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因婴幼儿对局部感染常表现为明显的全
身反应或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而常去儿科就诊,以致被忽视。小儿
鼻窦炎与成人鼻窦炎既有共性,又具其特殊性。各组鼻窦的发病率与其发育先后不同有关。出生后不久即可患急性
筛窦炎,婴儿期即可患
上颌窦炎。7~10岁以后可发生
额窦炎和蝶窦炎。12岁时,筛泡及蝶窦发育完成,上颌窦底达鼻底水平,额窦仍在气化,故9岁以下尽量不作鼻窦手术,或限制在窦口鼻道复合体区,以免影响儿童面颌、齿槽及鼻窦的发育。
由于儿童鼻腔和
鼻道狭窄,鼻窦发育不全,一旦感染,粘膜
肿胀,分泌物增多,更易引起鼻窦自然开口的阻塞,影响窦腔的通气和引流。小儿以上颌窦和筛窦发病率最高。

儿童鼻窦炎常继发于
感冒,
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传染病(如
百日咳、
流行性感冒、
肺炎等),扁桃体和
腺样体肥大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呼吸道
变态反应在儿童鼻窦炎发生中的作用比成人更为严重,引起鼻腔和鼻窦粘膜
水肿,妨碍引流;感染又可增加变应原对身体的致敏作用。感染与变态反应之间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胃食管反流(GERD)因素是近年来发现的儿童
慢性鼻窦炎的重要原因之一。抗反流治疗总体症状改善率可达68%。另外不易发现的
鼻腔异物等均极易引发鼻窦炎。其临床表现特点是:年龄愈小,全身症状愈益明显,且变化较多。
儿童鼻窦炎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分析和细致的检查。尤其是幼儿园以下的小儿不会诉说,除了观察鼻窦炎的常有症状,如
鼻塞、
流涕、
头痛、
发热(急性)外,还要知道是否常有感冒、家庭变态反应史、
哮喘、
过敏性
皮炎等。同时要注意了解伴发症状。如鼻前庭可能有垢
痂,前鼻孔周围皮肤常
潮红及皲裂;鼻内镜检查常见鼻腔内常有大量粘稠分泌物;可见鼻粘膜呈急性或慢性充血,肿胀,中鼻道或嗅裂可见脓性分泌物。急性上颌窦炎眶下皮肤红肿,急性筛窦炎眶内角红肿,可有压痛。口咽部咽侧淋巴索和咽后淋巴滤泡
常常增生,扁桃体增大,有时可见脓性鼻涕从鼻咽部流下,称为后鼻滴涕或后鼻
鼻窦X线检查可供参考,但CT扫描则具有诊断意义,儿童鼻窦炎的CT特征为:①范围广:由于儿童鼻-鼻窦粘膜的
炎症反应重,一旦发生鼻窦炎,多数显示为全鼻窦密度增高。②变化快:经过恰当的药物治疗后CT显示的密度增高可在1-2星期内转为正常透光。因此如果对慢性鼻窦炎的儿童准备采用手术治疗的时候,必须首先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手术前应再次CT扫描。对较大患儿行鼻内镜检查观察鼻甲颜色及中鼻道有无脓液。

目前倾向于对12岁以下的患儿根据病程进行分类:
(1)
急性鼻窦炎:每次发病4周以内,全身症状较重,30d内症状全部消失。
(2)亚急性鼻窦炎:30~90d以内,全身症状较轻,在此期内症状完全消失。
(3)复发性急性鼻窦炎:症状持续8周以内,每年发病3次发上。
(4)慢性鼻窦炎:全身症状较轻,局部症状持续12周以上。
因此在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恰当的抗生素尽快控制感染。同时配合使用局部糖皮质激素可缩短病
程、并延长再次发病时间。
2.急性期可适当使用低浓度鼻腔减充血剂改善鼻腔通气和鼻窦引流,但不能
超过7d。
3.对相关疾病予以治疗,尽量采取药物治疗和保守疗法,不宜轻易采取手术。
急性鼻窦炎全身应用抗生素、抗变态反应药物,不主张联合应用抗生素。鼻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应用低浓度
鼻减充血剂(盐酸羟甲唑啉、0.5%以下麻黄素,用不宜超过7d),以利鼻腔和
鼻窦通气引流。怀疑有上颌窦积脓者,年龄较大儿童可施行上颌窦穿刺冲洗术。在全身症状消退期,行置换法,此外,鼻蒸气吸入,中医中药及针对并发症的治疗,对缩短病程均有重要意义。
慢性鼻窦炎必须根据不同情况采用阶梯性治疗方案:
第一阶段:系统药物治疗(1~3个月)。包括:抗生素、局部糖皮质液喷鼻,
粘液促排剂,抗胃食管反流,鼻腔冲洗,局部药物的雾化吸入;及中医药治疗。对变态反应
性病因的患儿可酌情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
第二阶段:辅助外科干预。对10岁以下反复发作的儿童慢性鼻窦炎患儿实行腺样体切除术,可避免50%~89%的鼻内镜鼻窦手术。行不开放鼻窦的
鼻息肉切除手术,是切除阻塞和妨碍引流的病变。对不影响通气和引流的鼻
息肉采用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使息肉缩小或消失。
第三阶段:行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手术原则为①小范围、精细、微创②手术范围局限于窦口鼻道复合体(OMC)区域③术后放置中鼻道支撑物如药物支架等。适应证:①充分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持续存在;②多发鼻息肉造成广泛的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受阻;③严重的鼻腔,鼻窦解剖异常;④同时伴有哮喘,高耐药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