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王华伟

脂肪是怎么形成的?

脂肪是怎么形成的?

一直都是生活中茶余饭后所讨论的热门话题,有些人会一直都在减肥,在失败后又重头来过,如果在了解自己变胖的原因之后,可以从根本上找到科学有效的减肥方法。比如体脂较高的人在平时都会存在一定的饮食问题。那么,脂肪的形成是怎么样的呢?

有很多人变胖都是由于平时的饮食及生活方式所导致的。体脂过高是我们看上去很胖的原因。而我们减肥的目的也是为了降低体脂,只有这样才会看上去更加苗条。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脂肪的形成原因都有哪些,找到自己变胖的原因,科学减脂。

1.生活中脂肪的形成与来源

  • 看得见的脂肪:
  • 生活中有些脂肪是可以看得见的,我们只要在饮食上稍加留意,就可以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减少变胖的可能性。比如烹饪过程中使用的色拉油、豆油、花生油等。另外,食物中的添加成份中使用的黄油、酥油等原料也是导致体脂增多的原因。
  • 看不见的脂肪:
  • 另外一种看不见的脂肪来源于很多食物当中没有分离出来的,比如肉类、牛奶、鸡蛋及坚果、谷物中的脂肪,还有一种存在于动物内脏当中,除了含有丰富的脂肪之外,还具有较高的胆固醇。

2.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脂肪主要靠小肠消化,需要在碱性环境中进行,人胃中尽管含有少量的脂肪酶,胃里的环境呈酸性,不利于脂肪的消化,所以可理解为脂肪在胃里几乎是不消化的。在小肠碱性环境中,加上一些消化酶的作用和肠道蠕动,吃进去的脂肪会被分解成细微的乳胶体,再被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然后沿着肠壁经过淋巴体系进入血液循环体系,供人体耗能利用。

3.脂肪代谢

体内脂肪最大的作用是为人提供能量。当饥饿或长时间运动后,脂肪就会被调动出来,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脂肪酸,氧化后生成能量,供机体组织细胞利用。正常情况下,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合成和分解代谢可保持动态平衡。如果合成的量大于分解的量,甘油三酯的合成就会增加,脂肪增多,人自然就会变胖。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改进进餐时间可以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在英国,2 型糖尿病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有 300 多万人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1230 万人有可能患上这种疾病,这会增加眼睛、心脏和神经系统出现严重问题的可能性。 一项创新性的研究将进餐时间提前或推迟是否可以降低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研究将调查改变我们白天的饮食时间是否能减少肥胖和胆固醇水平等与肥胖相关的危险因素 2 型糖尿病的发展。 在这项为期 10 周的独特研究中,51 名年龄在 18~65 岁之间的参与者被确定患有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中/高,他们将被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对照组,要求他们不改变饮食习惯;第二组要求他们将白天的进食时间限制在早上 7 点到下午 3 点之间;第三组将进食时间限制在中午 12 点到晚上 8 点之间。 参与者将定期参加临床调查,监测他们的血压、腰围和臀围,并提供血液和尿液样本。注册营养师还将使用专业的眼睛跟踪设备分析参与者的眼睛注视方向,以确定和监测干预过程中食物偏好的任何变化。以往的研究表明,眼睛的注视方向是一个强烈的注意和偏好行为的信号。 研究显示,进食时间限定的两组患者监测指标均有小幅度的下降,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患者在进食时间限定时期,其饮食偏好更趋于清淡。这是因为改变进餐时间限制了一天中的能量摄入,这使夜间的每日禁食时间延长。 公共卫生倡议的推出往往侧重于预防,但成效有限。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来预防这种情况。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简单方法是改变我们吃饭的时间,减少与 2 型糖尿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治疗 2 型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压力。为了减轻这种压力,需要更多地关注预防和解决导致这种疾病发展的领域,这些领域往往是生活方式的选择。 改变进餐时间可能带来的好处,如减肥,在营养学相关研究中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答,未来希望能为这一研究领域做出努力,同时找出限时进食是否有助于降低患上 2 型糖尿病等长期疾病的风险,以及在现实生活中遵循这种饮食方式的可行性。

王华伟

住院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143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性别对中风死亡的风险区别大吗

以往研究表明,女性中风后的临床预后可能会较差,女性的预期寿命比男性长,因此有可能增加再次中风风险。女性在中风时年龄通常高于男性,因此在日常活动中有更高的中风残疾率或依赖程度,这可能导致更糟糕的结果。由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农村人口患中风的风险也较高。 研究人员分析了 2004 年至 2019 年间 8900 名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电子健康记录数据。 在 8900 名缺血性中风患者,中位年龄 71.6 岁,女性占 48%,女性的粗全因死亡率较高。 生存曲线显示,中风后五年生存率女性为 63.3%,而男性为 65.7%(p = 0.003);然而,在控制了协变量后,存活率没有差异,协变量包括年龄、心房颤动或扑动、心肌梗死、糖尿病、血脂异常、心力衰竭、慢性肺部疾病、风湿性疾病、慢性肾脏疾病、肿瘤、外周血管疾病、既往缺血性中风、既往出血性中风、抑郁症。 因此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数据分析显示,性别不是全因死亡率和缺血性中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华伟

住院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143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如何认识小腿肌间静脉血栓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全称为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是指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静脉丛血栓,发病率较高,约占小腿深静脉血栓的 50%(小腿深静脉血栓约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 50%),其中比目鱼肌静脉丛发生率最高,多发生于术后、外伤、长期卧床、妊娠、产后及长时间坐位等。 小腿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的原因? 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流缓慢。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的临床表现隐匿,只有轻度的小腿肿胀、疼痛,踝关节肿胀,Homans 征阳性:足背屈时小腿疼痛,Neuhof 征阳性:小腿背部肌肉压痛。 危害性? 10%-25%的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进展为深静脉血栓,肌间静脉血栓(约 4.7%)是肺栓塞的血栓来源之一,肌间静脉直径大于 7mm 是形成肺栓塞的一个重要高危因素。 如何诊断? 临床表现+血浆 D-二聚体+下肢血管彩超 如何治疗? ⑴抗凝治疗为首选: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片 10mg,一天两次或 20mg 一天一次;或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每 12 小时一次;或华法林钠联合低分子肝素至国际标准化比值 2-3,停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钠继续抗凝治疗(注意复查凝血,调整剂量)。抗凝治疗时间 1-3 月。 ⑵ 对于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30ml/min),建议普通肝素抗凝。 ⑶ 对于妊娠患者,建议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⑷ 对于高龄(≥80 岁)低体重(≤50kg)及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 30-80ml/min)患者,抗凝药物可减量应用。 ⑸ 对于小腿症状明显者,建议治疗 2 周后,穿弹力袜(推荐 2 级压力梯度弹力袜)进一步减轻症状,预防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⑹ 是否需要置入滤器:一般不建议置入滤器,对存在抗凝治疗后血栓进展,且合并抗凝禁忌症、抗凝出现出血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首选可回收滤器。

王华伟

住院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1432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