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需要哪些检查项目?

一、体格检查:
 

1、在足跟处或足底筋膜的跟骨止点处有明确的锐性压痛(针刺样痛)。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1)可发现位于足跟处的骨赘(俗称骨刺),但骨赘并不是足底筋膜炎的特异性表现。当足底筋膜出现钙化时,可在X线上清晰显示。

(2)X线作为重要的辅助检查,有助于足底筋膜炎的鉴别诊断。

2、磁共振成像检查(MRI):

 

(1)主要用于顽固性足跟疼痛(疼痛持续超过12个月)。

(2)MRI可观察到足底筋膜厚度及信号改变,对跟骨骨髓水肿、跖腱膜周围软组织肿胀改变程度有良好诊断表现,对足底筋膜炎的诊断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3、超声检查:

 

(1)超声检查可观察足底筋膜的厚度以及周围的渗出、炎症水肿等情况,对于足底筋膜炎诊断和评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2)此外,超声检查对治疗方案的制定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鉴别诊断:

 

1、腱膜断裂:

(1)跖腱膜断裂表现为足底筋膜体部的疼痛和肿胀,部分患者可有足底的青紫和淤血,行走时可有足底筋膜张力消失。

 

2、跗骨窦综合征:

 

(1)主要表现为行走时踝关节前外侧的疼痛和足僵硬以及跗骨窦局部明确的压痛,多因踝关节内翻扭伤导致。

 

3、跟骨压缩性骨折

 

(1)表现为剧烈的持续性疼痛和肿胀,休息并不能使疼痛缓解。

(2)X线检查可能显示不清楚,在2~8周后X线才可见跟骨骨小梁的破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跟骨压缩性骨折的早期诊断较有价值。

 

4、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

 

(1)足跟脂肪垫为跟骨下方的一块富含脂肪的组织,随着年龄增长,足跟脂肪垫逐渐脱水以及胶原蛋白的丢失,造成足跟脂肪垫萎缩变薄。

 

(2)其症状和疼痛部位与足底筋膜炎相似,但通过仔细的查体还是能区分两者的差异。前者的压疼点常常位于足跟底部的中央,而足底筋膜炎则主要出现在足跟底部的内侧。

 
(3)通过X线可测量足跟垫的厚度,用以鉴别诊断足跟垫的萎缩情况。
向本文作者提问
彭吉云·主治医师
彭吉云主治医师自营医生可处方
成都西部痛风风湿医院风湿免疫科
好评100%|接诊量4333|响应时长7分钟
擅长:擅长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脊柱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骨与关节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结缔组织病等风湿性疾病诊疗。
¥10
问医生
#足底筋膜炎#筋膜炎#足底筋膜炎
阅读数 49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是引起足跟痛的常见原因危险因素为长久站立、良穿鞋习惯、体重突增一般采取保守治疗,严重者可行手术治疗简介足底筋膜炎,是足弓结构或力学异常引起足底筋膜跟骨止点(韧带与骨头附着处)的反复微损伤及退变。主要表现为,晨起下地或休息一段时间后走路时足跟疼痛,行走后疼痛常好转,但是长时间、连续或剧烈活动后疼痛再次发生。疼痛部位位于足底筋膜跟骨的起点、跟骨内侧结节处。它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病因明,运动过度、合适的穿鞋习惯、站立过久、先天足部异常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手术、佩戴矫形装置等方式治疗,大多数患者需治疗,可自行缓解。症状表现:患者的典型表现为承重时足跟疼痛,特点为灼热、针刺样疼痛,尤其是晨起或长时间活动后,刚开始走路时最明显。疼痛往往能够缓解,但长期运动会加重疼痛。诊断依据:足底筋膜炎主要诊断依据,为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史。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职业、病史、近期足部活动情况,结合足底疼痛点可基本判断病情,必要时需要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足底筋膜炎是最常见的足部疾病。多见于50岁~60岁中老年人,发病率约为11%~15%,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2]。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可自行消失,也可通过保守治疗缓解症状,严重时可行手术治疗。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彭吉云·主治医师张明珠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