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
冬季发热的患者又多了起来。加之最近的疫情反复,是着凉了?是流感?还是新冠?很多人都很恐慌。 今天我给大家吃颗定心丸,无论是哪种发热,中医都是有办法的。我们的祖先在历史长河中总结了太多治疗发热的理论和临床经验,疗效确切。但是,还有很多朋友觉得中医是个慢郎中,发热这种急性病中医不成。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今天就给大家来简要介绍一下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理念。
小儿发热是最让家长们头痛且担心的常见症状之一。若治疗不当,病情日久,损耗正气,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对高热患儿过多使用退热剂则引起出汗过多,耗气伤津,并且容易引起胃肠不适。中医药治疗小儿发热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
小儿发热的病因
根据本人多年的临床经验,小儿发热最常见的原因一是感受外邪,二是积食。小儿的生理特点是心肝有余,肺脾肾不足。肺气不足使小儿抵御外邪的能力较弱,容易感受外邪(最常见的外邪如风邪、寒邪、湿邪、暑邪、热邪等,往往具有季节性差异),正邪交争,则表现为发热;脾不足,即消化能力较弱,如饮食稍不注意,吃或喝得过多、过好或过杂,便容易导致脾胃消化不良,从而使孩子胃肠内形成积食、痰饮、水湿等邪气,很容易使小儿产生食积,食积郁而化热;另外,小儿为“纯阳”体质,阳气抵抗邪气的过程中,易于热化,很多小儿在疾病早期即表现为“阳热”症状。总之,小儿发热病因主要为外感、内伤。外感发热多见寒邪束表、外感风热、外感暑邪、湿郁发热;内伤发热多见积食发热,也有部分小儿属于心脾积热、心肝热盛。
小儿发热的治疗
大家都追求治病求本,这个 “本”很关键的一点是对病因、病位的把握。小儿发热的病因无非是两大类,外感和内伤,外感邪气常见的有风邪、寒邪、湿邪、暑邪、热邪等,如何判断是哪种邪气为主导致的发热?这要根据发热季节、时间和小儿实际的起居情况来协助判断。寒冷天气时或者孩子汗出当风发热,多见于外感风寒之邪;暑天发热需注意暑温发热及暑湿发热;季节变换时发热多见于外感风邪;下午及夜间发热,冬春交替时,多见于病毒感染所致;全天发热伴寒战,患儿精神较差,多见于细菌感染;持续高热、寒战,体温多达39 摄氏度以上,需警惕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等。内伤发热主要是食积发热、心脾积热、心肝热盛。身热夜盛,手心热高于手背,不思饮食,腹胀便秘,放屁臭,夜卧不安,喜趴卧,有口气这是食积发热的典型症状。壮热口渴,烦躁不安,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小便黄,多是心脾积热;高热抽搐,烦躁,夜惊,小便黄,大便秘结,为心肝热盛。
风寒发热我在临床上多采用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葛根汤、大、小青龙汤等加减治疗;暑湿或者暑温发热多用香薷饮、藿朴夏苓汤、甘露消毒丹等,湿热所致发热者多用三仁汤、达原饮等祛湿化浊。热邪炽盛者多选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栀子豉汤、大、小柴胡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葛根芩连汤、柴胡陷胸汤等治疗。
伤食发热要抓住伤食这一主因,使用保和丸、枳实健脾丸、消乳丸等消积导滞法,并嘱咐家长不可强迫患儿进食。心脾积热者采用泻黄散加减,心肝热盛者用羚角钩藤汤加减。
可以服用中药的患儿建议少量频服,一般2到3小时服一次,一泡至微微汗出即可(次50-100ml。拒绝服药的患儿可以用熬好的药汤兑热水泡脚或泡澡,通过皮肤吸收,汗出后须注意避风),也能有效,但效果不如口服。此外,若服药后患儿一直不出汗,可适当覆被捂汗,以微微出汗为度(切勿大汗),并及时擦干避风;如出汗,则无需再捂汗。服用药物要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以防伤及人体正气。
小儿发热的饮食建议
《黄帝内经》: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告诫我们发热时应该怎样注意饮食控制。
小儿发热期间尽量给予清淡、温和、易消化饮食为主,要以顾护脾胃为原则。大米粥、小米粥加青菜是首选。大米其味甘性平,熬成米粥饮用,不仅能补中益气,还能刺激胃液的分泌,有助于消化。相对于小米,大米性偏凉,适用于热象明显的小儿(舌头尖边发红或有小红点,舌苔白厚腻或者黄厚腻)。小米味甘咸性平,滋阴养血、补脾胃,适合于苔少的患儿。喝粥的同时适当配合新鲜蔬菜。并且要做到不饿不吃,饿了吃到七八分饱即可。此时切不可再给孩子乱吃肉、奶、蛋、水果、冷饮、零食及粘滞、油腻等不易消化食物。 “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营养跟不上,其实大家要知道营养的吸收全赖脾胃,脾胃能消化吸收的,才是营养,在脾胃功能较弱的情况下再一味地给孩子胡吃海塞,不仅不能消化吸收成“营养”,还容易使孩子胃肠内形成积食、痰饮、湿热等邪气,反而容易引起病情复发。
同时,还需强调喝水的问题。很多家长在小儿发热期间不停地给孩子灌水,其实这样做也是不对的。如果孩子因为发热体内水分丢失较多,可以适当增加水的摄入量,但要适可而止。若孩子不口渴的话,不要强行给孩子喝。因为水跟食物一样也要通过脾胃来消化吸收,若喝得过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反而容易形成痰饮、水湿等邪气,可能引起咳嗽、不思饮食等症状。
结语
发热虽然是一个常见症状,但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中医治疗的思路是针对病因,因势利导。家长应仔细观察孩子的症状,协助医生认真分析病因,对症下药。家长不可在辨证不明的情况下贸然给孩子内服或外用药物,以免造成误治。发热的饮食调养也很关键,切记清淡饮食。家长也可选择小儿推拿来退热。无论是药物还是小儿推拿都要找到专业医生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下应用才能获得佳效。
祝孩子们健康茁壮,愿家长们快乐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