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例治疗反复发作眩晕
陈某某,男,55岁。2020年10月24日就诊。
主诉:头晕伴心慌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1年。
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反复发作,发作时伴有头部昏沉感,不清爽,或者感天旋地转,恶心欲吐,头晕发作后随即会出现心慌、胸闷,每次发作时间持续数十分钟或者数天不等。自诉发作时伴血压升高,每次收缩压160mmHg以上。曾多次住院系统诊疗,按“脑供血不足”、“耳源性眩晕”等治疗,效果不明显,仍反复发作。近1年,感头晕发作频率较前增多,每周不定时发作3-4次,发作时伴心慌,腹泻,呈水样泻。肢体活动灵活。今晨起床后仍感头部昏沉,腹泻一次。为求中医治疗,特来就诊。
既往个人史:生活规律,无不良嗜好。高血压病史10年,服药治疗。血压控制在150-140/80-90mmHg。
四诊:神志清,精神欠佳,言语交流顺畅,舌质淡,齿痕,苔水滑。
诊断辨证思路:患者“头晕”的现代医学诊断不是很清楚,从症状描述基本符合“周围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具体疾病分类未完全明确。但是,现代医学的诊断,并不影响中医的辨证治疗。患者符合典型的“痰饮”的致病特点。水饮上逆,则眩晕、心悸,水饮下趋,则腹泻、水肿。水饮不化,则阳气郁而不达,血压可以升高。(1)六经辨证:太阴水饮证。(2)其他辨证:脾虚不运 水饮内生;中医诊断:1、眩晕;2、腹泻、3、心悸。
治则:温阳化饮 定眩止泻
处方:
首诊:2020.10.24
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减。
嘱服药期间,定期监测血压。
二诊:2020.10.31
服药7剂后,头晕未再发作,偶有短暂心慌,晨起腹泻2次。血压维持在130/85mmHg左右。原方去川芎,加茯神、石菖蒲。
患者服药14剂后未再复诊。近日随访,因工作安排,暂时离开,停药近1月,头晕、腹泻一直未再发作,偶有心慌不适,血压平稳。嘱继续监测血压,2月后门诊复诊。
诊后思考:
(1)该患者临床表现符合典型的“痰饮”病的表现。治疗上遵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取苓桂剂治疗,效果明显。
(2)痰饮致病的特点:咳、喘、悸、眩、呕、满、肿、痛。因其致病特点多变,故后世有“怪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3)目前临床中,以头晕、眩晕发作的患者,以痰饮为主要致病因素的患者居多,个人感觉比后世常提到的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等证型更为多见。
(4)笔者对于桂枝的应用,表证患者根据年龄,多12克起步,内生水饮的患者,桂枝用量一般至少20克起,所有患者,未见明显不适。《神农本草经》载“桂枝,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桂枝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总体来看,桂枝以温通为主,可解肌肉之邪(类防风),可温血脉之凝(类当归,而无补血之功),可平上冲水逆(类茯苓而更温,苓桂剂以桂枝为内核)。
2020.12.03
向本文作者提问

王群主治医师
济南赵树堂中医馆有限公司历下宽厚里中医诊所中医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3745|响应时长6分钟
擅长:头痛、眩晕、面瘫、脑血栓及脑出血后遗症; 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支气管肺炎; 慢性胃炎、胆囊炎、腹泻; 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 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子宫肌瘤; 痤疮、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 精子活动力差,少精,前列腺炎; 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征、关节疼痛、亚健康体质调理。 特效治疗:亚健康、头痛、虚劳、情志疾病、痛经、男性性功能障碍。
¥15起
问医生
#概述#患病护理#中医科#眩晕病#发作性眩晕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头晕或感觉自身及周围环境旋转、摇摆涉及多个学科,是某些疾病的综合症状多数可自行缓解,治疗效果较为理想简介眩晕症是人体对空间定位出现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的错觉,是由耳部、脑部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平衡障碍的主观感觉,常会伴有耳鸣、恶心、呕吐、站立稳、步态稳等症状。绝大多数人一生中都会经历此症,在经过药物或前庭功能训练等治疗后,眩晕多会有明显改善。症状表现:发作时可感到天旋地转,甚至出现耳鸣、恶心、呕吐、站立稳等症状。诊断依据:依据患者的症状(如感觉眩晕、步态稳、恶心呕吐等)及眼震等特征,即可明确诊断。眩晕症有哪些类型?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除以上两种类型外,其他眩晕症的总称)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症常见。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患者的5%,占耳鼻喉科门诊的15%[1]。是否可以治愈?周围性眩晕一般可以治愈,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或前庭功能训练及手术治疗等。中枢性眩晕一般治疗效果较差。是否遗传?是否医保范围?是

大家还在看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