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季五行属火,对应人体器官是心脏。夏天阳热旺盛,万物繁茂。中医认为夏天内应于心,心主血脉,在液为汗。人体气血走行于体表,气孔开张,因而汗出较多,人体此时也应顺应天地旺盛之势,注意利暑祛湿为主。“夏气与心气相通”,夏季阳气旺于外,其养生之道在于养心,心安则血畅,血畅则神清气爽。
饮食
夏季饮食宜“清苦”。
“清”:夏季天热夹湿气,人们饮水多,同时贪凉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很容易因水湿困脾而导致“湿气重”。中药认为味甘、淡可利湿,即淡味食物有利于渗湿,所以夏季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清热防暑,可以多吃些新鲜蔬果、粗粮、绿豆、赤小豆、豆制品、鸭肉、鱼虾、瘦肉、菌类,既能又能清热祛湿,达到养心防暑的作用,又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满足人体营养需求。这个季节尽量少吃肥甘厚味煎炸辛辣之品,以免助火热之邪,导致上火、长痘、口腔溃疡、便秘等;适当增加饮水量,以达到清热排毒的目的,使气血畅通,心脉无阻,减少心脏疾病发生的风险。
“苦”:夏季饮食宜多吃些苦味食物。旧称夏季为“苦夏”,《黄帝内经》认为“苦入心”,吃苦味食物有利于五脏六腑的“五行”运作,以达“正气充足,邪不可入”。 因此,夏季养心,要多吃“苦”,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可清热除烦、祛湿健脾、养心补血,平衡身体机能,苦瓜、苦菜、蒲公英、莲子(莲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个时节的汤膳中如果多加一些苦味食物,如石斛、灵芝、猴头菇等,能养心安神,让身心更加舒畅。
此外,夏季还应适当地补充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这是因为夏天出汗多,随汗液流失的除水分外,还有钠和钾,以及各种维生素、矿物质与微量元素。人体一旦出现低血钾现象,就会引起倦怠无力、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因此,夏天应适当地补充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多吃些小麦胚芽、黄豆、糙米、奶制品、鱼、海带、紫菜,并适当地吃些咸味食物,可多喝茶,以补充流失的钠和钾。
如果暑热过剩,汗出过多,损伤心气,导致胸闷、心悸等不适,可服用“生脉饮”,方用人参补养心气、麦冬清心养阴、五味子固摄心气,以益气养心,生津止渴。亦可用黄芪、生石膏为方,黄芪补气升阳,生石膏清热解暑生津,以补气清暑,养阴生津。
起居
1、晚睡早起,充足睡眠
夏季天气渐热,昼长夜短,不少人渐渐觉得睡眠不足,尤其是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保证充足的睡眠对健康的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
夏季应“夜卧早起”,这是因为夏季昼长夜短,养生也应该顺应天地的这一变化,每天早点起床晚些入睡。而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中午最好能小憩一会儿,以弥补晚睡缺失的睡眠,“闭目养神”其实就是养心。
2、切莫贪凉,抵御寒邪
《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夏季为人体阳气旺盛之际,大自然的气流都是向上向外升发的,人体的气息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发散,此时人体应该以发散、利暑、祛湿为主,适当地出出汗,多喝水,以排出体内寒邪毒物与垃圾。切不可过于贪图凉快,使毛孔闭塞,汗液不畅,暑热郁闭不得外泄,轻则感冒不适,重则暑热内迫心包,致神昏谵语,变证多端。夏天开空调温度最好保持在 26-28℃,以不热为度,并且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
3、和缓运动,益气养阳
夏天是热烈奔放的季节,在阳光中舒展身体,可获取充足的阳气。适当的运动能促进排汗,有利于体内的垃圾随汗液排出体外,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八段锦、做广播体操等比较和缓的运动,以免大汗淋漓伤阴伤阳,违背“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运动后还要注意补充水分并注意防晒以防中暑。
情绪
《黄帝内经》讲:“心为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意思是说,如果心里不平静,人体所有的脏腑就会陷入危险之中。
《养生论》提到:“夏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如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为热矣。”其大意是说,夏天应该调心养息,保持情绪平稳,如冰雪在心一般,不可情绪过激,过于浮躁,增加心气耗伤。做到清心寡欲,“过喜伤心”,要善于调节情绪,不能大喜大悲,养成静坐、闭目养神的习惯,也可听悠扬的音乐、看优美的图画,或者参与垂钓、茶道等静心养神的活动。
健康三字经
晨早起,空气好,跑跑步,练练操,
日三餐,搭配好,慢慢吃,细细嚼,
每顿饭,别太饱,吃饭后,勿乱跑,
睡觉前,烫烫脚,勤换衣,勤洗澡,
不熬夜,早睡觉,心安然,做梦少,
一家人,要和好,老爱少,少敬老,
善待人,勿争吵,开玩笑,不要恼,
戒烟难,戒酒好,不得癌,不咳嗽,
少喝酒,量别高,耍酒疯,受不了,
君若能,全做到,能长寿,延衰老。
文章 猝死的前兆要早知道
刘迪继
主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
文章 中医四季养“心”—夏季篇
刘迪继
主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
文章 中医四季养“心”—秋季篇
刘迪继
主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