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影像学检查

骨骼、肌肉系统
   (1)骨折:首选DR(数字X线摄影),费用较低、检查方便、时间短;进一步检查以及指导手术选择做CT并同时加做三维成像。隐匿性骨折可辅以磁共振。
   (2)骨折后复查:首选DR,最适合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以及是否有骨痂生长。必要时采用CT检查。
   (3)关节:关节和脊柱等的骨质退变(老化)首选DR,也可选择CT,但DR相对廉价,而CT则可以附带看一些软组织的变化情况;而关节炎 、关节肌肉韧带损伤涉及神经肌肉的疾病首选MR(磁共振),当然也可选择超声检查,相对而言超声检查方便、价格低廉。
   (4)骨骼肿瘤:首选CT检查,根据病情情况也可以选择MR检查,当然如无CT、MR设备的情况下,DR摄片也可以发现很多问题。
中枢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包括:颅脑.脑干和脊髓神经。一般而言 ,涉及中枢神经的疾病比较适合MR的检查,但也并非其他影像设备完全不能用于中枢神经的检查。
  (2)脑血管:可选择MR血管成像,或CT血管造影:如需同时做治疗则选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检查)。
  (3)脑出血:选择CT或MR。
  (4)脑梗:早期脑梗首选MR.非早期脑梗或陈旧性脑梗MR和CT均可。
  (5)脑炎和脑膜炎:MR和CT。
  (6)脑肿瘤:CT和MR增强扫描。
  (7)脊髓病变或脊柱病变影响到脊髓:首选MR,有时CT检查对疾病的确诊也有帮助。
头颈部
  (1)鼻窦:如鼻窦炎或鼻窦肿瘤,首选CT,也可选择DR摄片。
  (2)耳部:中耳乳突首选CT;内耳首选MR,也可选择CT。
  (3)颈部和甲状腺:首选超声, 也可选择CT。
呼吸系统
  肺和气管:一般而言,肺部检查DR和CT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而MR在这方面是弱项。由于CT相比DR摄片在价格和辐射方面都要高一些,如只是怀疑肺部有无炎症,或是年龄小于40岁的体检等,则可选DR;如需排除肺部的早期肿瘤,或发现异常需要进一步确诊者,可选择CT;如是怀疑有胸水或需抽吸胸水,则超声有更大的优势。
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
  (1)食管:食管病变首选X线吞钡造影检查,CT也可以观察食管病变,但一般不作为首选项,其他如需进一步检查还可以采用食管镜等。
  (2)胃和小肠:目前,针对胃疾病的检查,临床医生都首选胃镜,但在胃镜未在临床应用之前,X线的钡餐胃肠造影曾经是胃肠检查的主力军;另外,CT现在也能做胃的检查,但检查方法和程序稍麻烦一点。
  (3)结肠:结肠与胃肠检查一样,临床医师的首选一般是肠镜,但X线的钡剂灌肠也曾是结肠检查的不二二之选。另外,CT也能做结肠检查,与肠镜不同之处是CT检查还能观察肠腔外周围脏器的情况。
  (4)肝胆胰脾:这些部位的可选检查方式较多,常规的检查或一 般体检首选是超声检查;当然CT、MR在这些部分也有较强的应用指证,能分辨和确诊有时超声无法确定的实质性肿瘤和血管瘤,但相比CT、MR检查较费时、费用较高且CT还有辐射的损伤;X线摄影在腹部软组织脏器的检查中没有优势。
泌尿系统
  肾脏输尿管膀胱:这些部位的检查首选超声,但其他一些影像检查也很有针对性,如泌尿系的阳性结石X线平片容易发现,则首选DR摄片;观察整个泌尿系的全貌以及分泌排泄功能和占位等,则首选X线的静脉尿路造影;如需进一步分清占位 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还可以选择CT或MR的增强检查,当然也可以直接选择CT或MR,这需要根据病情等情况综合考虑选择。
循环系统(心脏、血管)
  (1)心脏:心功能检查首选超声,-般的心功能检查也可选择心电图,其他如同位素核素检查、MR心功能成像和CT的心功能成像,也都能达到-定程度心功能检查的目的,如核医学的SPECT和MR,可评估缺血性心肌的活性;心脏冠状动脉疾病(如软斑块钙化)的排除性检查首选CT血管造影检查(CTA),如冠脉血管造影检查结合治疗则选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检查(DSA)。
  (2)主动脉:首选CT血管造影,如无MR禁忌证亦可选择MR血管成像。
(3)颈动脉:首选血管超声,如需确定血管壁斑块性质可选择颈动脉CTA,如需结合治疗则选择DSA,如无MR禁忌证,也可选择颈动脉磁共振的CE-MRA。
   (4)静脉血栓:周围静脉系统首选血管超声,腔静脉以及静脉系统则首选CT静脉造影。
乳腺
  乳腺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三种方法,根据不同情况可选择乳腺超声、X线钼靶摄影或MR动态增强检查。相比较而言乳腺超声简便易行、价格低廉,但对乳腺癌的重要特征一微 小钙化不敏感;X线钼靶摄影主要缺点是有少量的辐射,检查时的压迫乳腺会使个别人难以承受,以及靠近胸壁处的病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可能遗漏; MR的主要缺点除了微小钙化的识别不易外,其他如价格不菲、检查时间长,噪声难以承受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鼻窦炎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