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的原因
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以较长时期的食欲减退,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引起。
1、喂养不当:小儿脏腑娇嫩,乳食不知自节。若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未能及时添加辅食或片面高营养食物,纵其所好,饥饱无度均可损伤脾胃,产生厌食。
2、他病伤脾:脾喜遭恶湿,得阳则运,胃喜润恶燥得阴则和,若患他病过于苦寒或温燥损伤脾胃,或病后未能及时调理或夏伤暑湿湿困脾等等原因都可导致厌恶进食。
3、先天不足: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薄弱,出生后即表现不欲吮乳,后天在失于调养,也会导致乳食难于增进。
4、情志失调:小儿神气怯若易受惊吓。若受惊吓打骂,或心情抑郁,或环境变更等原因可导致情志抑郁气机不畅,亦可形成厌食。
向本文作者提问

武盼晓住院医师
河南东济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郑东东济堂中医门诊部中医儿科
好评99%|接诊量737|响应时长1440分钟
擅长: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如感冒、发热、咳嗽、积食、腹泻、便秘腺样体肥大及生长发育迟缓等 2、内科常见病如:胃炎、胃脘疼、口腔溃疡、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乳腺结节等 3、中医药治疗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黄褐斑、银屑病。
¥15起
问医生
#儿童#儿科#小儿症状#厌食病#非典型性神经性厌食#厌食
阅读数 10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以严重的体重下降和营养良为主要特征患者对体型认知歪曲,可伴发严重的精神障碍病程迁延,症状可反复发作,需长期持续治疗简介神经性厌食(anorexianervosa),简称厌食症,是心理学上进食障碍的一种重要类型,该病多见于女性,通常在青春期起病,呈慢性病程,可以持续至成年。主要特征是严重的体重下降,和与营养良有关的继发性问题(如出现贫血、骨质疏松、闭经等并发症),且大多数患者会合并存在严重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对自己的体型有歪曲的认知,即使体重已经显著低于正常值,仍然认为自己过度肥胖,并采取节食、催吐、导泻、服用食欲抑制药、过度运动等方式进一步减轻体重。神经性厌食临床死亡率较高,患者可因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死亡,或者因精神障碍而自杀,有研究显示,在所有类型的精神障碍中,神经性厌食的死亡率最高。因此,为降低神经性厌食患者的死亡风险,早期即应积极进行干预治疗,主要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1][2]。症状表现:神经性厌食,以强烈害怕体重增加和体象障碍(即体型认知歪曲,表现为患者已经明显消瘦,但仍然认为自己太胖或者担心发胖)为特点,伴有严重的进食限制(通过主动节食来故意限制食物摄入)和其他减重行为(如催吐、导泻、服用食欲抑制药、过度运动等)。诊断依据:一般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体格检查、心理评估等方法明确诊断。体格检查:查体发现消瘦、体重下降,测算BMI体质量指数≤17.5,或体重低于正常体重的15%以上。精神心理评估:患者已经处于低体重和体型消瘦状态,但仍害怕体重增加或者变胖,或错误地认为低体重属于正常或超重,否认病态低体重的危害性。同时,患者的自我评价会过分受到体重和体型的影响,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强迫心理。因此,对于低体重的神经性厌食症疑似病人,还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评估,以明确其精神心理状态。神经性厌食有哪些类型?根据临床表现,神经性厌食可分为:限制型神经性厌食暴食/清除型神经性厌食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神经性厌食好发于青春期女性。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12~15岁,第二个高峰在17~21岁[3]。是否可以治愈?部分患者可以治愈。大部分神经性厌食的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可以改善症状并达到治愈;少数病情严重或未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往往预后佳,临床死亡率较高。是否遗传?是。神经性厌食的发生有明显的家族趋势,遗传率高达28%~74%[4]。是否医保范围?是

大家还在看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