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抑郁”成为这个时代的流行词,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压力剧增,抑郁障碍的识别也明显增加。近年来,名人患抑郁症自杀的消息常见诸报端,使得抑郁症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由于研究方法及诊断工具的影响,报告的抑郁症的发病率高低不一,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终身患病率为 3%至 17%,国内最近的流行病调查为 2012 年黄悦勤等 31 省区调查,显示抑郁障碍的年患病率为 3.59%,WHO 估计全球约有 3 亿 5 千万抑郁症患者,曾有学者估计中国至少有 2600 万抑郁症患者。
今天老板批评了我,女朋友跟我分手了,我心情不好,是不是抑郁?在门诊上类似的病例不甚枚举,有些是综合性医院就诊过,甚至已经在服用抗抑郁药。以下是门诊常见的抑郁障碍案例:
- 案例 1 某男,23 岁,与女友分手,整日抑郁寡欢,茶饭不思,在家蒙头大睡,时有借酒浇愁,家人劝说也觉得烦,发脾气,甚而有时要摔东西。
该案例有明显的生活事件,在恋爱受挫后出现情绪反应(急性应激反应),WHO 与美国 APA 现行诊断系统内属于应激障碍的范畴,在 WHO 最新的诊断指南 ICD-11 中已经取消“急性应激障碍”诊断条目,“急性应激反应”作为问题列出,与应激相关障碍剥离。这类问题往往以心理治疗为主,短期内辅助改善睡眠及稳定情绪为主的药物治疗也是必要的。
- 案例 2 某女,35 岁,自幼性格内向,工作后感压力大,与他人相处困难,一度感压抑,整日闷闷不乐,对生活失去信心,感到没有希望,“我的生活黯然无光”整日垂头丧气,反应迟缓,少语少动,情绪低落有晨重暮轻,内疚自责,感对不住亲人,曾多次希望意外死去。
该案例属于传统所言“抑郁症”或“重性抑郁”(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一般来说,这种以生物学为主的内源性抑郁症是不适合心理治疗的,这类抑郁症患者早期进行心理治疗甚至增加自杀的风险。因此,建议这类患者首选药物治疗,严密看护关注自杀风险,必要时需要住院治疗。这类患者在药物治疗症状好转后可以开展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有助于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等。
- 案例 3 某女,65 岁,年轻时有时闷闷不乐,但从未就诊,半年前丈夫患病去世后更加抑郁寡欢,感生活没有意义,常莫名紧张,心慌,全身不适,有时大汗淋漓,晚间入睡困难,白天疲惫不堪,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希望早日随夫而去,数次服药未遂。
该案例是典型的抑郁伴焦虑案例,在老年人群中多见,在 ICD-10 中称“焦虑性抑郁”,此类患者也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开展心理治疗,有助于帮助患者康复。
总之,抑郁症千人千面,作为从业 25 年余的精神科大夫,个人对抑郁症的认识是,平常大部分人都可能经历过抑郁情绪,但抑郁情绪不等于是抑郁症,要具体评估,在怀疑自己或身边人可能患抑郁症时,应及时找到精神专科医师,与医师充分讨论自己的症状。切勿讳疾忌医,因为,抑郁和抑郁症,有时仅一步之遥。回到本文的主题,抑郁了,什么情况下适合心理治疗?应综合评估患者的症状、躯体情况、药物耐受性、既往疗效及有无生活事件,有无人格基础等。
文章 我就是心慌,我会疯吗? ——再次认识焦虑症
王军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
文章 焦虑症如何规范治疗
王军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
文章 抗抑郁药引起肝功能异常怎么办?
王军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
文章 抗抑郁药引起兴奋一定是躁狂发作或双相障碍吗?
王军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
文章 疫情当前,双相障碍患者如何照护自己的健康
王军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
文章 我这样是得了强迫症吗?
王军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