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需要做什么检查?
对于心衰患者而言,一般有哪些检查属于“常规检查”呢?
心电图
心电图是心血管内科医生最基本的检查手段。心电图记录的心脏跳动时的电活动。每一个完整的波从前到后依次由 P 波、QRS 波群、T 波三个部分构成。其中,P 波代表心房跳动,QRS 波群代表心室跳动,T 波是心室跳动后,细胞带电状态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心脏移植的治疗流程大致如何?
- 心力衰竭患者可通过心内科或心外科门诊、急诊来院就诊并联系住院。
- 进行相关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核磁、Swan-Ganz 导管、心肺运动试验、各种化验等),明确心衰病因、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 专家联合会诊,确定诊断及治疗方案,推荐进行心脏移植的患者进入心脏移植流程;暂时不需要心脏移植的患者,心衰经治疗改善后可出院继续治疗,门诊随诊并保持定期随访。
- 进入心脏移植流程的患者,由移植专家负责谈话,交代心脏移植手术风险、近远期并发症及费用情况,术后生活质量及远期生存率情况,并给予一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 患者及家属充分考虑心脏移植的风险及费用后,签署心脏移植知情同意书,进一步完善心脏移植相关检查(包括配型检查)。
- 确定心脏移植适应证,并除外移植禁忌证(活动性感染、全身系统系疾患、其他脏器衰竭等)。
- 术前提交伦理委员会进行论证。
- 通过伦理论证,等待合适的供体进行心脏移植治疗。
- 检查及等待心脏移植手术期间,继续抗心衰治疗,使患者尽可能在术前调整到最佳状态来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治疗期间如心衰进行性加重、并出现心源性休克,可及时进行左心室辅助装置(一种暂时的心脏“泵”替代治疗)支持治疗、并过渡至心脏移植。
- 心脏移植术后恢复顺利,一般 2~3 周左右即可出院,门诊随诊,根据相关血药浓度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同时进行相关的抽血化验及辅助检查,评价供心功能情况、监测排异反应,终生进行随访。
心脏移植的大致手术操作是怎样的?
心脏移植的手术技术有原位心脏移植及异位心脏移植,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
心脏移植手术的过程大致为:是从接受移植患者的胸骨正中作为手术入路,术中中断心脏的血液供应,通过人工管路暂时连接到体外循环装置来代替心肺功能,从而维持手术过程中患者正常的氧化和循环,而后从胸腔中移除受体自身的心脏,植入供体心脏并与受体的血管缝合,待心脏复跳后,脱离体外循环装置,最后缝合关胸。
术后需要在无菌隔离室监护,给予营养支持、抗菌素预防感染及抗排异反应的相关药物治疗,监测体温、血象及肝肾功能情况。
在临床工作中,心脏移植的供体很缺乏,因为在所有的器官移植中,心脏移植是唯一不能使用活体捐赠者,供体必须是脑死亡的患者才可以。
心脏移植无疑是心力衰竭终末期的最佳策略,但是,供体的缺乏和排斥反应等对它的临床应用有些许限制,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有更多心衰终末期患者可从中获益。
胸片
即胸部 X 光片,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它能够透视出我们胸腔里脏器的情况。心衰患者常常合并肺淤血、肺部感染、胸腔积液等,胸片作为一种物美价廉的检查手段,能够及时对这些肺部疾患做出诊断,还能够反映出心脏的大小、形态等,并通过肺淤血的严重程度推测心衰的严重程度。
心脏彩超
心脏彩超也心血管内科医生常用的检查手段。无创、无放射性。彩超可以评价心脏的结构(例如心腔大小、心室壁厚度、瓣膜形态及运动情况)以及心脏功能(例如收缩、舒张功能等),是诊断心力衰竭最主要的检查。
血液检查
一般来说,首次就诊的心衰患者需要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BNP(B 型钠尿肽,反映心衰严重程度的血液指标之一)或 NT-proBNP(N 末端 B 型钠尿肽前体)等检查,了解肝肾功能状态,是否合并感染,凝血状态如何等,这些对于综合评判患者心衰状况以及随后的药物治疗极为重要。
影像学检查
有时为了明确心衰的病因或者确定心衰患者的治疗决策,还需要做一些影像学检查,比如心脏核磁共振,药物负荷心肌核素检查,存活心肌检测等。复杂病例甚至还要做心肌活检。
综上所述,心衰的治疗过程是漫长的,期间为了评价病情进展程度和判断药物疗效,医生可能会建议重复做一些常规检查,应理解和配合医生完成这些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