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免疫程序
1. 什么是免疫程序?为什么要制定免疫程序?
所谓免疫程序是指对某一特定人群,预防相应传染病需要接种疫苗的种类、次序、年(月)龄、剂量、部位及有关要求所做出的具体规定!
为什么要制定免疫程序?
其实很简单,如果接种疫苗像大家到饭店去吃饭,可以自己随意「点单」,那岂不是乱套了!
因此不管哪种疫苗只有按照科学合理的程序进行接种,才能充分发挥疫苗的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 制定免疫程序的依据是什么?
主要依据疾病负担、免疫学和具体实施这三方面。
疾病负担情况: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首先应根据疾病负担情况(发病率、死亡率、传染病的分布等)选择有效的疫苗,当出现变化时应及时调整免疫程序。
疫苗的特性和免疫效果:需考虑疫苗的剂型、免疫原性、产生理想免疫应答的针次、间隔时间、免疫效果和免疫持久性、接种疫苗同时接种的反应性等因素。
实施的条件:群众的可接受性、疫苗的生产供应能力、实施地区的交通情况等。
3. 什么是接种疫苗的间隔时间?
间隔时间是指需接种 ≥ 2 剂次疫苗之间的间隔时间。
相对而言,2 剂次之间的长间隔时间比短间隔时间所产生的免疫效果好,但可能会让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时间推迟,增加暴露疾病的危险性。
因此,建议大家最好按照标准间隔时间及时接种。目前由复星医药/BioNTech(拜恩泰科)合作的 mRNA 新冠核酸疫苗需要接种 2 剂次,间隔时间为 21 天。
温馨提示:疫苗接种可以晚几天,但绝对不能提前接种哦!
4. 多剂次接种的疫苗未按照间隔时间接种,怎么办?
如果因生病、忘记时间等原因导致没有按照标准时间接种疫苗,首先并不需要重新接种,其次只需要补种剩下的疫苗即可。
因为先前接种疫苗后,疫苗抗原在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同时,会产生记忆细胞,在遇到同样的疫苗抗原刺激时会有回忆反应,可使抗体上升,因此不管是推迟接种还是补种都不会影响免疫效果。
有点拗口?其实只要记住我们打完疫苗后会在我们体内产生记忆,后续继续打疫苗不会影响效果~
Part 2 免疫效果
1. 接种疫苗的次数、间隔时间与免疫效果有什么关系?
二者存在因果关系!
只有按照规定的接种次数和间隔时间才能达到最佳的免疫效果;而想要达到最佳的免疫效果就需按照标准进行接种。
2. 为什么有的疫苗要加强接种?
有些疫苗基础免疫后,产生的免疫力可以维持一段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免疫力会逐渐降低乃至消失,必需适时进行再次接种,以保持和提高免疫力。这就是常说的「加强免疫」。
一般来说,灭活疫苗均需要加强,目前也发现一些减毒活疫苗需要加强接种。
3. 评价接种疫苗的效果有哪些?
一般而言,最客观评价疫苗效果的方法是,在疾病流行时,通过比较接种组和未接种组发生患者数的差异来进行评价。
但实际对于很少发生的疾病或者因其他情况导致样本量不足无法评价,目前主要通过对受种者接种疫苗后是否免疫成功来进行评价,也就是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受种者接种疫苗后抗体是否阳转。
4. 哪些外部因素会影响疫苗接种的效果?
1)接种部位和途径:采用何种接种部位和途径是根据疫苗的性质、免疫效果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决定的,一定要按照说明书执行!
2)接种剂量和次数:剂量和次数,过多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过少可能会影响免疫的效果。
3)针次间隔:针次的间隔时间主要是根据疫苗的性质来决定,说明书上规定的间隔时间为最短时间,一般可以适当推迟,但不宜过久。
4)加强免疫:需要加强免疫的要及时接种。
总而言之一句话,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则可排除外部影响疫苗接种效果的因素。
5. 疫苗本身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免疫效果?
就疫苗本身而言,主要的影响因素:
1)疫苗的性质
2)疫苗菌、毒种的抗原型
3)疫苗的效价和纯度
4)疫苗中是否有佐剂
6. 怎样看待接种疫苗的风险和受益?
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疾病是 20 世纪医学领域中非常成功的一件大事,但同时接种疫苗也会出现不良反应,因此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应权衡接种后合并症的发生率和预防疾病的好处即比较风险-受益来进行取舍。
因此,风险-受益的比较成为是否该运用某疫苗的重要问题。从最早的牛痘到今年的新冠疫苗,只要接种疫苗的收益大于风险,就值得推广该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