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服用降压药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
现在患上高血压的人群也是越来越多,逐渐走向低龄化的趋势,而这个数值,也直接反映出现在的生活习惯需要改变。
而对于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在平时也是经常会通过服用降压药的方式控制血压,但是,如果长期服用降压药的话,也许会导致以下几个麻烦的发生,希望你在平时也能够特别注意重调理。
高血压者:长期服用“降压药”,4个问题也许盯上你,别不当回事
尿酸升高。对于一些高血压患者来说,如果在平时长期服用降压药的话,很容易导致尿酸不稳定,因为降压药具有扩张血管类,利尿类以及抑制血管收缩类的降压药。
而经常服用一些利尿类的降压药,很容易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导致营养物质不稳定,从而就会导致离子的缺乏,造成尿酸升高,诱发痛风的危险,所以在平时,也要注重调理。
损伤肝肾功能。我们所摄入的药物,一般都是通过肝脏和肾脏进行代谢的,如果长期服用降压药,就会导致肝酶升高。
而且也会导致肾脏功能受损,从而就会影响到个人的健康。所以,对于一些长期服用降压药的人群来说,在平时也要多关注肝酶以及肌酐的水平,避免肝肾受损。
四肢发软。很多的降压药大多都是排钾利尿的,而这种降压药物长期服用的话,就会导致人体处在低钾的过程中,而钾元素只排不出,也会增加人体患病几率。
导致人们出现四肢发软等现象,所以在平时,也要注重补充钾元素,这样才有利于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像橘子、香蕉等,就是不错的选择。
延缓血管衰老。其实降压药也并非一无是处,它能够帮助延缓血管的衰老,因为人在服用降压药之后,能够保护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稳定血压水平。
如果自行服用降压药的话,很容易导致血压波动过大,也会导致血管内膜受损,诱发动脉动脉硬化等问题产生,所以在平时,也要注重不要私自停药。
所以说,长期服用降压药,也会导致以上几个问题的产生,所以在平时,也要注重适当的调控,而体内血压长期居高不下,及时除了服用降压药之外,要学会调节合理的饮食和作息,这样才有利于保护血管,稳定血压。
向本文作者提问

周晓副主任医师自营医生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
好评99%|接诊量4498|响应时长72分钟
擅长:肺部结节(肺部磨玻璃结节)、早期肺癌、食管癌、手汗症、头汗症、赤面症、气胸、肺大疱、纵隔肿瘤(胸腺瘤等)、漏斗胸、肺转移瘤、血胸、肋骨骨折、胸腔积液等胸部疾病微创单孔、两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结节的早期诊治,尤其擅长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楔形切除、肺段切除、联合肺段切除)治疗肺磨玻璃结节,同时开展肺磨玻璃结节的消融治疗。支气管扩张、肺隔离症、肺部良性肿瘤、肺部错构瘤、食管癌、食管平滑肌瘤、食管间质瘤、胸腺瘤、纵隔肿瘤等胸部良恶性肿瘤的微创胸腔镜手术治疗,以及胸部外伤、肋骨骨折、食管异物的急救处理。
¥60起
问医生
#水果#心血管内科#药物治疗#高血压#高血压Ⅲ#高血压?
阅读数 75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老年人因为激动等出现血压短期急剧升高。可有血压升高、剧烈头痛、头晕、呕吐等症状。主要通过药物控制血压,及时治疗预后尚可。简介高血压危象,包括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根据最新的高血压指南,严重的高血压即高血压危象。老年人高血压危象,则是指发生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情况,是由于种种诱因(如情绪激动、饮酒等)作用下发生血管痉挛或收缩,出现短期内血压急剧升高的危险情况,严重者可伴有心、肾、脑等重要靶器官损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的危急重症。患者主要症状为短期内血压急剧升高(超过180/120mmHg),可伴有视力模糊、剧烈头痛、头晕、心悸、呕吐等,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抽搐及昏迷。本病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控制血压、去除诱因、急症控制等治疗,预后取决于是否及时治疗,若能及时治疗,预后尚可[1]。症状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急剧升高,伴有视力模糊、剧烈头痛、头晕、心悸、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抽搐及昏迷。诊断依据本病根据患者高血压病史、临床表现(如视力模糊、剧烈头痛等)及血压测量(超过180/120mmHg)即可确诊本病;结合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液生化、心电图等)、影像学检查评估心、脑、肾功能损伤情况。老年人高血压危象有哪些类型?根据有新近发生的急性靶器官进行性损害,可分为:高血压急症;高血压亚急症。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本病为常见病,暂确切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49%,其中1%~2%的高血压患者可发生高血压急症[2][3]。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本病通过药物控制血压、去除诱因、急症控制等治疗可以降低患者血压,避免靶器官损伤或损伤进一步进展,挽救生命。若未及时接受治疗,患者可因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而危及生命。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大家还在看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