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致命豪赌”,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靠谱吗?
群体免疫,曾在新冠流行早期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抗疫「杀手锏」。早在去年 3 月,群体免疫的说法就由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瓦伦斯提出,鼓励病毒在人群中自然传播的论调在一些国家骤然兴起。美国首席传染病专家福奇博士批判说,实现所谓「群体免疫」的想法是「荒谬的」和「危险的」。
那么处于风口浪尖的「群体免疫」到底是什么意思?真的可以代替疫苗结束疫情吗?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群体免疫?
在一个群体中,当拥有某种病毒抗体的人数达到一定比例后,就产生了群体免疫。群体免疫理论表明,当群体中有大量个体对某一传染病实现免疫时,那些在这些个体之间传播的传染病的感染链便会被中断,从而达到对某传染病实现免疫预防的目的。
「你不需要让所有人都免疫——只要让足够人口免疫就够了。」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家 Caroline Buckee 如此形容道。
如何达到群体免疫?
科学家表示,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群体免疫,即大部分人群的自然感染或者广泛接种疫苗,其中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又是所谓「被动免疫」的一种极端形式,而疫苗接种用于疾病预防则是「主动免疫」的一种形式。在有效的疫苗面市之前,大多数国家将前者作为「可行的」防疫策略。
但是,要通过感染来达到群体免疫,就需要绝大多数人感染病毒,要想达到群体免疫,感染人数要达到人群总人数的 60%-70%,如果想要在全球范围内以此种方式实现群体免疫,则意味着全球 40 亿人会感染这一病毒,考虑到新冠本身的传染性和致死率,这个规模的感染会给全人类的健康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毫无疑问是下下策。
在面对新冠疫情的持续蔓延的过程中,某些国家所宣传的「群体免疫」方案实质上是「顺其自然」、「无所作为」的同义语,放任易感人群接触新冠病毒只会加速病毒的传播,很难实现理想的免疫效果。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强调,在公共历史上,从未有哪种疾病暴发使用过群体免疫作为应对策略,这种策略在科学和伦理上都是有问题的。某些国家所宣传的「群体免疫」方案实质上就是「放任自流」,任由易感人群接触新冠病毒只会加速病毒的传播,很难实现理想的免疫效果。
事实上,安全有效的群体免疫手段是选择接种疫苗,具体地,如果一款足够有效的疫苗的接种率达到某个水平,就可以有效保护人群免受某种病毒的侵袭。
那么,怎样接种疫苗才可以实现理想的群体免疫呢?
根据 Lancet 上之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的内容,基于预设的数学模型,如果某款疫苗可以达到 100% 的效力,并实现终身免疫,那么达成群体免疫需要 60% 至 72% 的人接种疫苗;若有效率为 80%,就需要 75%-90% 的人接种;如果功效进一步降低,则所有的人都必须接种疫苗。这个结论首先肯定了疫苗将会是实现「群体免疫」的可行方法之一,但是也对获批接种的疫苗的有效率和保护时间提出了要求。
可以这么说,疫苗的高有效率是通过其实现群体免疫的必要条件。目前已在欧美国家获批紧急使用或有条件批准的两款 mRNA 疫苗均在其 III 期临床试验最终分析中在安全性良好的前提下拥有 95% 左右的有效率,但是其他技术平台的疫苗的有效率数据稍显逊色。所以,如果想要快速高效建立基于疫苗的群体免疫,可能 mRNA 疫苗会是最终的优选。
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能代替疫苗吗?
去年 12 月 18 日,一直实施宽松的「群体免疫」策略的瑞典国王和首相均承认了该国的抗议举措是彻头彻尾的失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统计显示,瑞典每 10 万人的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是邻国挪威的 10 倍多,远高于他的北欧近邻。遗憾的是,瑞典只是极少数愿意承认错误的国家之一。
考虑到新冠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的做法无疑是在拿公众的安危作为赌注,尤其是可能会增加最脆弱人群的风险,比如说存在潜在健康问题的老年人,因为新冠病毒在高龄和合并症人群的致死率均明显更高。不仅如此,群体免疫还会威胁到医疗系统提供急诊和日常医疗服务的能力,引发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的方案无法替代疫苗的地位,唯有有效且安全的疫苗能够解决新冠疫情这一历史性难题。目前各国都在积极推进新冠疫苗的研发和上市,并且在部分国家已经开始广泛进行新冠疫苗的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