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医生让你“放下那碗白粥”?
作者 | 王兴国
文章首发于 | 营养医师王兴国微博
这几天,“不要吃白粥”,“不吃白粥是崇洋媚外”等观点引起广泛的讨论,人们突然发现,就算是在一碗粥这么小的事情上,都无法达成统一共识,会有很多争执,更别说那些关乎防疫策略、治国政策等大是大非的问题了。
不过,正如抛开各国各地防疫策略只谈新冠病毒(SARS-CoV-2)本身的一些特征(如基因序列、外形特点、侵袭能力等)人们就很容易达成科学共识一样,如果不谈粥的文化性或中餐西餐的交锋,只谈一碗白粥的健康价值,那也很容易得出一致性结论:白粥的营养价值很低,除特殊情况(如某些消化道疾病或特别虚弱的病人)外不推荐食用;一定要喝粥的话, 可以选杂粮粥、肉粥、蔬菜粥等。
白米粥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以及少量蛋白质,其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非常少,尤其是那种熬煮较长时间非常软烂的白米粥,营养价值方面的确乏善可陈。对处于快速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很多营养素的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以及疾病恢复期的患者,尤其不值得推荐。而在现实生活中,白粥恰恰经常被这些人群食用,甚至被推荐为“养胃”、“有营养”、“滋补”之品大吃特吃,这就不利于健康了。
更让人心有戚戚焉的是,白米粥对餐后血糖很不友好,因为它很容易消化吸收,进食后消化吸收速度很快,餐后血糖升高也很快,对胰岛素分泌的刺激性较强。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不要吃白米粥,其实普通成年人也一样,要关注、保护自己的餐后血糖,以降低胰岛素抵抗的风险,有助于预防肥胖、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
从这个角度,不止白米粥,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白面条也同样要加以限制,它们都属于“精制谷物”,对餐后血糖不友好,不利于预防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
很多人十分反感不推荐吃白米粥、白米饭、白馒头等的建议,“这些都不让吃,还能吃啥,饿死算了”,毕竟白米粥、白米饭、白馒头、白面条等精制谷物是绝大多数家庭的常见主食。但这种情绪也恰好说明了普及健康饮食任重道远,粗杂粮/“全谷物”(小米、燕麦、玉米、糙米、黑米、青稞、全麦粉、荞麦、红豆、绿豆、扁豆、芸豆、腰豆等)的消费习惯还远远没有养成,大多数人根本不吃,甚至不知道杂粮粥、杂粮米饭、杂豆米饭、全麦馒头、二合面馒头、粗粮面条等。
这些以“粗”为美的主食,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含量远远高于精制谷物,营养价值更高,而且因为消化吸收较慢,所以对餐后血糖比较友好(餐后血糖高峰较低),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较弱,所以有助于防治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总而言之,主食一定要粗细搭配,粗细比例相当最佳。
然而,白米粥的确很容易消化吸收,对胃肠虚弱的病人或婴幼儿比较好啊。这话有道理但不尽然,手术后或者胃溃疡、胃肠炎等病患,以及婴幼儿,真正需要的是既容易消化吸收又富含营养的食物,比如鸡蛋羹、酸奶、加铁米粉、肉泥、鱼肉丸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这些食物像白米粥一样容易消化吸收,对胃肠道很友好,而营养价值远远超过白米粥,对疾病康复和婴幼儿发育更为有利。
从科学饮食的角度,不推荐吃白米粥,这不是因为那碗白米粥有多么坏,多么有害,更不是要否定我们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传统,而主要是因为有更好的、更健康的选择——粗杂粮/全谷物或其他更有营养的食物。减“白”增“粗”对病患康复、儿童生长发育和普通人身体健康更友好。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