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神奇女侠 1984》去看了吗?
我已经去电影院欣赏完了。故事本身比较规整,符合爆米花和幻想鸡血的预期。
难得一见的好莱坞超英大女主,盖尔加朵一身讨人喜欢的英气,让人觉得她就是神奇女侠本侠。
正如外媒早先的点映 review,反派的刻画也是亮点——两个邪恶但矛盾、令人心碎的恶棍,芭芭拉和洛德。他们拥有人性,而不是扁平的、不由分说的恶。
他们之所以成为恶棍,不过是觉得“一个普通的、籍籍无名的自己”难以忍受。
梗概
故事背景发生在 80 年代。研究员芭芭拉得到了一块“许愿石”,但它是有毒的,实现愿望的同时会剥夺你最珍贵的东西。
芭芭拉是个无名之辈,她非常羡慕戴安娜强大、性感、受人欢迎。于是向石头许愿成为了“顶级掠食者”,放弃了自己宝贵的人性和同情心。
而洛德许愿让自己变成了“许愿石”,用无穷的欲望把世界搅乱。
因为他觉得,“变强大、变成功”才是个体唯一的价值尺度。只有富可敌国,才能成为一个好爸爸,让儿子觉得骄傲。
这两名反派,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刷屏的刘瑜演讲,“请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她在里面说:
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成功学,但是却没有“失败学”。一个可怕的“失败观”就是成功标准的单一化。
我们的教育不是鼓励年轻人发现自我,而是逃避自我。从独特的自我逃向平均的他者,个性逃向潮流,从冒险逃向安全。
人生的目的并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说起来就是两句话: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大致意思是,不要抵制普通,而要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这不是一句鸡汤,而是与一个心理学的底层概念有关:“无条件的自我接纳(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你可能会误解这个概念,认为自我接纳= 软弱/安于现状/不知进取。
学术上,“自我接纳”的准确意思是:
个人完全无条件地接受自己,不管 ta 是否明智、正确地行事,无论别人是否赞同、尊重或爱 ta(Ellis,1976)。
它是心理学先驱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认为的,在这个世界上成为“一个有能力之人”所需的、最重要的东西。
芭芭拉和洛德,都像极了今天“成功学的受害者”。他们拥有单一的成功标准、不能忍受普通、不能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