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为什么一定要赶尽杀绝?

一、什么是肠息肉

息肉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的总称,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通俗地说,息肉的“息”,其实就是多余的意思,就是肠道内表面粘膜上多出来的赘生物。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长,其中以结肠和直肠息肉多见,小肠息肉比较少。

二、肠息肉与什么有关?

1.饮食因素(进食过多红肉、动物脂肪、吸烟及过量饮酒)

2.炎症刺激(肠黏膜长期炎症)

3.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息肉病史的病人,发病率较高)

4.长期便秘等。

 
 
三、肠息肉有哪些?
我们大体可以把肠息肉分为两大类: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肠息肉70%以上为腺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主要指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80-95%的大肠癌(包括直肠癌结肠癌),是由大肠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的。理论上,肿瘤性息肉终有一天会癌变。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应积极处理,大肠腺瘤演变成癌所需的时间为5~15年。

非肿瘤性息肉(主要是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而且,长大之后,也有腺瘤化改变甚至癌变的可能。

四、怎么发现肠息肉呢?

大肠息肉基本没有任何症状,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做胃肠镜,才能知道有没有长息肉。
在肠镜下,它就是一个凸出肠壁的“肉疙瘩”,医生也很难判断它的性质是肿瘤性的还是非肿瘤性的;只有做病理分析才能明确到底是好还是坏,知道性质之后,我们才能确定是否需要复查,复查的时间间隔是多久等等。
 

五、发现肠息肉如何处理?

对于较小的、数目也比较少的,在做肠镜检查时候,一般都会顺便切除,格杀勿论。对于一些大的、数目多的,为了保险起见,都要先做病理,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切除方式。

第一,如果是炎症性息肉等所谓“好的”息肉,也可以不处理,进行药物治疗,炎症好了大部分会自行消除;但检查时候顺便切掉是更好的选择;

第二,如果是腺瘤性息肉,按照大小和病人情况,都需要近期内镜下切除!

第三,如果息肉有癌变可能或者已经癌变,那就需要马上治疗,不要拖延!具体能肠镜下切除还是外科手术切除需要医生评估。

 
六、哪些人容易出现肠息肉?
肠息肉的高发年龄是50岁以后,但三十岁以后就出现息肉的人也不在少数,尤其是有家族史的,或者是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的人。50岁以后是结直肠癌的高发年龄段,我们必须要在它癌变之前切掉它,所以我们建议40岁之前做一次肠镜检查;
对于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肥胖、久坐、爱吃烧烤、肥腻、烟酒嗜好、便秘、肠道炎症等的高危人群,更要提前到30岁左右做第一次肠镜检查。
 
七、息肉切完就一劳永逸?
发现肠息肉切掉后,也并非万事大吉了,原因在于:

1、一次肠镜,由于多种原因(比如肠道准备不好导致大便残留、患者配合不佳、医师经验不足、设备等的影响等),可能会有一些小的“漏网之鱼”;

2、喜欢长息肉的人还会再次长出来;

3、由于上次切除不彻底,留有残基,有可能“枯树发新芽”。
所以,大家一定要牢记:息肉切除之后,要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
 
八、术后应当注意什么?

术后的休息与活动:内镜治疗后应卧床3天,因为肠管仅几毫厘米厚度,电凝电灼切除息肉,卧床有利于粘膜创面修复,防止出血、避免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剧烈活动,长时间走动等。

术后起床及如厕:治疗后1-3天要求患者尽量卧床休息,这时要注意起床后不要急于下地,要先在床边坐上片刻,无头晕不适再下地,再站立一阵,无头晕反应才去厕所,完厕后慢慢起立,无头晕再回床休息。以防发生起立性昏厥,跌倒。尤其是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老年人。大便时要注意顺其自然,不要过度用力排便。以防擦伤息肉创面,引发出血。注意观察粪便颜色、有无血便情况。一旦出现便血、腹痛、发热等,要立即就诊!

术后止血及抗感染治疗:治疗后宜酌情使用一些抗感染、止血、补液等药物;通常情况下,医生会进行处理。

术后饮食:大部分患者需要禁食1~2天,进流食或少渣饮食1周。除此之外,禁烟酒、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术后情绪管理:保持稳定情绪,应尽量避免精神激动,保持心情愉快,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以便尽快康复。正确认识肠息肉疾病,绝大部分病人在息肉期处理之后,预后良好。

 
九、平时饮食如何管理?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多样化;进食要尽量定时定量。

2、保持食物清洁卫生,防止致癌物的污染,改变不良的烹调方法如,不食或少食煎、炸、烘、烤食物。

3、发挥食物中抗癌要素的作用。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称为食物防癌“三要素”,平时要注意多“三要素”食物;

    4、少吃或不吃熏制和腌制食物、过烫过冷过碱过硬等易诱发肠癌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十、术后什么时候复查肠镜?术后需不需要进行病理检查?长期便秘的患者如何保持大便通畅?

欢迎大家留言咨询。

 
向本文作者提问
朱情缘·住院医师
朱情缘住院医师三甲不可处方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全科
好评99%|接诊量175|响应时长5分钟
擅长:全科医学科医生,擅长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对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代谢内分泌系统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研究。熟练掌握胃镜及肠镜检查和镜下活检及微创治疗。
¥25
问医生
#概述#其他科#肠息肉#肠息肉#肠多发息肉
阅读数 35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主要症状有便血、腹泻、腹痛、消化良等大多数肠息肉以内镜下切除为主,严重者需切除部分肠管治疗肠息肉复发率高且易癌变,需定期监测与复查简介各种原因导致的消化道黏膜上隆起的病变,肠息肉是一种肠粘膜表面异常生长,且向肠腔内突出的异常组织,经长期肠道刺激后,肠息肉有出血、癌变的可能;小息肉常伴有临床症状;息肉渐大后,常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腹部隐痛、黑便或血便、腹胀、腹痛、排便异常等肠道症状;也可诱发肠套叠(指肠管套进了另一段肠管内)、肠扭转。在治疗上,大多数肠息肉以内镜下切除为主,严重者需切除部分肠管。症状表现肠息肉患者多数起病隐匿,大多数任何症状,只有少数患者可以出现腹痛、腹泻、腹胀、出血,消化良等相关非特异性表现。消化良的表现有时存在,结肠息肉巨大者可引起肠套叠、肠绞痛。直肠息肉最常见的特征是出血,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可诱发贫血症状。此外,息肉可脱出至肛门外。大的绒毛状腺瘤可导致水泻并发水、电解质紊乱。诊断依据该病依靠患者病史、家族史、症状及指检、肠镜、钡剂灌肠或组织学检查可做出诊断。对直径大于4cm的硬息肉,术前可做经肛门超声检查,判断肿块侵犯的深度。肠息肉有哪些类型?息肉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按组织学分为:腺瘤性息肉与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非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息肉、儿童型息肉(滞留性息肉)、其他。根据息肉与肠壁的关系可分为:带蒂息肉、亚蒂息肉和广基底息肉。按照发生的部位可分为:直肠息肉、结肠息肉、十二指肠息肉按照数目,可分为:单发和多发性息肉。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属于消化道常见病变,临床上以结肠和直肠息肉最常见。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本病的预后与息肉的数目、大小、类型、部位、形状、治疗手段和病理结果有关。治疗后,部分患者有很高的复发率。是否遗传?是是否医保范围?是
朱情缘·住院医师郭鹏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