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腔隙性脑梗塞该怎么办

        一些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中老年朋友,在体检做头CT或磁共振时,经常会在报告上看到“腔隙性脑梗塞”字样。这几个字会引起他们的恐慌,是不是有了腔隙性脑梗塞,很快就会有“半身不遂”了?今天我们和大家聊聊“腔隙性脑梗塞”这个病。
  首先,脑梗塞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疾病,致残、致死率非常高。一旦有明确的大面积脑梗塞,预后都不是很好,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危害。脑梗塞是因为大脑重要的动脉发生了闭塞,引起脑组织的坏死,影响到大脑的正常功能,发生偏瘫、言语不能、感觉异常等症状。而“腔隙性脑梗塞”,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据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占脑梗死的20%~30%。由于深穿支动脉供血范围有限,所以单一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隙。
  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血压是最主要的原因。且舒张压升高对本病的影响作用更明显。腔隙性脑梗死与动脉硬化同样紧密关联。糖尿病也是发生腔梗的重要因素。而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吸烟、饮酒和脑局部血流改变等因素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大多数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症状都不明显,除了少部分可能有一过性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外,一般都不会有持续存在的症状。所以很多人只有在体检时才发现这个问题。那是不是腔隙性脑梗塞就不需要关注和治疗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腔隙性脑梗塞已经提示着您血压、血糖、血脂等控制不佳,并且造成了脑部血管的损害。如果您不在意,进一步会有30%的患者在数年后出现影响身体功能的症状,比如认知障碍,肢体活动困难等。
  那有了腔隙性脑梗塞怎么办呢?对有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和颈动脉狭窄等患者,尽早进行预防性治疗。可给予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应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避免血压波动过大,也不要一下子降得特别低。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的体育活动有益健康。避免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以低脂肪低热量,低盐饮食为主,保证足够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中老年人特别是体弱多病者,要特别小心气温骤变,气压、温度明显变化以及严寒和盛夏季节,避免发病。同时,腔梗患者要密切注意自己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一旦有感觉运动异常,立即就诊。
  腔隙性脑梗塞,虽然症状不是那么可怕,但却对您是个警示,提醒您,要密切关注血压、血脂、血糖,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了。我们建议腔梗患者每年至少做一次头CT检查,便于判断疾病发展进程。

向本文作者提问
梁继春·主治医师
梁继春主治医师自营医生可处方
寿光市马店医院神经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221787|响应时长89分钟
擅长:脑梗死,脑出血,脑缺血发作,眩晕,头痛,高血压病,周围神经病。
¥10
问医生
#诊断#神经内科#手术治疗#心血管内科#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
阅读数 12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中老年常见病,基础疾病常为高血压症状有运动性轻偏瘫、感觉性卒中等预后较好,但易反复,二级预防治疗尤为重要简介腔隙性脑梗死是中老年脑血管常见病,在长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各种疾病基础上,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支动脉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常见部位有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及脑桥等。临床症状常有运动性偏瘫、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等。主要是病因治疗及二级预防治疗,预后较好[1]。症状表现[1-3]:临床常见的症状有纯运动性轻偏瘫、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诊断依据[1-3]:中老年患者,有多年高血压病史,急性起病,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头部CT或MRI检查发现相应的脑部有腔隙性病灶,可确诊。是否具有传染性[1-3]?是否常见[1-3]?本病常见于老年人,我国北方地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为78/10万,我国腔隙性脑梗死在全部脑梗死中所占比例为27.6%。是否可以治愈[1-3]?可治愈,主要是对因治疗高血压、高血糖,改善脑血液循环,二级预防治疗。是否遗传[1-3]?否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梁继春·主治医师岳利峰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