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气血在体表的运行是有升降的,《内经》提出“阳受气于四肢”,推动这个阳的气血在体表运行的能力是来自于四肢的末端,也就是说在体表运行的气血属于“阳”(相对在脏腑或体内组织系统运行的气血就为“阴”),所以十二正经的井穴(井为出)都在手指和脚趾位置。但是,由手指生出的能量(气)所推动的气血,是沿着手上行到头在向下到脚,而由脚趾生出的气所推动的气血,正好反向运行。这里,由足上行的气血出自五脏(属于手足三阴),为阴,所以《内经》还得出结论“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而由手到头再下行到足的气血出自六腑(属于手足三阳)为阳,所以也称“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这里,如果人体采取举手过头的姿势,阳气就是从手经头到足、阴气就使从足到手。这里包含了”阳中阴阳“的理论应用。
根据《内经》在介绍十二经脉的走向时,手足三阳经脉(注意,不是“手足三阳经”)都是能(沿着体表较浅)到达头部,而手足三阴经脉的走势就不同了,有的到胸口直接“别”走手,有的另“络”达口舌咽喉部位,还有少阴心和厥阴肝两经脉沿着咽喉上达“目系”(是否指脑干部位),而厥阴肝经脉更上达头顶百会。所以,前段介绍的阳气和阴气,与经脉气血的阴阳应该也不是一个概念。
这里首先补充说明下,如果从升降的阴阳来说,阳气是降为阴,阴气为升是阳。所以《内经》又有”阴阳异位“之说,也就是说,在研究不同对象的时候,由于研究的标准不一样,所以阴阳的概念可以互异。这里如果从物质层面以及和脏腑关系来考量,足出阴气、手出阳气;如果研究升降功能,则足出为升为阳、手出为降为阴。所以,这里我们可以理解起于足的阴气和起于手的阳气,虽然都可以统称为“阳”,但上行的阴气相对下行的阳气,从升降出入的功能来讲,由腑生发出的、下行的阳气还具有推动气血“出”的功能,而由五脏生出的、上行的阴气具 有推动气血“入”的功能(前面介绍过,“入”和肾的功能密切,包括肾上腺)。进而,结合外邪侵入的部位来说。《内经》认为以风为主的外邪(包括风热、风湿、风寒等)和以寒湿为主的外邪,虽然都是由外而内的侵入人体,但其上下部位又是不同的。“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风邪等往往由人体的颈面等上部侵入、而寒湿外邪往往由脚侵入,日常说寒从脚底生,寒湿关节疾病也常发于腿脚等就是这个道理。结合前段介绍脏腑所生气血,在外阳运行时,上下的不同,风为主的外邪往往先伤害到三阳正经系统和六腑,所以生阳病;而寒湿会直接伤害三阴正经和五脏,故生阴病。
人体的气血有升降也有出入。出为阳,五脏外出的气血由足到头再到手,是升;而六腑外出的气血正好相反,为降。通常,把升定义为阳、降定义为阴。这就是阳中又有阴阳的概念。而气血的“入”的机制,又由肾来控制(具体的机制参看前文),入为阴。肾脏外出的气血是升、是阳,所以相对“入”的“阴”的功能而言,就是阳中之阴了。所以,这里就有三个层次的阴阳的概念,实际《内经》中对阴阳概念的应用更为复杂。
阴阳理论是《内经》的基本理论之一,并应用于对疾病机理和病症的理解。理解《内经》的同时,一方面要把握阴阳的相对性,有阴必有阳,其次要看到阴阳的层次性,针对叙述中的阴阳,有没有存在更高层次的阴阳,这样综合来理解,或能准确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