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的后果
“恶性”是一个常用于描述肿瘤、或“癌症”的词,与良性肿瘤不同,恶性肿瘤有生长失控、侵袭周围组织、转移播散全身等特点,最终导致人的死亡。
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有人将其称为“恶性”心脏病,主要是因为心衰与恶性肿瘤有很多相似之处。
1. 目前,心衰仍属于难以治愈的疾病,它的患病率与死亡率不低于恶性肿瘤,是医学界还没有征服的难题。尽管目前的药物、器械治疗不断取得进步,但仍无法“根治”心衰,难以逆转心衰的病情进展,总体上,患者的5年死亡率仍高达50%。心衰已经成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的一大健康“杀手”。
2. 晚期心衰会引起身体重要器官的衰竭,这也与恶性肿瘤相似。轻微的感冒就可导致心衰患者肺部感染,甚至引发呼吸衰竭。长期的缺血、缺氧可致肾脏滤过血液的能力下降,尿量减少,尿毒症随之出现。另外,心衰时长期肝脏淤血,引起“心源性肝硬化”,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水、腹胀,黄疸等肝功能衰竭表现,危及生命。
3. 心衰患者病程较长,往往需要反复住院治疗,病情可能进行性加重,患者和他的家庭都承受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负担,这一特点也与恶性肿瘤相似。心衰患者可能接受各种诊疗,晚期身体上可能需要各种管路、仪器,即便如此,病情仍可能持续“走下坡路”。近几年开展的有创辅助治疗虽然可能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进展,但非常昂贵、并且可能是有创性的,作为“终极解决方案”的心脏移植,面临供体缺乏、费用昂贵、手术成功率有限等很多问题,患者容易丧失希望。
4.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效果好,可显著改善预后、延长寿命。同癌症一样,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心衰的预后。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控制可能导致心衰的原发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和必要的手术干预,均可以对心衰“防患于未然”、或有效延缓心衰病情的进展,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心衰被有些人称为“恶性”心脏病,是因为与恶性肿瘤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心衰患者不要因此感到丧失希望,通过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纠正可能导致心衰的各种危险因素和原发疾病,可能避免或延缓心衰的发生。一旦出现心衰的早期症状,要及时就医、早诊断、早治疗,积极配合医生做好自我健康的管理,就能改善远期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