肠化不可怕
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肠化?
肠化(IM),是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简称,萎缩性胃炎发生后,胃粘液分泌就会减少,为弥补粘液分泌不足,胃黏膜层会进行自我修复,用杯状细胞来分泌粘液,因这些细胞与小肠和大肠的杯状细胞相似,故称肠上皮化生。
简单说,就是胃粘膜上长出了本该在肠道的细胞,也就是长错了地方,它第一没有发生异形改变,第二,它还是基本正常的细胞形态,虽然人们说它是“癌前病变”,但其实基本上它还算个好孩子,仅仅是进错了门。
实际上肠化非常常见,研究显示,肠化的胃镜检出率均达 25%~37%。
2014 年,我国慢性胃炎协作组在全国 16 个城市 33 个内镜中心联合开展调查,共检查胃病患者 8 892 例,其中 23.6%的患者存在肠化。
肠化之所以被称为“癌前病变”,是因为:
1、胃黏膜腺体内的增殖中心受到致癌因子刺激后,其未分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肠型基因开放,向着肠型细胞分化。若细胞继续向不良方向发展,分化愈来愈差,最终发展为胃癌。
2、随着胃黏膜腺体的萎缩或壁细胞数量的减少,黏膜壁细胞破坏、腺体萎缩、胃酸分泌减少,胃内 pH 值升高,诱导腺体颈部干细胞向肠黏膜方向分化,最终发生异型增生、胃癌。
但是这个过程非常缓慢,发展为异型增生大约需要 10-15 年时间,有的甚至终生都不会发生进展。
发生肠化的原因
目前对肠化发生的原因并不完全明确,但可以确定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幽门螺杆菌感染
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肠化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持续存在的 HP 感染可使肠化发生风险最高增加 9 倍。
2、胆汁反流
胆汁酸不仅能溶解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脂质,改变细胞的通透性,使细胞稳定性被破坏,同时还能抑制 NO 酶的活性及细胞钠-氢交换,导致细胞内 DNA 损伤,引起细胞凋亡及诱发细胞突变。并且胆汁酸还可以促使 H+逆向弥散,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刺激胃酸分泌,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
3、饮食习惯
主要原因在于亚硝胺,腌、腊、熏制、加工肉类食品、蜜饯类食品中的亚硝胺含量大大高于天然食物,摄入这些食物可导致亚硝胺增多;
人体自身可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转变为内源性亚硝胺,亚硝胺可以改变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代谢状况,造成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异常生理状态,提升了 GIM 的发生率。
长期的高盐饮食、辛辣刺激饮食、缺乏维生素饮食及奶制品饮食也是诱发肠化的因素。
4、年龄及性别
随着年龄的增长,肠化发生的风险也越高。年龄大于 50 岁、男性,是肠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5、胃癌家族史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生肠化的风险较普通人高 4-6 倍。
6、肥胖、吸烟及饮酒
研究显示,肥胖、吸烟及饮酒的人群明显高于无不良嗜好及正常体型的人群。
到底能不能逆转?
2018 年以前公开发表的文献,极少谈及肠化能够逆转,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经过规范治疗,尤其是根除幽门螺杆菌,至少 1/3 的肠化是可以逆转的。
以前认为,到了肠化就难以逆转
究其原因,由于逆转肠化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可能由于此前与对患者观察随访的时间不足够长有关,如果延长对患者的观察和随访时间,就有可能可以观察到患者肠化生的逆转。
最近关于肠化的最新研究进展:
1、相比既往研究(随访时间<5 年),一项随访时间超过 10 年的研究发现,在完成 5~10 年随访后,根除 Hp 组在胃窦及胃体分别有 33.9%和 44.4%发生肠化生的逆转。
这说明根除 Hp 后,虽然肠化生恢复速度远远低于萎缩,但长期随访仍能发现肠化生的逆转。
2、研究已经证实,根除 Hp 后给予维生素 A 或维生素 C 治疗,能显著提高 IM 逆转率。一些西药以及中药也对肠化逆转有积极作用。
3、2018 年 3 月,一项发表在 Aliment Pharmacol Ther.的研究显示,在患者接受了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情况均获得了显著的改善;
幽门螺杆菌根除者的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分别在随访的 5 年后(胃窦)和 3 年后(胃体)消失。
4、有研究发现,肠化生能够发生自发逆转,随着年龄增长,肠化进展率增加,逆转率降低,所以自发逆转被进展掩盖。
小结
胃粘膜肠化其实用不着忧心忡忡,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萎缩和肠化其实是一个“半生理状况”,简言之,就是老了大多都会发生;其次,它还算不上真正的癌前病变(异型增生才是),经过规范治疗,一部分是可以逆转的。
但是,由于它毕竟还是一个不好的病理状态,为了稳妥起见,必须每 1-2 年做一次胃镜+病理活检随访。
专家们给出的治疗建议如下:
1、根除幽门螺杆菌:这个最为重要,必须根除!
2、改善生活习惯
3、控制胆汁反流
4、药物干预
目前有证据表明,补充维生素 A、C、B12、叶酸等,有助于改善胃粘膜状况;
中成药摩罗丹、胃复春结合羔羊胃提取物 B12 也有报道。
5、中医药治疗
很多的报道证实,通过中医药辨证施治,可以逆转肠化。本人在临床工作中,也有不少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