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慢性肝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本病在欧美国家多见,近年我国的发病率也有上升。据一些地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成人的酒精性肝病患病率为 4%~6%。
【病因和发病机制】乙醇损害肝脏可能涉及下列多种机制:
- ①乙醇的中间代谢物乙醛是高度反应活性分子,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乙醛-蛋白复合物,后者不但对肝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而且可以作为新抗原诱导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受免疫反应的攻击。
- ②乙醇代谢的耗氧过程导致小叶中央区缺氧。
- ③乙醇在肝细胞微粒体乙醇氧化途径中产生活性氧,导致肝损伤。
- ④乙醇代谢过程消耗辅酶 I(NAD)而使还原型辅酶 I(NADH)增加,导致依赖 NAD 的生化反应减弱而依赖 NADH 的生化反应增高,这一肝内代谢的紊乱可能是导致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原因之一。
- ⑤肝脏微循环障碍和低氧血症,长期大量饮酒患者血液中酒精浓度过高,肝内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血流动力学紊乱、氧供减少以及酒精代谢氧耗增加,进一步加重低氧血症,导致肝功能恶化。
【病理】酒精性肝病病理学改变主要为大泡性或大泡性为主伴小泡性的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依据病变肝组织是否伴有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酒精性脂肪肝乙醇所致肝损害首先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轻者散在单个肝细胞或小片状肝细胞受累,主要分布在小叶中央区,进一步发展呈弥漫分布。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因饮酒的方式、个体对乙醇的敏感性以及肝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症状一般与饮酒的量和嗜酒的时间长短有关,患者可在长时间内没有任何肝脏的症状和体征。酒精性脂肪肝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可有乏力、食欲不振、右上腹隐痛或不适,肝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酒精性脂肪肝可有血清 AST、ALT 轻度升高。酒精性肝炎 AST 升高比 ALT 升高明显,AST/ALT 常大于 2,但 AST 和 ALT 值很少大于 500IU/L,否则,应考虑是否合并有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害。γ-GT 常升高,TB、PT 和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等指标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酒精性肝病。
(二)影像学检查同本章第一节。(三)病理学检查肝活组织检查是确定酒精性肝病及分期分级的可靠方法,是判断其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依据。但很难与其他病因引起【治疗】(一)患者教育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关键。酒精性脂肪肝,戒酒 4~6 周后脂肪肝可停止进展,最终可恢复正常。彻底戒酒可使轻、中度的酒精性肝炎临床症状、血清转氨酶升高乃至病理学改变逐渐减轻,而且,酒精性肝炎、纤维化及肝硬化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
(二)营养支持长期嗜酒者,酒精取代了食物所提供的热量,故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不足引起营养不良。所以酒精性肝病患者需要良好的营养支持,在戒酒的基础上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脂饮食,并补充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 B、C、K 及叶酸)。
(三)药物治疗多烯磷脂酰胆碱可稳定肝窦内皮细胞膜和肝细胞膜,降低脂质过氧化,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及其伴随的炎症和纤维化。美他多辛有助于改善酒精中毒。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酒精性肝病尚有争论,但对重症酒精性肝炎可缓解症状,改善生化指标。其他药物,如 S-腺苷甲硫氨酸也有一定疗效。
(四)肝移植严重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可考虑肝移植,但要求患者肝移植前戒酒 3~6 个月,并且无严重的其他脏器的酒精性损害。
【预后】酒精性脂肪肝一般预后良好,戒酒后可部分恢复。酒精性肝炎如能及时戒酒和治疗,大多可恢复。主要死亡原因为肝衰竭。若不戒酒,酒精性脂肪肝可直接或经酒精性肝炎阶段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
文章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郑秋立
住院医师
新野县人民医院
文章 糜烂性胃炎

郑秋立
住院医师
新野县人民医院
文章 糜烂性胃炎-3

郑秋立
住院医师
新野县人民医院
文章 胃食管反流病

郑秋立
住院医师
新野县人民医院
文章 胃食管反流病-3

郑秋立
住院医师
新野县人民医院
文章 胃食管反流病-1

郑秋立
住院医师
新野县人民医院
文章 糜烂性胃炎-4

郑秋立
住院医师
新野县人民医院
文章 胃食管反流病-6

郑秋立
住院医师
新野县人民医院
文章 胃食管反流病-4

郑秋立
住院医师
新野县人民医院
文章 胃食管反流病-5

郑秋立
住院医师
新野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