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刘迪继

中医四季养“心”—夏季篇

中医四季养“心”—夏季篇

“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季五行属火,对应人体器官是心脏。夏天阳热旺盛,万物繁茂。中医认为夏天内应于心,心主血脉,在液为汗。人体气血走行于体表,气孔开张,因而汗出较多,人体此时也应顺应天地旺盛之势,注意利暑祛湿为主。“夏气与心气相通”,夏季阳气旺于外,其养生之道在于养心,心安则血畅,血畅则神清气爽。

饮食

夏季饮食宜“清苦”。

“清”:夏季天热夹湿气,人们饮水多,同时贪凉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很容易因水湿困脾而导致“湿气重”。中药认为味甘、淡可利湿,即淡味食物有利于渗湿,所以夏季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清热防暑,可以多吃些新鲜蔬果、粗粮、绿豆、赤小豆、豆制品、鸭肉、鱼虾、瘦肉、菌类,既能又能清热祛湿,达到养心防暑的作用,又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满足人体营养需求。这个季节尽量少吃肥甘厚味煎炸辛辣之品,以免助火热之邪,导致上火、长痘、口腔溃疡、便秘等;适当增加饮水量,以达到清热排毒的目的,使气血畅通,心脉无阻,减少心脏疾病发生的风险。

“苦”:夏季饮食宜多吃些苦味食物。旧称夏季为“苦夏”,《黄帝内经》认为“苦入心”,吃苦味食物有利于五脏六腑的“五行”运作,以达“正气充足,邪不可入”。 因此,夏季养心,要多吃“苦”,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可清热除烦、祛湿健脾、养心补血,平衡身体机能,苦瓜、苦菜、蒲公英、莲子(莲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个时节的汤膳中如果多加一些苦味食物,如石斛、灵芝、猴头菇等,能养心安神,让身心更加舒畅。

此外,夏季还应适当地补充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这是因为夏天出汗多,随汗液流失的除水分外,还有钠和钾,以及各种维生素、矿物质与微量元素。人体一旦出现低血钾现象,就会引起倦怠无力、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因此,夏天应适当地补充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多吃些小麦胚芽、黄豆、糙米、奶制品、鱼、海带、紫菜,并适当地吃些咸味食物,可多喝茶,以补充流失的钠和钾。

如果暑热过剩,汗出过多,损伤心气,导致胸闷、心悸等不适,可服用“生脉饮”,方用人参补养心气、麦冬清心养阴、五味子固摄心气,以益气养心,生津止渴。亦可用黄芪、生石膏为方,黄芪补气升阳,生石膏清热解暑生津,以补气清暑,养阴生津。

起居

1、晚睡早起,充足睡眠

夏季天气渐热,昼长夜短,不少人渐渐觉得睡眠不足,尤其是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保证充足的睡眠对健康的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

夏季应“夜卧早起”,这是因为夏季昼长夜短,养生也应该顺应天地的这一变化,每天早点起床晚些入睡。而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中午最好能小憩一会儿,以弥补晚睡缺失的睡眠,“闭目养神”其实就是养心。

2、切莫贪凉,抵御寒邪

《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夏季为人体阳气旺盛之际,大自然的气流都是向上向外升发的,人体的气息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发散,此时人体应该以发散、利暑、祛湿为主,适当地出出汗,多喝水,以排出体内寒邪毒物与垃圾。切不可过于贪图凉快,使毛孔闭塞,汗液不畅,暑热郁闭不得外泄,轻则感冒不适,重则暑热内迫心包,致神昏谵语,变证多端。夏天开空调温度最好保持在 26-28℃,以不热为度,并且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

3、和缓运动,益气养阳

夏天是热烈奔放的季节,在阳光中舒展身体,可获取充足的阳气。适当的运动能促进排汗,有利于体内的垃圾随汗液排出体外,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八段锦、做广播体操等比较和缓的运动,以免大汗淋漓伤阴伤阳,违背“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运动后还要注意补充水分并注意防晒以防中暑

情绪

《黄帝内经》讲:“心为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意思是说,如果心里不平静,人体所有的脏腑就会陷入危险之中。

《养生论》提到:“夏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如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为热矣。”其大意是说,夏天应该调心养息,保持情绪平稳,如冰雪在心一般,不可情绪过激,过于浮躁,增加心气耗伤。做到清心寡欲,“过喜伤心”,要善于调节情绪,不能大喜大悲,养成静坐、闭目养神的习惯,也可听悠扬的音乐、看优美的图画,或者参与垂钓、茶道等静心养神的活动。

健康三字经

晨早起,空气好,跑跑步,练练操,

日三餐,搭配好,慢慢吃,细细嚼,

每顿饭,别太饱,吃饭后,勿乱跑,

睡觉前,烫烫脚,勤换衣,勤洗澡,

不熬夜,早睡觉,心安然,做梦少,

一家人,要和好,老爱少,少敬老,

善待人,勿争吵,开玩笑,不要恼,

戒烟难,戒酒好,不得癌,不咳嗽,

少喝酒,量别高,耍酒疯,受不了,

君若能,全做到,能长寿,延衰老。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文章 猝死的前兆要早知道

前不久某年轻演员的意外猝死,给很多年轻人敲响了警钟,这次事件,极大地刺激着那些正在一线城市拼搏的青年人,它告诫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时刻珍惜身体健康,做好自身防健。 所谓猝死,是指平时身体健康或疑似健康的患者,在24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表现为突发的意识丧失、抽搐、心脏停跳、呼吸停止等,若抢救不及时,错过“黄金4分钟”,便会导致死亡。 猝死的常见病因,多是心血管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主动脉夹层、心脏瓣膜病等)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急性大面积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可发生于先天性缺陷人群,亦可发生于完全正常的人群。一般在猝死发生前,都会有典型或不典型的前兆,及时识别这些前兆,一旦发现身体负担加重,若能尽早休息、就医、体检,才能挽救一条条生命! 那么,在猝死之前一般会有哪些信号出现呢? 1、经常头晕、眼花 人的大脑对供血的需求非常高,同时,眼睛上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对于大脑缺血缺氧或者是血压变化都是非常敏感的,用脑过度、视力疲劳可能会有酸涩,痒痛,眼底出血等情况,若是发生短暂大脑供血不足,即可出现突发眩晕、眼花,甚至晕厥,如果在劳累的岗位上经常出现头晕、眼花,有可能是猝死前发出的信号。此时应该立即停下手头工作,到空气流通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卧床休息。 2、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 大脑是最需要充足睡眠的器官之一,只有在睡眠的时候,大脑间质细胞才会露出空隙,方便脑脊液冲走废弃物,长时间的熬夜睡眠不好,这样往往会引发大脑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而熬夜、失眠经常是猝死发生的重要诱发原因。如果三天不睡觉,大脑就会失去一定的协调能力,5天不睡觉,就可能会产生幻觉,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正常活动。 3、经常胸闷、心悸 胸闷、心悸的发生经常跟心脏负荷过重有关,大部分是因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而出现胸闷心悸,少部分可能是心脏神经官能症,这也提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处于高负荷状态。这种状态若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反复胸闷、心悸,特别是处于高强度工作、情绪刺激中时,就容易诱发猝死事件。当疲劳状态已经引发了胸闷、心悸,甚至出现明确的心律失常事件,说明情况十分的危急,随时都有可能会突发猝死、心力衰竭或脑出血等情况。尤其是对于本身就患有血管疾病的人,即使病症轻微也不能够排除因疲劳而骤然发作的可能性,所以说当你感觉到胸闷心悸的时候,最好及时就医。 4、活动能力下降、动则气喘 长期疲劳会对心肺功能带来极大负担,而心肺是人体血液循环的主要器官,其负担加重,可导致循环效率下降,无法保证足够的心输出量满足运动量的增加。所以,当人体在疲惫衰弱的状态下,往往会感觉到气短、气喘,稍微运动就会感觉喘不上气,如果猛然进行剧烈运动的话,很可能会引发猝死的情况。人在猝死之前就会有呼吸困难的感觉,这种现象的产生要引起高度重视。 5、莫名冒冷汗 人在受到惊恐的时候会出现冒冷汗的现象,这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表现。同样的,不少人在猝死发生之前,就开始有莫名冒冷汗的现象,这其实也在按时我们,自己的身体负担正在加重,是身体走向虚弱时可能会出现的迹象。此时应该马上休息,如果是某些疾病引起的则需要对症治疗。 6、周身酸痛僵硬 神经中枢调节着人体的肌肉和关节活动,当它处于放松的状态时,肌肉和关节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休息和恢复,如果神经中枢因为过度兴奋而疲劳,人们就会出现四肢麻木,行走不稳,甚至全身乏力等症状。而如果你在一段时间内总是感觉到周身酸痛,并且这段时间你的睡眠质量并不好,其实这也是身体在提醒你需要休息了。 7、同样的,长期不健康饮食,也给我们的身体埋下“猝死”的地雷,比如长期吸烟饮酒、喜食肥甘厚腻、过量摄入咖啡、浓茶等提神剂,长此以往都会对心脑血管造成负担,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引发猝死。 8、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注意休息,并且养成规律的作息,饮食上也要以清淡为主,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这样更有助于你提高身体素质,降低意外情况发生的几率。

刘迪继

主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

148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中医四季养“心”—夏季篇

“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季五行属火,对应人体器官是心脏。夏天阳热旺盛,万物繁茂。中医认为夏天内应于心,心主血脉,在液为汗。人体气血走行于体表,气孔开张,因而汗出较多,人体此时也应顺应天地旺盛之势,注意利暑祛湿为主。“夏气与心气相通”,夏季阳气旺于外,其养生之道在于养心,心安则血畅,血畅则神清气爽。 饮食 夏季饮食宜“清苦”。 “清”:夏季天热夹湿气,人们饮水多,同时贪凉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很容易因水湿困脾而导致“湿气重”。中药认为味甘、淡可利湿,即淡味食物有利于渗湿,所以夏季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清热防暑,可以多吃些新鲜蔬果、粗粮、绿豆、赤小豆、豆制品、鸭肉、鱼虾、瘦肉、菌类,既能又能清热祛湿,达到养心防暑的作用,又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满足人体营养需求。这个季节尽量少吃肥甘厚味煎炸辛辣之品,以免助火热之邪,导致上火、长痘、口腔溃疡、便秘等;适当增加饮水量,以达到清热排毒的目的,使气血畅通,心脉无阻,减少心脏疾病发生的风险。 “苦”:夏季饮食宜多吃些苦味食物。旧称夏季为“苦夏”,《黄帝内经》认为“苦入心”,吃苦味食物有利于五脏六腑的“五行”运作,以达“正气充足,邪不可入”。 因此,夏季养心,要多吃“苦”,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可清热除烦、祛湿健脾、养心补血,平衡身体机能,苦瓜、苦菜、蒲公英、莲子(莲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个时节的汤膳中如果多加一些苦味食物,如石斛、灵芝、猴头菇等,能养心安神,让身心更加舒畅。 此外,夏季还应适当地补充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这是因为夏天出汗多,随汗液流失的除水分外,还有钠和钾,以及各种维生素、矿物质与微量元素。人体一旦出现低血钾现象,就会引起倦怠无力、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因此,夏天应适当地补充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多吃些小麦胚芽、黄豆、糙米、奶制品、鱼、海带、紫菜,并适当地吃些咸味食物,可多喝茶,以补充流失的钠和钾。 如果暑热过剩,汗出过多,损伤心气,导致胸闷、心悸等不适,可服用“生脉饮”,方用人参补养心气、麦冬清心养阴、五味子固摄心气,以益气养心,生津止渴。亦可用黄芪、生石膏为方,黄芪补气升阳,生石膏清热解暑生津,以补气清暑,养阴生津。 起居 1、晚睡早起,充足睡眠 夏季天气渐热,昼长夜短,不少人渐渐觉得睡眠不足,尤其是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保证充足的睡眠对健康的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 夏季应“夜卧早起”,这是因为夏季昼长夜短,养生也应该顺应天地的这一变化,每天早点起床晚些入睡。而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中午最好能小憩一会儿,以弥补晚睡缺失的睡眠,“闭目养神”其实就是养心。 2、切莫贪凉,抵御寒邪 《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夏季为人体阳气旺盛之际,大自然的气流都是向上向外升发的,人体的气息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发散,此时人体应该以发散、利暑、祛湿为主,适当地出出汗,多喝水,以排出体内寒邪毒物与垃圾。切不可过于贪图凉快,使毛孔闭塞,汗液不畅,暑热郁闭不得外泄,轻则感冒不适,重则暑热内迫心包,致神昏谵语,变证多端。夏天开空调温度最好保持在 26-28℃,以不热为度,并且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 3、和缓运动,益气养阳 夏天是热烈奔放的季节,在阳光中舒展身体,可获取充足的阳气。适当的运动能促进排汗,有利于体内的垃圾随汗液排出体外,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八段锦、做广播体操等比较和缓的运动,以免大汗淋漓伤阴伤阳,违背“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运动后还要注意补充水分并注意防晒以防中暑。 情绪 《黄帝内经》讲:“心为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意思是说,如果心里不平静,人体所有的脏腑就会陷入危险之中。 《养生论》提到:“夏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如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为热矣。”其大意是说,夏天应该调心养息,保持情绪平稳,如冰雪在心一般,不可情绪过激,过于浮躁,增加心气耗伤。做到清心寡欲,“过喜伤心”,要善于调节情绪,不能大喜大悲,养成静坐、闭目养神的习惯,也可听悠扬的音乐、看优美的图画,或者参与垂钓、茶道等静心养神的活动。 健康三字经 晨早起,空气好,跑跑步,练练操, 日三餐,搭配好,慢慢吃,细细嚼, 每顿饭,别太饱,吃饭后,勿乱跑, 睡觉前,烫烫脚,勤换衣,勤洗澡, 不熬夜,早睡觉,心安然,做梦少, 一家人,要和好,老爱少,少敬老, 善待人,勿争吵,开玩笑,不要恼, 戒烟难,戒酒好,不得癌,不咳嗽, 少喝酒,量别高,耍酒疯,受不了, 君若能,全做到,能长寿,延衰老。

刘迪继

主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

145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中医四季养“心”—秋季篇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 奉藏者少。”可以作为秋季养生的总则。 秋天,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湿气减少,气候变燥,树木因此枯黄落叶,保持津液养护自身,等待冬天的到来。人体也要将津精收敛,以养内脏,使意志安宁清净,收神气敛。同时秋季主收,要收敛自己的神气,不要使神志外驰,借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秋季五行属“金”,对应的人体器官是肺,肺与心相邻,五行之中,木火刑金,金盛亦可侮心,因此秋季调养不慎,也可诱发心病,因此,秋季亦应“养心”。 饮食 肺藏气,主呼吸,通调水道,喜润恶燥。肺脏不喜欢燥气,因为它需要被滋润,但它又恰与燥气想通,因此更容易感受燥气,为其所伤,影响肺脏功能。因此,秋季饮食,当以“滋润”为首要。比如多喝水、奶制品等。秋燥的出现让人体内的燥气旺盛,导致上火、咽干、声嘶等不适,为五脏六腑津液不足表现。因此应适当进食“滋润多汁”的食物,及时补充体内水分。除了直接喝水为身体补充水分之外,也可以吃些雪梨、冬瓜、黄瓜等水分含量多的食物,吃饭时可多喝汤,亦可选择银耳、莲藕、百合等炖汤服用。 其次,在滋润的同时,要尽量避免辛辣干燥食品,尤其不要过量食辣。适当吃辣能够助热升温,从而起到暖身的作用。但秋季仍然比较干燥,过量吃辣的话,反而会加重体内的燥气,更容易上身体上火。 在进补方面,要根据个人体质选择进补方式,而不是跟随潮流盲目进补。平素脾胃虚损之人,要慎吃阿胶;体虚之人,可气血双补;素体血虚之人,要多吃肝类、干龙眼肉;阴虚为主的患者,则应该多吃鸭肉、牡蛎等有滋阴功效的食物。但总的而言,进补的选择也是以滋润为主,注意避免食用羊肉、肉桂、人参、狗肉等温燥之品,以免内外燥气共同作用人体,损及人体阴津。 起居 中医认为,秋冬为阴令,秋时阴收,冬时阴藏。所以秋冬之季养生,注重阴之收藏及睡眠质量提高,则事半功倍。建议晚上9点-11点休息,争取在子时(11点-1点)入睡。因为子时是阳气弱、阴气盛之时,此时睡觉,能养阴,睡眠质量也佳,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正常人睡眠时间一般在每天8小时左右,体弱多病者应适当增加睡眠时间。 秋冬交接之际,天气转凉,亦要注意适时添加衣被,尤其是夜间睡觉时腰腹要盖被子,以防受凉。此外,还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才合乎秋季养生之道。 睡眠质量的改善,加上秋季食欲旺盛,饮食增多后,人体囤积了更多的脂肪和能量,此时摄取的热量要比消耗掉的热量更多。为了保持人体的均衡性,此时应该适当增加运动量,保持摄入与消耗的平衡。理想的安排是一周进行两到三次高强度锻炼,并加入瑜伽、健走或负重训练等强度较低的项目。运动的时间,建议选择白天进行,因为秋季近冬,特别是晚秋时分,天气转凉,早晚温差较大,容易导致邪气侵袭人体,不宜过早、过晚进行运动。 情绪 《黄帝内经》讲:“心为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意思是说,如果心里不平静,人体所有的脏腑就会陷入危险之中。 “秋忌悲”,进入秋季之后,人体代谢与自然界一样进入阳消阴长的状态,慢慢地会看到许多萧条的情景,内心忧郁的情绪便会油然而生。长时间保持忧郁情绪的话,反而会损伤器官,影响身体健康。此时,精神调养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要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收敛神气,以帮助自己达到心境宁静的状态,有助于减缓肃杀之气对身体的影响。 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而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笑对机体来说的确是一种最好的“运动”,尤其是对呼吸系统来说,大笑能使肺扩张,人在笑中还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更通畅。另外,人在开怀大笑时,可使更多的氧气进入身体,随着流畅的血液行遍全身,让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能获得充足的氧气。 健康三字经 晨早起,空气好,跑跑步,练练操, 日三餐,搭配好,慢慢吃,细细嚼, 每顿饭,别太饱,吃饭后,勿乱跑, 睡觉前,烫烫脚,勤换衣,勤洗澡, 不熬夜,早睡觉,心安然,做梦少, 一家人,要和好,老爱少,少敬老, 善待人,勿争吵,开玩笑,不要恼, 戒烟难,戒酒好,不得癌,不咳嗽, 少喝酒,量别高,耍酒疯,受不了, 君若能,全做到,能长寿,延衰老。

刘迪继

主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

1479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