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患者如何科学管理体重
精神障碍患者的体重增加,甚至是肥胖,已然成为精神科医师、患者和家属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体重增加往往会阻碍患者疾病的痊愈以及回归社会的进程。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帮助患者控制好体重呢?
首先,需要判断体重是否合理
判断的依据是学会计算体重指数—BMI(body mass index),公式为: BMI=体重(kg)/身高(m)²。
中国成人的健康体重 BMI 范围为 18.5 kg/㎡≤BMI<24 kg/㎡,如果你的 BMI 已经>24 kg/㎡,那就说明你的体重已经属于超重,BMI>28kg/㎡属于肥胖。
例如:
你的身高是 1.7m,体重是 60kg,
BMI=60÷1.7÷1.7=20.8 kg/㎡。
当然也会有例外,对于运动员或者重体力的其他职业来说,他们的 BMI 将另作考量。
像著名的游泳运动员孙杨小哥哥,BMI 虽然超过了 24,但他的身材依旧倍儿棒,他和肥胖就毫无关系!
其次,打破精神疾病和肥胖的关联
答案就是大家减肥的经典语录——“管住嘴+迈开腿”。
“管住嘴”
- 我们需要保证摄入的能量不超过消耗的能量;
- 增加蔬菜、水果、豆类以及谷物和坚果的摄入,并减少糖类的摄入。所以在平时的饮食结构中,控制糖的摄入,就能大大降低肥胖发生的几率了。
- 清淡饮食,少吃零食。很多患者都会告诉我们,“医生啊吃了你们的药,饿得特别快,不吃不行啊”。真的是这样吗?首先没有任何科学的依据证明,精神科药物会引起胃排空加快;其次对于确实时常感到饥饿的患者,我们也建议多以高纤维食物作为主食,减缓胃排空的速度。实在是太饿的时候,吃两个西红柿,或者啃一根黄瓜,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迈开腿”
- 保证每天的主动身体活动最好 6000 步以上。这里指的 6000 步,重点在于“主动活动”,很多人都会说,我每天上班走路都超过了 6000 步啊,很遗憾,这不算。
- 增加运动量,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 5 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例如一些需要用力,但是仍可以在活动时轻松讲话的活动,像快走,跳舞,休闲游泳,打网球,做家务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而每周的累计活动时间需要在 150 分钟以上。
- 走出去,多增加户外运动,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可促进维生素 D 的合成以及钙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
隐形杀手—“大肚腩”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现在很多人看着四肢都很瘦,BMI 也正常,但他们都顶着一个大肚腩,而这种现象在精神障碍患者里尤为普遍。那么“大肚腩”到底算不算肥胖呢?
对于男性而言,如果腰围≥90cm,女性是≥85cm,那就是另一种肥胖,腹型肥胖了。
如何控制住腰围的膨胀?
- 控制进食量,还是那句话,别让摄入的能量超标,不要暴饮暴食、减少在外就餐、改变重口味的饮食习惯,可以多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来增加饱腹感,从而减少高能量、高油脂食物的摄入。
- 对于我们精神障碍的患者,由于疾病或者是药物副作用的原因,经常都会出现长时间卧床休息和久坐不动的情况。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卧床、久坐的时间来降低“游泳圈”出现的几率,比如每小时起来活动一下。
- 保持愉悦的心情,合理锻炼,规律作息。刚刚已经谈到了合理锻炼的建议。那么很多人又会问了,规律作息也和减肥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而且关系还挺大。当深夜我们熟睡之际,大脑会分泌一种叫褪黑素的胺类激素。现在科学研究认为褪黑素不仅仅和抗衰老、助睡眠有关,也与肥胖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发现,棕色脂肪能够燃烧白色脂肪,而褪黑素可以更好地激活棕色脂肪,所以更好的睡眠,可以刺激更多地褪黑素分泌,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最后,是终极大招
通过以上的方法,如果还是不能很好控制体重的增加,那么你就需要更加专业的指导了。这个时候寻求精神科医师以及营养科医师的帮助,将会是你最优的选择。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大家还在看
心理学:抑郁症患者是如何进行康复的?
#居家 #康复训练 #精神心理科 #保健 #心理
京东健康
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邸亮
患有心力衰竭该如何护理日常生活?
#运动 #患病护理 #养生知识 #心血管内科
张焱磊
糖尿病人群怎么减肥?
#疾病概述 #减肥 #内分泌科
曾老师揭秘营养
消瘦型糖尿病患者如何调整自己的饮食?
#患病护理 #养生知识 #内分泌科
陈主任讲内科
如何应对体重对糖尿病的影响
曾龙驿
减肥三餐巧搭配,碳水适中还美味
#饮食营养 #减肥
我是大医生
减肥不可“缺肉”!四种肉很适合减肥的人
#老年 #饮食营养 #减肥 #养生知识 #未成年 #成年人
营养师王钦先
一个快乐饿肚子的方法:「改变吃饭时间」就能减轻体重
#饮食营养 #减肥 #营养
京东健康
关于喝茶的利弊和讲究,你都了解多少?
#养生知识 #茶
心血管内科史医生
肥胖医院推荐专家
肥胖地区推荐专家
肥胖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