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药物治疗1
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名称中多数有“普利”二字,比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福辛普利、贝那普利等等;与 ACEI 类作用相似的 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名称中多数有“沙坦”二字,如缬沙坦、氯沙坦、坎地沙坦等,常用于不能耐受 ACEI 副作用的患者。
我们往往认为这两类药物是医生开的“降压药”,事实上,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第一个 ACEI 药物卡托普利问世以来,已经有大量的医学研究不断证实,ACEI 不仅仅是单纯的降压药,更重要的是它拥有独立于降压作用之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能够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长期预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发生率。ACEI/ARB 类药物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石药物,是心衰治疗中研究证据最充足的药物之一。
那么,对于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的心力衰竭,究竟 ACEI 家族是怎样发挥“神秘的”神经内分泌抑制作用、来降低死亡风险的呢?
随着对心力衰竭发生、发展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专业界现在认为,心力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心肌的病理性重构。也就是说,在一些生理或病理的刺激作用下,心肌细胞出现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改变,继而导致结构和功能障碍。
我们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中,有两大系统的过度兴奋在心肌重塑中起着关键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例如心肌梗死后的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肌部分坏死、心室肌结构重塑、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使心脏逐渐扩大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人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急性心梗发生后,被迅速反射性地激活,引起心肌细胞肥厚、凋亡、心室重构等。因此,能够阻断这条途径的 ACEI 和 ARB 两种药物在心衰治疗中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
讲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对一个心力衰竭患者,为什么医生基本都要处方 ACEI /ARB 类药物。其目的在于抑制心肌进行性的病理性重构,减轻心功能受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再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风险。
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证实,ACEI /ARB 类药物在心力衰竭的每个进展阶段都能给患者带来显著获益,因此在心力衰竭病程从轻到重的每个阶段(正常→无症状、左心室功能障碍→代偿性心衰→失代偿性心衰→难治性心衰),都推荐使用或预防性应用,从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长期治疗目的。如没有禁忌证或不耐受,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直到达到合适剂量后终身维持服用。
综上所述,ACEI/ARB 类药物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石药物,如无禁忌,应坚持长期服用,但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守医嘱定期复查血压、血钾和肾功能,听从医生建议服药及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