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互联网,这可能是从它被应用到妇孺皆知耗时最短的一个行业了,从街边卖烤地瓜的大爷烤炉上贴着付款二维码上就可见其发展迅速及广度令人咋舌之一斑。在如此快速的发展背后,是其强大的给我们生活带来切实便利的功能。而就医问题,正是我们生活中一个不可避免的并且有着诸多不便的问题,俗话说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生病了需要大夫帮助解决或者减轻痛苦,目前我们的就医难题已经在我国的大地上旱了很久了,互联网在诸多行业都展示了其超出预期的便利,他会是解决就医难题的甘霖吗?
刚开始接互联网问诊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地,生怕自己犯错,仿佛回到我刚毕业时甫入临床的时候,网络咨询和普通门诊相比,缺少了查体这一重要内容,这就更加加重了病史采集的负担,甚至有些简单的查体,比如“压痛,反跳痛”需要问出来而不是查出来,这样使本就谨慎的医生更加临渊履薄,生怕漏过重要信息而给患者带来不合适的指导建议。接诊多了才发现,绝大多数患者在问诊时态度相对比普通线下门诊要好,更愿意倾诉,可能这种不见面的交谈时患者有一种放松感,没有诊室中和医生面对面伴着身后嘈杂的等待队伍时的压迫感,患者能够更容易的敞开心扉,很放松的把自己心头的疑问倾诉给一名专业的大夫,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治疗手段。在问诊过程中,我甚至还得到过患者“医者仁心”的评价,在手机屏幕前,为只见过寥寥数名苍生大医的姓名与这四个字排在一起,现在用来形容我突然让我很自豪,但很快就赧然了,我何德何能可受若此评价,需更加努力钻研专业,用心帮助患者----有时候我也会用“问者”,因为有的咨询者并不真的是患了疾病。
当然有喜亦有忧,这就是为什么一帆风顺只出现在祝福里,生活是这样,接问诊也是这样。那是一个小男孩咨询
肺结节问题,我被患者投诉了,原因是“不专业”,刚收到工作人员的反馈时我脸都红了,我被患者投诉不专业,仿佛自己把最贵重的和氏璧双手呈给对方,对方随意接了顺手垫了坠子腿,还说这块砖大小不合适……我重新把咨询内容看了一遍,发现问题所在:了解病史后我给出定期复查,患者反复担心会不会是大问题是不是漏查了什么是不是有什么大病没查出来,显然,对疾病的担心
焦虑已经超过了疾病本身对身体的影响,加之聊了很多,我回复“不用过多担心,没有问题,正常工作生活”,造成咨询过程前后不一致。后来我反思,打出的文字和说出去话,在人的心中影响力是不同的,文字的影响力更大,这句话若是同样的门诊患者聊了这么久采用合适的语气宽慰患者焦虑的心,没有问题,也不会引起患者投诉,但在以文字交流的网络咨询中,这是不合适的。
粗略算来,我在医联互联网医院执业也一年有余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确实带来了便利,目前来看它还是不能完全缓解旱情的小雨,并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这不就是进步吗?时代是这样发展的,社会是这么进步的,相信京东互联网医院也会不断发展进步,成长为真正解决旱情的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