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杨添水

引起宝宝的咳嗽原因

引起宝宝的咳嗽原因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宝宝咳嗽呢?如果宝宝咳嗽了又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疗呢?接下来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造成宝宝咳嗽的原因

1.支气管炎造成的咳嗽

应该带宝宝去医院检查,服用医生开具的小儿止咳类药物,平时不要给宝宝吃太甜或太咸的食物,不然晚上睡着以后会一直咳嗽。

2.咽喉炎造成的咳嗽

如果是咽喉炎造成的咳嗽,需要让医生对宝宝进行检查以后对症治疗。

3.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咳嗽

上呼吸道感染时,小儿的鼻腔黏膜已发炎,如果呼吸太多的干燥气体会让宝宝的鼻子非常不舒服,因此咳嗽也会更加严重。所以,要保持房间空气湿润,用加湿器、挂湿毛巾、用水拖地板或在房间里放一盆清水等方法,都能够让空气变得不干燥。

如果宝宝的咳嗽和鼻塞症状一个礼拜以后还没有好的话,最好及时带宝宝去医院进行治疗。

4.过敏性咳嗽

在气温变化快的季节,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宝宝感冒了。对家族有哮喘及其他过敏性病史的宝宝,如果出现咳嗽的症状,一定要尽早就医,明确诊断,积极治疗,才能避免发展成哮喘。

5.吸入异物引发呛咳

吸入异物后爸爸妈妈要让宝宝使劲咳嗽,不要用手在宝宝嘴里乱抠,防止把异物推得更深,以致把气道完全堵死。如果什么都咳不出来,但是咳嗽还是停不下来的话,说明异物已到达下呼吸道,一定要去医院让专业的医生来处理。

宝宝感冒咳嗽,白天黑夜都咳,爸爸妈妈也觉得非常不舒服。但如果在宝宝咳嗽期间注意些饮食禁忌,通过饮食调养能够让咳嗽好得更快。

一、忌寒凉食物:

宝宝咳嗽的时候不要给他吃冷饮或冷冻饮料。中医方面认为,身体受了寒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及人体的肺脏,咳嗽出现的原因基本上都是肺部疾患造成的肺气上逆、肺气不宣。因此如果宝宝咳嗽的话,千万不能给他吃寒凉食物,不然会导致肺气闭塞,让咳嗽更加严重。

二、忌肥甘厚味:

常说的肥甘厚味,也是膏粱厚味,膏粱厚味的意思是油腻、甜腻的精细食物或者味道浓厚的食物。

咳嗽一般情况下都是肺热造成的,如果吃了太多的肥甘厚味会产生内热,会让咳嗽变得更加严重。除此之外,最好也不要吃油炸性的食物,吃太多此类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滋生更多的痰液,使咳嗽更加严重。

三、忌甜酸食物:

抵抗力较弱的宝宝是最容易感冒咳嗽的高发群体,宝宝有咳嗽症状的话,千万不要给他吃甜酸食物,因为酸食会收敛痰液。让痰一直在体内出不来,造成宝宝咳嗽难愈。同时,宝宝在咳嗽的时候吃了太多的甜食会助热,造成咳嗽难以治愈。

四、忌鱼腥虾蟹:

我们都知道,如果出现咳嗽的症状时一定要忌“发物”,最好不要吃鱼腥。咳嗽患儿在进食鳃类食品后咳嗽会加重,这与腥味刺激呼吸道和对鱼虾食品的蛋白过敏有关。特别是宝宝对虾或者鸡蛋过敏的话,就更要注意不能食用了。

孩子出现咳嗽症状的话,爸爸妈妈不要着急,及时带孩子去看医生,同时在日常饮食中注意不要食用以上四类食物。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文章 孩子呼吸道感染≠咳嗽感冒!别再搞错了

霜降过后,生病的孩子明显增多了,尤其是儿童呼吸道疾病,一进入秋冬季就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很多孩子饱受频繁呼吸道不适的困扰。如何在秋冬季节有效预防孩子的呼吸道疾病,自然成了父母最关心的事。 秋冬更易患上呼吸道疾病 秋冬季节气温寒冷,呼吸道病毒开始变得更活跃,是孩子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 经历了之前半年多的居家隔离,孩子们接触到的呼吸道病毒减少,体内相关抗体也减少,加上入园入校后集体生活,互相交叉感染,相对更容易生病,症状也相对更重。 今天,就一起聊一聊有关秋冬儿童呼吸道疾病的话题。 呼吸道疾病绝不是咳嗽那么简单 呼吸道疾病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简单来说,呼吸道感染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主要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90%病原体为病毒,少数由细菌引起。我们平时常说的“感冒”也属于上呼吸道范围,除此之外还包括流行性感冒、疱疹性咽峡炎、急性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如果孩子出现流鼻涕、打喷嚏、干咳或咽喉肿痛等症状,就要格外关注他们的上呼吸道健康。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则主要指喉部以下,即气管、支气管、肺等。常见的疾病有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具体症状主要是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 要注意的是,由于感染部位也不是绝对固定的,父母一定要细心观察,及早发现,不要让感染蔓延。 最近一个月来医院诊治的孩子,多以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喉炎以及喘息为主。那么,我们就和大家来说一说这些常见呼吸道疾病的特征和治疗原则。 急性扁桃体炎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扁桃体发炎表现最明显就是咽喉疼痛,从而出现食欲不振、吞咽困难等情况,孩子会因为在吞咽时感觉到费力、疼痛,对喝水、吃饭产生抗拒心理。同时扁桃体发炎时还有可能伴有高烧,出现畏寒、疲乏无力、头痛和呕吐等症状。 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扁桃体炎,医生检查咽部时会发现孩子的咽部粘膜呈弥漫性充血,腭扁桃体肿大,在表面可以看见黄白色脓点。对于细菌感染的扁桃体炎,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对症治疗。让孩子多休息、多饮水,吃一些易于消化和有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 急性喉炎 好发于6个月-3岁婴幼儿。最典型的症状是孩子突然声音嘶哑,出现犬吠样咳嗽,就是像小狗一样的叫声。 对于喉炎的治疗,主要是及时缓解喉部梗阻症状。医生会观察孩子喉炎的发病程度,权衡用药(激素治疗)。严重的喉炎还会伴有呼吸困难,父母要及时安抚孩子情绪,因为哭吵也是在耗氧。 喘息 喘息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之一,主要是从胸腔中发出高音调的哮鸣音。除了有喘的声音,可能同时伴有咳嗽、胸痛、咳痰等症状。事实上,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喘息,常见的喘息性疾病有婴幼儿哮喘、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等,具体到每个孩子身上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来分析诊治。 反复喘息是否是哮喘? 提到喘息,很多父母可能就会问:“孩子这样喘息,是不是得哮喘了?”其实不一定。尤其在学龄前,很多孩子都会有反复喘息,只有一部分是哮喘。所以父母不要过于担心,及早就医,医生会做出专业判断。 秋冬呼吸道疾病“预防锦囊” ■ 做好个人卫生 孩子要养成勤洗手,勤换衣的好习惯。父母外出回家后应首先换掉外套和裤子,洗脸洗手,将室外的病毒隔离掉。家里有人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时,不要或减少与孩子接触。 ■ 积极预防感冒 尽量不去或少去人多密集的公众场所,比如超市、商场、电影院等,特别在流感季节,注意戴好符合标准的儿童口罩。根据气温变化添加衣物,及时保暖。秋天天气干燥,让孩子多喝水,保持气道湿润。 ■ 合理饮食 秋冬季节要清淡饮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些润肺去燥的食物,如梨、银耳、白萝卜等。 ■ 保证睡眠 要顺应“春困秋乏”的生理特点,让孩子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这样能够保证他们精力充沛。 ■ 加强锻炼 加强孩子的御寒锻炼,可促使神经和血管反应更加灵敏,适应外界气候变化。一般建议每天1-2小时的户外活动量,推荐的运动有慢跑、跳绳、骑自行车、球类等。但在空气污染严重的情况下,不宜外出锻炼。 ■ 接种疫苗 秋冬季易感各种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疫苗是预防一些特定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按时、按需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水痘疫苗等)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防止相应的疾病发生。

杨添水

主治医师

莆田涵江医院

134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血便常见原因

有时候妈妈会发现宝宝的便便里有血丝或者血块,这种现象虽然比较常见,但是也不能轻易忽视。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宝宝便血的情况和原因,这样才能够正确的掌握应对措施。 1、宝宝便便里夹有血丝 宝宝的便便里如果夹杂有血丝,可能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导致的,一般需要及时采取抗感染治疗。如果这种情况具有反复性,也可能是宝宝身体过敏导致的。此外,妈妈还要避免食用一些过敏源的食物。有些宝宝还可能对某种奶粉过敏,所以选择宝宝奶粉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合适的。 2、血丝附着在宝宝便便的表面 有些孩子可能因为饮水过多、换奶粉过勤等各种原因,导致大便的时候比较困难,而且肛门处会有疼痛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便秘。这个时候如果用力过大或者体内的便便过于干燥,肛门处就会流血,血丝就会附着在宝宝便便的表面。 对于这类的孩子可以多喝果汁,换奶粉也要注意循序渐进,这样就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 3、宝宝的便便发红 如果宝宝已经进入可以吃辅食的阶段,那么一些红色的水果,比如西红柿、西瓜、红色火龙果等也可能会造成便便颜色发红。这种情况下,只要宝宝没有其他异常反应,就不需要太过担心。 4、宝宝的便便血量较大 这种情况比较棘手,有的妈妈会发现宝宝的大便里含有大量的血液,而且出血速度很快,这需要马上送宝宝就医。如果宝宝是新生儿,那么可能是存在潜在的肠炎等问题。而如果是年龄大一点的宝宝,就有可能是肠道感染,或者是常见的肠套叠,还有可能是体内有寄生虫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确诊。 宝宝因为发育的原因,身体各方面的机能还不够完善,所以可能会有各种小情况发生。一旦宝宝发生了便血的情况,首先要及时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根据原因来进行简单的分辨,如果情况特殊或者拿不准还是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

杨添水

主治医师

莆田涵江医院

153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孩子老尿床是咋回事?

晚上孩子老尿床 是困扰很多家长的事 大人要忙着更换床褥 小孩则免不了一顿责备 或许有人认为孩子尿床很正常 孩子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其实不然 如果你的孩子 5 岁了还经常性尿床 很有可能得了“遗尿症” 什么是遗尿症? 只是尿床那么简单吗? 什么是遗尿症? 正常幼儿在 2~3 岁时就能控制排尿,部分会超过 3 岁。如果你家宝宝在≥5 岁平均每周至少 2 次夜间睡眠中不自主排尿,持续时间超过 3 个月以上,那就达到儿童夜遗尿的诊断标准。 儿童夜遗尿(俗称“尿床“),病因比较复杂,可能跟遗传、排尿功能发育延迟、心理等各种因素相关。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孩子的膀胱容量不够大、充盈的膀胱没有向大脑发送信息等都是夜遗尿的重要原因。 引起儿童遗尿的原因有哪些? 遗尿的确切原因目前仍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如果父母单方小时候曾有遗尿症,那么孩子会有 30%—50%的几率患此病。如果父母双方都曾有遗尿症,那么孩子会有 70%的几率患此病。 睡眠过深:这是个较常见的因素,这类小儿常常在睡前玩的较疲乏,睡得很深不易唤醒,也多在梦境中尿床,若睡前饮水较多,则更易发生尿床现象。 膀胱功能成熟延迟:有些患遗尿症的小儿的膀胱较正常孩子小,这些孩子平时排尿次数相对较多,但尿量不多,这是由于膀胱内的尿液没有多少时,就收缩排尿了。 精神紧张:据临床统计,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失去双亲、惨遭虐待和升学考试前的孩子发生尿床的机会明显增多,但这种遗尿常是暂时的,待精神缓和及情绪稳定后会逐渐消失。 疾病的因素:由器质性疾病引起遗尿的情况并不多见,泌尿系感染畸形、脊柱裂、脑脊膜膨出等均可引起遗尿。另外,无症状性细菌尿和高钙尿也会引起遗尿,应引起注意 夜遗尿的危害 尿床可影响孩子的体格生长发育,多数尿床的孩子身材瘦弱、矮小。 尿床的孩子智力、记忆力可下降,且有多动倾向和注意缺陷。 长期尿床,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对其完整人格的建立极为不利。尿床还会导致孩子自卑、孤僻内向、焦虑、抑郁等的发生,家长的误解和责备更是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儿童遗尿有哪些治疗方法 调整饮食 每天下午 4 点以后少饮水,晚饭最好少吃流质,宜偏咸偏干些,临睡前不要喝水(夏天除外),也不宜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 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 应该使孩子的生活饮食起居有规律,应避免孩子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最好能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熟,不易被大人唤醒起床小便。 睡前不宜过分兴奋 应养成孩子按时睡眠的习惯,睡前家长不可过分逗孩子,不可让孩子做剧烈活动,不可看惊险紧张的影视片,以免使孩子过度兴奋。 临上床前排净小便 要养成孩子每天睡前把小便排干净彻底的习惯,以使膀胱里的尿液排空,有条件的家庭应尽可能在临睡之前给孩子洗澡使其能舒适入睡,这样可减少尿床的机会。 及时更换尿湿的被褥衣裤 孩子睡觉的被褥要干净暖和,尿湿之后应及时更换,不要让孩子睡在潮湿的被褥里,这样会使孩子更易尿床。 给孩子更多的安慰及鼓励 必须指出遗尿可使患儿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如果家长不顾及患儿的自尊心,采用打骂、威胁、惩罚的手段,会使患儿更加委屈和忧郁,加重心理负担症状,不但不会减轻反会加重遗尿现象。我们认为,对待遗尿症的患儿,只能在安慰及鼓励的情况下进行治疗,这点甚为重要,是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 另外,还可以通过行为疗法。 设置日程表:从治疗第一天起,就要求家长为患儿设置日程表,以便每天进行记录(可使用日历),当尿床时努力寻找可能导致尿床的因素并记录在日程表上,如未按时睡眠、睡前过于兴奋、白天过于激动、傍晚液体摄入量太多等,当患儿无尿床时便把颗星画在日程表上并予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每周与医师会晤一次。 建立条件反射:从治疗开始起,就要求家长每天在患儿夜晚经常发生尿床的时间前,提前半至小时用闹钟将患儿及时唤醒,起床排尿,使唤醒患儿的铃声与膀胱充盈的刺激同时呈现,经过段时间的训练后,条件反射建立,患儿就能够被膀胱充盈的刺激唤醒,达到自行控制排尿的目的。此外,要鼓励患儿自己去厕所小便,目的在于使患儿在比较清醒的情况下把尿排泄干净。 膀胱功能锻炼:督促患儿白天多饮水,尽量延长两次排尿的间隔时间,促使尿量增多,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鼓励患儿在排尿中间,中断排尿,数 1 至 10,然后再把尿排尽,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三环类抗抑郁剂、甲氯酚脂、抗胆碱能药物等。

杨添水

主治医师

莆田涵江医院

134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是不是缺钙?怎么补钙呢!

补钙两大误区 1.补钙越多越好 钙对宝宝骨骼发育很重要,但并非多多益善。过多钙摄入会影响宝宝消化功能、导致便秘、引起肾结石... 2.喝骨肉汤补钙 这是最常见的补钙误区,不知你中招没?买 2 斤肉骨头加 2 斤水在高压锅煲 1 小时,只炖出 10mg 可被人体吸收的钙离子。算一算,补 200mg 钙需要喝几百碗骨头汤?因此,靠骨头汤补钙是不靠谱的。而且骨头汤的脂肪和嘌呤含量高,会增加宝宝的胃肠和肾脏负担。 确实需要补钙的宝宝,怎样选钙制剂呢? 根据钙的来源,钙剂主要分为无机钙和有机钙两大类。 1.无机钙 主要以动物或鱼类鳞骨、珍珠壳、贝壳或碳酸钙矿石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如碳酸钙、氯化钙、氢氧化钙等。这类钙含量高,溶解度相对较低,较难吸收,可能会影响消化功能,引起便秘、食欲不振、胃疼。价格相对便宜。 2.有机钙 如乳酸钙、葡萄糖酸钙、马来酸钙、枸櫞酸钙等。这类钙剂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小,溶解度相对较高,较易吸收,但含钙量相对较低。价格相对较高。 由于婴幼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一般建议给宝宝服用有机酸钙,并选择口服液、咀嚼片或冲剂且味道较好的钙剂,这样便于宝宝接受和服用。 补钙的正确打开方式 分次少量补充比一次大剂量补充效果好。 哺乳后或喂完牛奶后 1~1.5 小时再服用吸收更好。 如果采用每日 1 次补充的方法,临睡前服用补钙效果最好。 补钙同时也别忘补充维生素 D! 关于 VD 补充剂有很多选择,目前 VD 补充剂有单纯维生素 D 补充剂和复合维生素 D 补充剂,妈妈可以根据自己习惯用的品牌和宝宝的需求来做选择。 此外,对添加了辅食的宝宝,平时可以适当选择一些维生素 D 含量较多的食物,如三文鱼、沙丁鱼、香菇。 补钙别忘了晒太阳! 日光浴也是补充维生素 D 的好方法。上午 10~11 点是日光浴的最佳时机,以每次 10-30 分钟为宜。但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宝宝眼睛,也不能隔着玻璃进行照射,这样会使 VD 合成量大大降低。 吃够富钙食物,补充充足维生素 D,再加上均衡饮食,基本上不用担心“缺钙”啦。 骨密度、外周血微量元素、尿钙都不是真实反映宝宝是否缺钙的检测手法。临床上钙缺乏诊断可依据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骨矿物质检测结果等综合判断。 补钙注意事项 (1)白质、磷肽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可使钙一直维持可溶状态,利于钙的积极扩散作用,故补钙时最好有蛋白质的摄入; (2)植酸、草酸、鞣酸可与钙结合为难溶性复合物,减少钙的吸收,故补钙时不要与富含植酸、草酸、鞣酸、高纤维膳食同时进餐; (3)补钙同时应注意促进钙吸收和钙代谢的维生素D、维生素K2的补充,以及微量营养素铁、锌的膳食; (4)乳糖有利于促进钙的吸收; (5)维持长期充足的钙摄入可以增加骨密度,较短期大剂量的钙剂补充效果更好。 钙过量的危害 由过量钙制剂摄入所导致的高钙血症十分罕见。过量钙摄入干扰锌、铁吸收,造成锌和铁的缺乏;严重的过量钙摄入还可出现高钙血症、高钙尿症,导致肾结石、血管钙化,甚至引发肾衰竭等。防止钙过量的最好办法就是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补充,充分认识缺钙对健康不利,过量补充也对身体无益,选择正规的食物性钙源不会造成钙过量。

杨添水

主治医师

莆田涵江医院

131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如何判断?平时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在儿童贫血中,属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约占儿童时期所有贫血的 90%以上。 贫血原因 体内储铁不足 铁摄入量不足 生长发育快 铁的丢失或消耗过多 如何判断宝宝有没有贫血? 一般表现:皮肤粘膜逐渐苍白,以口唇、口腔粘膜、甲床较为明显。易疲乏,不爱活动。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 神经系统症状: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或智力减退。 免疫功能低下常易合并感染。 常见体征:口唇、眼结膜、甲床苍白,肝、脾和淋巴结轻度肿大。 平时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多食含铁丰富且易吸收的食物,如动物血、肉类、鱼类、肝脏及豆制品。 维生素 C、氨基酸、果糖、肉类可促进铁的吸收,可与铁剂或含铁食品同时进食。 茶、咖啡、牛奶、蛋类可抑制铁的吸收,应避免与含铁食品同食。 鲜牛奶必须加热处理后才能喂养婴儿,以减少因过敏而致肠出血。 婴儿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动物的肝、肾、血、瘦肉及蛋黄、黄豆、紫菜、木耳、绿色蔬菜等。 人工喂养的儿童需要及时添加含铁或铁强化食品,对早产儿及低体重儿提早(约 2 月龄)给予铁剂。 筛查很重要 对缺铁的高危儿童进行筛查,包括: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生后 4~6 个月仍纯母乳喂养、单纯牛乳喂养婴儿。 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建议生后 3~6 个月进行血红蛋白检测,其他儿童可在 9~12 个月时检查,缺铁的高危儿童建议每年检查 1 次,青春期儿童应常规定期检测。

杨添水

主治医师

莆田涵江医院

133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有必要去做眼病筛查么?

随着宝宝呱呱坠地,逐渐睁开小眼睛,父母心里常会有疑问:宝宝能看到我吗? 实际上,宝宝刚出生时的视力只有光感,是看不清东西的,出生后视觉逐步发育,到6岁左右发育成熟。在视觉发育的过程中,常会遇到内在的或外来的干扰,因此,新生儿眼病筛查十分重要, 从宝宝一出生就应开始为他们的眼睛健康保驾护航。 新生儿眼病筛查有必要吗? 答案是有! 因为不同年龄段儿童有各自的视觉发育特点和常见眼病,其中很多眼病并无异常表现,只有靠专业的筛查才能发现。 新生儿期的先天性白内障等遗传或先天性眼病需要在出生后一两个月内就治疗、新生儿结膜炎需要及时用药,因此只有及早筛查才能不错过最佳治疗窗口期。 而对于早产儿,有发生可致盲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更应重视及时筛查,我国对符合筛查标准的早产儿有明确的眼底筛查的规定。 随着宝宝年龄增长, 斜视和弱视变成了需要关注的眼病,这两种眼病对儿童的视觉发育影响很大, 需要在6岁前的视觉发育期内及早治疗。弱视靠家长观察也是难以发现的,也需要进行专业的筛查。另外,我国儿童近视发病逐年低龄化,需要从小就重视近视眼的科学预防。 家长除了带儿童定期进行眼睛检查外,还要学会辨识儿童异常的眼部表现。若发现婴儿眼睛有脓性分泌物、经常溢泪、双眼大小明显不一致或瞳孔区发白、眼球震颤(双眼不自主的摆动)、半岁后眼位偏斜或歪头视物、幼儿视物凑得过近、经常揉眼等,应及时就诊。 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1、婴儿视力发育需要光线刺激,白天要保证室内光线明亮,夜间睡眠应关灯。 2、注意保持眼部清洁卫生,教育和督促幼儿经常洗手,不用脏手揉眼睛。 3、预防近视要谨记“两减一增”:减少电子视频产品使用时间,每次不超过20分钟,每天累积不要超过1个小时;减少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目”浴阳光的室外活动。 4、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和握笔姿势。 5、均衡营养,不偏食不挑食。 如果眼科体检发现异常或者家长观察到眼部异常,应及时带儿童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诊治,切不可“宝宝年龄太小,等大一点再说吧”,以至于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杨添水

主治医师

莆田涵江医院

133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孩子有这些症状,该查幽门螺杆菌了!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感染(Hp)?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细菌,长得有点像“乌贼”,该细菌生存能力极强,能够在胃的强酸性环境中生存,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够在胃里面生存的细菌。 在我国,有报道显示,中国医院内有症状儿童的Hp感染率29.2%-53.2%,其中12 岁以后的感染率显著上升。 Hp是如何传染的? 1.口-口途径:Hp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中,比如公用餐具、大人将食物嚼碎后再喂给孩子,这些都容易在家庭成员中造成传染。所以当家庭成员中发现有Hp感染时,医生会建议整个家庭进行检查及必要的治疗,防止交叉感染的复发。 2.粪-口途径:饮用或食用Hp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可导致感染。 3.胃-口途径:是指Hp经感染者的呕吐物传染给健康者,主要发生在幼儿园、托儿所。 儿童需要查Hp吗? 感染Hp可以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但不是必然会导致。 感染Hp后得不得病与很多因素有关,如不同菌株的毒力差异、感染者自身的免疫反应等,很多人感染Hp后并没有明显的症状。 如果孩子没有任何症状,没有必要进行Hp检查,如果家人查出来有,孩子没有症状就不用查。 如果孩子有以下症状,确实应该查: ① 反复出现上腹痛、腹胀、纳差、嗳气、返酸、呕吐等; ② 已经存在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 ③ 儿童存在无法解释的缺铁性贫血,或父母有胃癌; ④ 长期服用某些伤害胃的药物,如川崎病服用阿司匹林、关节炎服用布洛芬等。 儿童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根治Hp? 杀菌一般要使用抗生素2周,孩子受得了吗?这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孩子是需要治疗的: ① 出现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或诊断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必须根除; ② 有慢性胃炎、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药物或有胃癌家族史,考虑根除。

杨添水

主治医师

莆田涵江医院

133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消化不良的五大预兆,妈妈们真的了解吗?

小儿消化不良疾病是 3 岁以下婴幼儿在喂养过程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如腹泻、便秘、呕吐、腹胀、食欲减退等,其中以用奶粉喂养的宝宝多见。 宝宝消化不良 原因有二 不少妈妈因宝宝消化不良问题而苦恼。其实这主要是由喂养方式不当和宝宝自身的发育情况两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原因一:婴幼儿的消化器官发育不成熟,消化液、酶等的功能不完善,胃肠道内的粘膜柔嫩,如喂养不当便会损伤肠胃,出现吐奶、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与此同时,普通配方奶粉中牛乳的蛋白分子相较母乳而言偏大,宝宝娇嫩的肠胃系统对这些大分子蛋白的分解、消化能力较差,加大宝宝的胃肠道负担,进而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原因二:除喂食不当,胃肠道炎症、滥用抗生素、体抵抗力低以及肚子受凉也可引起消化不良。幼儿长期消化不良,会造成营养素摄入不足,消化吸收不良,影响生长发育。特别是 3 岁以内的小儿,这一阶段正是大脑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是决定智能高低的关键时期,若消化功能未能及时得到改善,影响营养素的吸收,进而影响宝宝的身体发育。 五大征兆 提醒你宝宝消化不良 1.产生声响 由于消化机体功能出现紊乱,导致一些食物残留在消化道内部,这些残渣经微生物发酵会产生气体,这些气体便会引起宝宝肚子胀、打饱嗝、腹部发出响声、多放屁等症状。 2.降低食欲 未被消化的食物堆积发酵会让宝宝减少食欲,宝宝会出现不吃或吃得很少的情况。 3.呕吐 宝宝经常呕吐并且从口腔处可闻得很刺鼻的又酸又臭的味道。 4.排便异常 排便不规律,便便状态不正常,大多数宝宝由于肠胃消化问题会出现腹泻拉稀或便秘等症状。 正常情况下,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便便呈黄色或金黄色,稠度均匀如膏状或糊状,偶尔稀薄而微呈绿色,有酸味但不臭,每天排便 2 ~ 4 次。 人工喂养(以牛奶、奶粉为主)的宝宝,便便色淡黄或土灰色,质较干硬,条状,常带奶瓣,有明显臭味,便便每天 1~2 次。 5.睡眠躁动 肠胃不适会引起宝宝睡眠异常,夜间睡觉时常表现出不安静,经常翻身。 如何预防宝宝消化不良 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 有些孩子经常大便干燥或者便秘,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玩的时候太投入,有便意也不愿意去厕所,导致下次排便时大便干燥,久而久之还容易引起便秘。 所以,给孩子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家长们可以让孩子在一日三餐中的某一餐之后,到厕所里坐一会儿或蹲一会儿,酝酿一下,观察是否会产生一点排便的感觉。 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慢慢形成规律,无论想不想排便,每天都会这个时间都会自觉去厕所。 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 成人暴饮暴食、三餐不规律都会出现严重的消化问题,更何况是还没发育完全的宝宝。所以,家长们要帮助宝宝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 宝宝年龄虽小,但是生物钟的建立却丝毫不能含糊,如果能够为宝宝建立一个规范的饮食习惯,那么将会减少宝宝消化系统的负担,提高饮食的规律性。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平时还可以多给宝宝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并且注意时间和定量,绝不能让宝宝一天不间断地进食,否则很容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注意宝宝腹部保暖 在宝宝全身保暖的关键部位之中,小肚子的保暖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为了让脾胃正常稳定运转,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定要特别注意宝宝腹部的保暖! 白天或者睡觉时,较小的宝宝最好穿上一个小肚兜,这样无论穿多穿少,肚子都不会露出来而着凉。大宝宝穿的衣服,最好上衣长一些,可以完全盖住腹部。 如果外出,可以将孩子的衣服塞到裤子里,以免因为抱孩子或孩子自己玩耍时抻拉衣服,露出肚子导致着凉。 适当让宝宝做运动 缺乏运动也是导致宝宝消化不良的原因之一,所以每天让宝宝坚持适量的运动,促进肠胃蠕动消化,这也是十分关键的。 例如宝宝吃饱了以后,不要让他马上懒洋洋地躺下,家长可以引导他们去玩会儿玩具,或者走一走、爬一爬。大一点的宝宝则可以通过户外散步或锻炼促进肠胃蠕动。 此外,家长还可以在睡前进行按摩来促进胃肠蠕动,具体方法是四指并拢,在宝宝肚脐上顺时针按摩 3 圈,再逆时针按摩 3 圈,还能帮助睡眠哦~ 辅食搭配要合理 有的家长在给孩子添加辅食时,什么都给他们吃,导致孩子肠胃功能紊乱,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 因此,对于可以吃辅食的宝宝,家长在提供辅食时要注意搭配的合理性,遵循由稀到稠、由细到粗、添加量由少到多的原则,避免因为营养单一而造成发育不良的问题。 另外,开始时一次只能喂一种新的食物,等宝宝适应后,再添加另一种食品。注意不要将相克的食物搭配到一起,以免引起宝宝不适。

杨添水

主治医师

莆田涵江医院

133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判断孩子缺钙、铁、锌、硒、维生素?

一、缺钙表现 1、常表现为多汗,与温度无关,尤其是入睡后头部出汗,使小儿头颅不断磨 擦枕头,久之颅后可见枕秃圈。 2、精神烦躁,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有时家长发现小儿不如以往活泼。 3、夜惊,夜间常突然惊醒,啼哭不止。 4、1岁以后的小儿表现为出牙晚,有的小儿1岁半时仍未出牙,前囱门闭合延迟,常在1岁半后仍不闭合。 5、前额高突,形成方颅。 6、常有串珠肋,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肋软骨增生,各个肋骨的软骨增生连起似串珠样,常压迫肺脏,使小儿通气不畅,容易患气管炎,肺炎。 小儿缺钙严重时,肌肉肌腱均松弛。 如果腹壁肌肉、肠壁肌肉松弛,可引起肠腔内积气而形成腹部膨大如蛙腹状。如果是脊柱的肌腱松弛,可出现驼背。1岁以后小儿学走路,如果缺钙,可使骨质软化,站立时身体重量使下肢弯曲,有的表现为"X"形腿,有的表现为"O"形腿,并且容易发生骨折。 二、缺铁表现 孩子缺铁可致缺铁性贫血,3岁内的小儿最常见。 多在3、4个月以后,胎储铁用完,母奶含铁少。 小儿面 色变苍白(以唇、眼睑、指甲最明显),食 欲不振,烦躁不安,活动后呼吸急促、脉搏加快,还可有肝、脾肿大,异食癖,小婴儿 大哭时可有呼吸暂停(背过气);幼儿及学龄儿童可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差,上课做小动作等。还可致免疫功能降低而易患感染性疾病。轻症血红蛋白9—11克/百毫升,中度6—9克,重症6克以下。红细胞小,为小细胞性贫血。 三、缺锌表现 1、食欲减退 挑食、厌食、拒食,普遍食量减少,孩子没有饥饿感,不主动进食; 2、乱吃奇奇怪怪的东西 比如:咬指甲、衣物、啃玩具、硬物、吃头发、纸屑、生米、墙灰、泥土、沙石等; 3、生长发育缓慢 ,身高比同龄组的低3—6厘米,体重轻2—3公斤; 4、免疫力低下 ,经常感冒发烧,反复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出虚汗、睡觉盗汗等; 5、指甲出现白斑,手指长倒刺,出现地图舌 (舌头表面有不规则的红白相间图形); 6、多动、反应慢、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差; 7、视力问题: 视力下降,容易导致夜视困难、近视、远视、散光等; 8、皮肤损害: 出现外伤时,伤口不容易愈合;易患皮炎、顽固性湿疹; 什么样的宝宝容易缺锌? 1、怀孕期间锌摄取量不足的孩子; 2、发生早产的孩子; 3、非母乳喂养的孩子; 4、偏食多动的孩子; 5、体弱多病的孩子; 6、个别消化吸收功能不好,容易腹泻的孩子也容易缺锌; 四、缺硒表现 主要侵犯心脏,出现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或过缓及心脏扩大,最后导致心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大 骨节病主要病变是骨端的软骨细胞变性坏死,肌肉萎缩,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在土壤中低硒的地区,还发现一种医学上称为“肌肉综合症”的病人,表现为肌肉疼痛,行走乏力。   不同维生素缺乏的表现   维生素A: 夜盲症,角膜干燥症,皮肤干燥,脱屑 维生素B1 :神经炎,脚气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生长迟缓 维生素B2: 口腔溃疡,皮炎,口角炎,舌炎,唇裂症,角膜炎等 维生素B12: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C: 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D: 儿童的佝偻病,成人的骨质疏松症

杨添水

主治医师

莆田涵江医院

133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家长必读十大儿童服药误区!

孩子生病了,如何合理安全地给孩子用药,是家长最犯难的事。一旦用药不当,轻则病情加重,重则致残甚至死亡。 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 中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更是达到4倍,每年约有 7000 例儿童死于用药错误。14周岁以下的儿童中,每年约有 3万 名儿童因用药不当致聋。 在首届儿童安全用药传播与发展大会上,中药药理学专家李连达院士说:“做父母的经常有一个误解,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儿科疾病就是内科病的缩小,用药就是内科药一片掰成一半、掰成1/4给儿童用就可以了。这种概念是错误的,儿童有其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生理病理的特点,他们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有自己的特殊性,即使和成人得的同一个病,他们的发展规律也不相同,选方用药不一样,注意事项不一样,用药规律也不一样。” “孩子发烧,有些家长用酒精涂抹退烧,但是孩子的皮肤又薄又嫩,用得太多,就会造成灼伤。孩子的肾脏功能不太好,用一些常规的药,有时候会造成血浆的药物浓度过高,特别是孩子的血脑屏障,并不太健全,有时候用一些关于镇静的药,会引起孩子昏迷等。”钟南山院士举例说。 和成人相比,儿童不合理用药、用药错误造成的药物性损害更严重。 在《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中显示:目前我国现有3500多种药品中专供儿童使用的只有60多种,仅占总数的1.7%;而且,适合儿童的颗粒剂、糖浆剂、泡腾片等剂型也非常少;95%以上的药品没有儿童用药安全包装,不配备专用量器;全国6000多家药厂中,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仅10余家,有儿童生产部门的企业也仅30家。 ▲十大儿童服药误区▲ 1---果汁服药 用果汁送服药物,或吃药后立即喝果汁或吃水果,果酸会中和碱性药物,或使药物提前分解,降低药效。 2---喂药加糖 糖能抑制某些药物的药效,干扰矿物质和维生素在肠道的消化吸收。再者,糖能与某些中药中的蛋白质、鞣酸等成分起化学反应,产生有害物质。 3---剥去溶衣 外包溶衣的药物一般对胃有刺激或易被胃液分解破坏,如剥去溶衣或压碎服用,易产生不良反应。 4---强行灌药 父母齐上阵用筷子撑开孩子嘴巴或捏着鼻子,在儿童的哭闹声中强行灌药,易使药物呛入气管,轻则引起呼吸道肺部发炎,重则堵塞呼吸道而造成窒息危险。 5---静睡喂药 儿童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受外来刺激时适应性调整能力差。如果趁其睡眠时喂药,药液突然刺激舌、喉等部位的神经,可反射引起喉部痉挛。 6---服成人药 有些家长觉得成人药药效强,为使儿童尽早痊愈而用成人药物喂儿童,是很错误的。比如治腹泻时用诺氟沙星胶囊(氟哌酸),此药对儿童肾脏有损伤。 7---擅自加大剂量 有的家长急于求成,给儿童服药时擅自加大剂量,这样会引起儿童脏器中毒。如镇痛类药物服用过量,会伤及肝脏(中毒性肝炎)。 8---滥用退烧药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有些年轻的妈妈一见孩子发热,就给孩子吃退热药。这样做很容易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9---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很重要,但并不是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 10---滥用抗生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上呼吸道感染用抗生素是不合适的。而且长期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孩子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长期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杨添水

主治医师

莆田涵江医院

1334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