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周晓

冠心病独特的类别——无症状心肌缺血

冠心病独特的类别——无症状心肌缺血

 冠心病患者不一定都有心绞痛的症状,一旦没有心绞痛这个预警信号,许多心肌缺血患者会因为过于“沉默”而被漏诊。这些“沉默”的心肌缺血可归于一个独特的类别——无症状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也称为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

 

定 义

 

无症状心肌缺血于20世纪70年代被首次描述,是指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

 

1976年,美国进行了一项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流行病学研究,研究共纳入1390位男性受试者,其中111位受试者运动试验阳性,34位存在≥50%的冠脉狭窄。另一项纳入2014名年龄在40~59岁之间(平均年龄50岁)男性办公室职员的研究显示,在运动试验阳性的受试者中,有69名受试者冠脉造影提示存在≥50%的冠脉狭窄,其中50名受试者几乎没有任何症状。

 

后又有学者将其分型为单纯性SMI、心绞痛兼有SMI、心肌梗死后SMI,但其病理学机制尚无统一定论。然而,由于SMI发生时不能被感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发病特点

 

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后、冠脉搭桥术后和长期精神紧张者,均属于SMI的易患人群。

 

SMI多发生在轻度体力和脑力劳动后,而且SMI可能存在昼夜节律性,发作时间以上午6~12时最多,夜间0时至6时发作最少。发生此现象的原因可能与上午6~12时儿茶酚胺分泌量增加(或者此时间段靶器官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高)、心肌缺血阈值降低、血小板聚集力最强,而纤溶功能最低有关。

 

发病机制

 

无症状心肌缺血机制复杂,尚无定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心肌缺血严重程度:心肌缺血发作的程度越剧烈,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可能诱发出疼痛。而缺血程度越轻微,持续时间越短,或者有良好的侧支循环,则越有可能不表现出胸痛的临床症状。

 

2. 疼痛阈值升高:一方面,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自身的疼痛阈值高,疼痛感受性差;另一方面,当人体内β-内啡肽(可抑制疼痛)水平升高,疼痛感受性能也会降低。

 

3. 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心肌缺血信号不能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以致保护性胸痛的警报装置部分或完全缺陷,致使临床上无疼痛表现,或出现疼痛与心肌缺血程度不完全相符。

 

4. 心脏顿抑:同一患者发生心肌缺血有时表现为症状性,有时没有症状,心脏顿抑理论可以解释。心肌对慢性或重复性缺血的调节反应(冬眠心肌)使心肌代谢及收缩功能降低,从而降低了缺血的程度,使心绞痛出现的几率减少。

 

此外,还有心脏神经顿抑理论,认为引起心绞痛症状的暂时性缺血发作诱发交感神经传导抑制,在随后的缺血发作时表现为抑制,即不存在心绞痛症状。这个理论也预测了当患者频繁出现心肌缺血发作时,SMI发作的次数也会增多。

 

图1 发病机制汇总

 

筛查方法

 

尽管患者无法感知,但是我们还可以通过客观检查提示的缺血表现来寻找线索。监测动态心电图记录就是发现SMI患者心电图变化的重要法宝。

 

缺血心肌对应区导联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下移的幅度往往介于0.05~0.10 mV之间,或在原先下移的基础上发生基线偏移,并且短时间内可以发生明显的动态变化,可以是下移程度加重,亦可以在严重缺血时发生抬高,甚至出现假正常化等改变。此外,还可能伴随T波异常,包括T波高尖、低平、双向或倒置。

 

结 语

 

目前关于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研究还很少,尚无明确的指南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筛查流程和效益做出评估。无症状心肌缺血常见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在临床工作中要警惕这类人群出现不典型冠心病症状,对冠心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分析动态心电图结果,识别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并找寻其心肌缺血规律和隐匿性发作次数,才能及时解除这枚“无声的炸弹”。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文章 (五)手汗症术后注意事项

手汗症术后要注意什么呢? 1. 术后饮食无特殊要求,绝大多数患者术后6h均可起床活动。 2. 出院后1-2天内即可正常工作学习了。 3. 术后两周上肢不要剧烈运动,避免影响伤口愈合。 4. 注意休息,双侧术口敷料出院3-5天后可自行撕掉,如干爽则不需换药。术后可洗澡,但1周内手术伤口避免接触水,术后1周左右返门诊复查。 5. 术后可能出现胸前后或伤口疼痛,主要是由于术中胸腔镜戳孔对肋间神经的刺激或轻微损伤肋间神经引起的放射痛,多数患者可忍受。 术后采用放松训练 、注意力分散法等方法对减轻疼痛、增强患者舒适感 、促进恢复具有较好 的效果。必要时可给予药物止痛 。 由于胸腔镜交感神经切断术切口小,术后切口疼痛轻微,但可出现胸背部/腰部疼痛,这是正常现象,不要过度紧张,如疼痛轻微,一般无需使用镇痛药,出院后如有疼痛明显,可以自行药店购买止痛药(比如芬必得缓释胶囊),可根椐自身疼痛情况适量服用,不必忍痛。女性朋友建议不要穿太紧的内衣,以免压迫伤口疼痛。 6. 术后一周内可能出现体温升高至38度左右,这是血液循环改善的正常现象,如无头痛等感冒症状,可不必担心,一周后会恢复正常。 7. 术后十天左右拆线(应用普通缝合线),如担心疤痕大,可在拆线后使用去疤痕产品;现在我科常规采用美容缝合线,切口可达到医学美容的要求(术后20天基本看不见),而且无需拆线。 8. 部分患者术后3-5天内手、脚可能会再次出汗,可能出现胸腹背臀腿部出汗增多,这是神经调节代偿性的表现,一般7~14天可逐渐稳定并消失,不必担心。手汗症手术在根治手汗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改善脚汗的问题,如果14天后脚汗仍多,则表明脚汗手术效果不明显。 9. 术后少于1%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较多的转移性多汗,要多考虑手出汗带来的不便,身体其他部位代偿性多汗相对困扰较少,一般情况下在正常接受范围。 10. 冬天如手干燥,可以外用尿素乳膏,每天2次;注意保湿,晚上睡觉时间给双手套保鲜袋/一次性塑料手套。 温馨提示: 欢迎手汗症患者到我院心胸外科接受单孔微创胸腔镜手术治疗手汗症。 周晓医生门诊时间:每周三上午。 周晓医生门诊地址:门诊大楼2楼B区12诊室,心胸外科门诊。 心胸外科住院部地址: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胸外科,3号楼9楼。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地址: 安徽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芙蓉路678号。

周晓

副主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52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肺结节患者应该看哪个科室医生

因为肺结节有一部分是早期肺癌,所以应该积极应对。 早期发现肺结节,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液体活检技术、肺癌抗体项目,帮助各级医生去鉴别哪些肺结节需要临床干预、哪些肺结节疑似早期肺癌、哪些疑似早期肺癌的病人需要请胸外科医生手术治疗。 其实不仅仅是晚期肺癌的病人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早期的肺结节也需要多学科、跨学科诊断与治疗---MDT(多学科会诊)。胸外科、影像科、呼吸科、肿瘤内科都要共同参与到肺结节患者的诊疗中来。 如何给肺结节患者提就诊建议? 现在CT的分辨率非常高,0.5cm以下的微小肺结节很容易被发现。这些微小肺结节绝大部分是良性的病变,恶性的病变非常少。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就是让病人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 如果它是恶性的病变,长到一定的程度,一定能够辨别得非常清楚,这时候再对它进行干预也不晚。它早期的发展非常缓慢,甚至有一些良性病变的肺结节长到一定时候就会消退,甚至消失。 发现小的肺结节,可以找胸外科医生,他会判断是否有手术指征,是否需要进行手术干预;也可以找影像诊断科医生,他会诊断肺内小结节到底是什么形态,做出影像诊断,有助于外科医生做出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外科干预。 还可以找呼吸科医生、肿瘤内科医生,如果医生认为需要进行干预,就会建议患者做适当的干预,如果医生认为只需做长期的随访观察,就不必过度担心。

周晓

副主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51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高血压患者慎重食用的6种食物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和积极治疗同等重要,尤其是在饮食方面更要进行控制,有一些食物是不适合高血压患者去吃的。这些不适合高血压患者去吃的食物,在生活中很是常见,甚至还是许多人的心爱食品。不管怎样想要控制好血压,就要远离这些食品,不能受这些食物影响。 得了高血压,这 6 种食物要远离 各种酱类 各类腌制食品 肥肉等高脂肪食物 虾米 动物内脏 甜品 1、各种酱类:现如今有很多种类的酱,可供大家选择,不管是香菇酱还是牛肉酱,还是单纯的辣椒酱,都非常的好吃。这些酱可以单独食用,也可以把它放进菜里,风位各有不同。虽然这种食物非常的好吃,但是这些食物含盐量是很高的,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非常的不友好,生活中尽量远离酱类的食物,如果吃,要少吃一些,只吃一口就行。 2、各类腌制食品:各种各样的腌制食品也是人们饭桌上经常出现的食物,这种食物也是不适合高血压患者去吃的。腌制食物在腌制的过程中会放大量的盐,自己腌制的食物还好,不会有太多的食品添加剂,带包装的除了盐分超标以外,食品添加剂也是健康隐患。 3、肥肉等高脂肪食物:高脂肪食物也是不适合高血压患者去吃的,最为常见的就是一些肉的肥肉部分。这些食物当中脂肪含量很高,如果高血压患者经常吃,会让血管硬化的速度加快,甚至会让血管堵塞,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偶尔吃是可以的,但是不要经常吃。 4、虾米:虾米这种食物是比较常见的三高食物,虽然钙的含量很高,但是钠的含量也很高,胆固醇也高。而且虾米当中的钙的含量虽然高,但是不容易被人体吸收,所以并不是最佳的补钙选择。如果高血压患者经常吃虾米,不仅会让血脂、血压升高,而且还会形成脂肪肝等疾病,不利于高血压患者的身体健康。 5、动物内脏:动物内脏虽然很有营养,但是它是胆固醇含量比较高的食物。高血压患者长时间的吃动物内脏,虽然营养得到了补充,但是血管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容易出现冠心病、心梗等方面的疾病,严重危害高血压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有些高血压患者。还有痛风的情况,动物内脏是高嘌呤食物,容易让患者出现痛风急性发作的情况。 6、甜品:甜品是一种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食物,但是高血压患者是不适合常吃的。高血压患者如果经常吃甜食会摄入更多的糖分,糖分如果没有办法消耗就会堆积成脂肪,就会让人的血脂升高让人变得肥胖。高血压患者如果变得肥胖,会增加一些疾病的风险,尤其是一些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患者一定在饮食上有自己的原则,千万不要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控制血压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并不是吃降压药就能够解决的事,在生活中同样要自律。

周晓

副主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511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