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总是不明原因的身体不舒服,去综合医院看病又检查不出任何躯体问题时,这可能不是他们偷懒不想上进、不想学习,而很可能是抑郁了;
当孩子上课听不进去,完不成老师的作业,做事没有任何动力。痛苦时,拿起小刀在自己的胳膊上划出了一道道血痕时,这可能不是他们对“丧文化”的推崇,而很可能是抑郁了;
当孩子动不动就大喊大叫,情绪容易激动,甚至打算离家出走时,这可能不是他们任性冲动、不顾后果,而很可能是抑郁了;
当孩子沾染上了抽烟喝酒等坏习惯,亦或是玩世不恭,成绩急速下降也不为所动时,这可能不是所谓的叛逆和“青春期”的独特表现,而很可能是抑郁了。
孩子是父母的“掌中宝”、“心头肉”,父母一直在竭尽全力张开羽翼去呵护孩子一路上的成长。小时候,父母怕孩子磕着碰着,稍大一些,又怕受到别的小朋友的欺负,再长大一点,又担心孩子成绩不好,考不上理想的学校。
一路走来,父母可谓是呕心沥血,用心浇灌,容不得任何差错。可突然有一天,父母被医生告知,自己万般呵护,精心照顾的孩子患上了抑郁症。更可怕的是,视若珍宝的孩子似乎并不信任父母,并拒绝接受他们的帮助。
这究竟是怎么了?
图片
图片
父母在孩子患病后出现的常见行为模式。
01
图片
得知孩子的诊断结果时
父母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震惊,觉得不可思议,然后渐渐感到焦虑,有时会发展为夫妻双方的互相指责,认为一定是对方哪里做的不好,导致孩子生病了。这种情况会导致孩子的内疚感和负罪感加重,他会觉得是自己不好,拖累了父母。
02
图片
苛责孩子
不断地告诉孩子自己含辛茹苦将其养大,希望其能成龙成凤,现在患了抑郁症,岂不是一辈子都被毁了。而这又加重了孩子的病耻感,让他觉得自己生病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让父母蒙羞。
03
图片
无助+过分关注
父母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好起来,于是父母只是表面上围着孩子转,时刻地关注孩子,看着他,却从不试图正面孩子的疾病。这就导致孩子内心的痛苦体验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疏解,好像在强迫盲人张开眼睛看。
父母这样做,可能不能真正地去接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觉得跟父母讲述他的痛苦体验无济于事,而且很有可能换来的是一场思想教育。
图片
图片
父母究竟该怎么做, 才能有效地帮助到孩子?
01
父母要承认孩子生病的事实
图片
孩子不是在逃避学习,不是在无病呻吟以求得关注,不是简单的脾气差或者内向,而是真的生病了。这个时候父母该做的不是批判反驳,而是接纳他,理解他。生病不是谁的过错。
02
细心观察,耐心陪伴
图片
孩子生病,家长很着急,可这并不是拔苗助长的理由。多抽时间陪陪孩子,哪怕只是静静地坐着,多听听孩子的倾诉,不做评判,多一点同理心去体谅他。
03
撕掉标签
图片
孩子不会因为生病就会被轻易毁掉,孩子一定会好起来,重新回归校园和社会。康复之际,他们依然闪亮。
04
成为孩子的坚实后盾
图片
家是孩子的避风港,可孩子一旦患上了抑郁症,家长很可能成为那个在孩子伤口上撒盐的人。如果孩子敢把自己最脆弱,最痛苦的一面展示给父母的话,那一定是给了父母足够的信任,鼓起了莫大的勇气,这个时候,父母要成为孩子的坚实后盾,成为支撑他熬过漫漫长夜的最强力量。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
文章 焦虑抑郁的核心症状有什么?

余倩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文章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余倩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文章 了解我们的情绪

余倩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文章 情绪一家子

余倩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文章 高血压如何调理

余倩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文章 如何自我诊断失眠

余倩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文章 糖尿病人的健康指导

余倩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文章 血压中的舒张压总是升高,该怎么办?

余倩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文章 高血脂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管理

余倩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文章 糖尿病病人能不能喝酒?

余倩
副主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