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我「众癌之王」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胰腺癌。
胰腺癌的发病率并不算高,但一旦得病,往往凶多吉少。
目前,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许多主要癌症的生存期都得到了大幅提高,但胰腺癌 5 年生存率仍然只有 5% 左右。我国平均每年有 9 万人确诊胰腺癌,其中 7.9 万人死于这种疾病。
无法被预测的幽灵--胰腺癌!!
胰腺癌的第一个困难:发现困难。
为什么呢?
首先,从解剖结构来看,胰腺躲在其他器官的后面,导致在常规检查中(包括一般的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早期胰腺癌。
其次,胰腺癌不属于高发的癌症,不适宜使用 CT 开展大规模普筛。
相比之下,乳腺癌有钼靶检查,宫颈癌有涂片检查,前列腺癌有 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肺癌也有对高危人群的低剂量螺旋 CT 筛查,这些筛查让癌症治疗可以赢在起跑线上,大大减少了相关癌症的死亡率。
此外,从症状来看,胰腺癌很擅长伪装。
早期胰腺癌没有明显和特异性症状,患者往往因为「常见表现」到医院检查,比如恶心、呕吐、肠蠕动异常、疲倦、虚弱、食欲变化、黄疸、背痛、不正常的体重减轻等。
由于癌变会影响胰腺功能,胰腺癌常常伪装成糖尿病。有数据表明,大约 80% 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有新发糖尿病或胰岛素不耐受的现象。
JAMA Oncology 今年 8 月一项对 15 万人近 30 年的随访研究显示,与一般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和出现非正常体重下降的人,胰腺癌发病风险增加。如果是新发糖尿病者,同时体重下降超过 8 磅,胰腺癌风险可飙升至 6.75 倍。
在中国的成年人中,有 10.9% 的人都有糖尿病,有 35.7%的人属于糖尿病潜伏期。因此对于出现体重减轻的糖尿病者,需要特别警惕胰腺癌的问题。
晚期胰腺癌的治疗,困难在哪?
胰腺癌的第二个困难:治疗困难。
两个目前在肿瘤治疗领域研究火热的疗法: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到了胰腺癌的场子里都遭遇了滑铁卢。
我们平时常常提到的 PD-1、PD-L1、CTLA-4 都是「免疫检查点」,而这些蛋白的抗体就是常说的免疫治疗,其机制是解除癌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让免疫细胞能够杀死癌细胞。
一般来说,如果某种癌症出现的基因突变越多,就越适合使用免疫治疗。胰腺癌有的是突变,却是免疫细胞的沙漠。
即使 K 药等免疫治疗能解除癌细胞的防御,但由于缺乏免疫细胞的支持, K 药也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抗 PD-1 的 K 药和 O 药,目前已经获得 10 多种癌症适应症的批准,却没有专门批准用于胰腺癌的治疗。
最新的一个失败案例是 PD-L1 单抗 durvalumab 联合 CTLA-4 单抗 tremelimumab 对胰腺癌的治疗,在 2 期临床试验中,只有 3.1% 的患者在治疗之后出现了客观缓解,表现相当惨淡。
再看看靶向治疗。目前,靶向治疗给很多癌症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希望,比如说非小细胞肺癌,如果能使用 EGFR 靶向药,不但副作用低于化疗,治疗效果很好。
靶向药的作用机制是针对癌细胞特有的基因突变,有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其中,基因突变又可以分为驱动突变和非驱动突变。只有驱动突变对驱动细胞的癌变比较重要,通过靶向驱动突变,就有擒贼先擒王的效果。
相反,如果突变对致癌性并不重要,靶向药的效果就成了鸡肋,胰腺癌就缺少这样重要的突变作为合适的靶标。
2005 年,美国 FDA 批准 EGFR 抑制剂厄洛替尼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在临床试验中, 虽然这种联合治疗在统计学上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总生存率(OS),把一年生存率从 17% 提高到了 23%,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只比对照治疗增加了 10 天。
新的希望:胰腺癌治疗如何破局?
既然胰腺癌的症结是免疫细胞太少,如果我们可不可以把免疫细胞引入胰腺癌组织,提高治疗效果呢?
嗯,这确实是目前的治疗思路。
如今一个比较有希望的药物是 CXCR4 激动剂(BL-8040)。CXCR4 是一个受体,其配基是 CXCL12,它们之间的互动对于胰腺癌肿瘤微环境的调节很重要。
我们可以把 BL-8040 比做一只「沙漠骆驼」,它负责载着免疫细胞进入胰腺这片免疫沙漠: BL-8040 通过激活 CXCR4 受体改变肿瘤的微环境,帮助免疫细胞更容易进入胰腺组织。
临床试验表明结果,使用「沙漠骆驼」治疗后,胰腺组织中能杀伤肿瘤的 CD8+ 效应 T 细胞果然多了。不仅如此,抑制免疫的髓样抑制细胞(MDSCs)、调节性 T 细胞(Treg)也同时减少了。
这样看来,BL-8040 算是一头好骆驼,它不但能把有用的细胞拉进来,也把捣乱的细胞拉出去。
在相关的 2 期临床试验中(COMBAT 临床研究),对病情无法控制的晚期胰腺癌患者考察了两个治疗方案: BL-8040+K 药 (简称非化疗方案),BL-8040+K 药+化疗 (简称联合化疗方案)。[6]
37 名患者接受了非化疗方案,只有 1 名患者出现部分缓解。这名患者入组时,距离最初诊断时间已经有 2 年多,有六个肝转移病灶,三个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临床试验属于三线治疗。
在非化疗方案治疗 7 周后,复查结果出现了部分缓解,在 4 个月时肿瘤病灶大小减少了 39.7%,算是效果显著。但从总体效果来看,非化疗方案的客观缓解率只有 3.4%,中位数 OS 为 3.3 个月。
不过,对于胰腺癌 2~3 线治疗来说,这样的效果已经相当不错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其中二线治疗的中位数 OS 为 7.5 个月,也不算太差,主要是三线治疗的效果拉了后腿。
在联合化疗方案方案中,客观缓解率达到 32%,mDOR (缓解持久期)为 7.8 个月,整体高于非化疗方案。
从这个结果来看,只有「沙漠骆驼」是不够的,还需要有 K 药来解除癌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抵抗,也需要化疗的协助。化疗通过直接杀死癌细胞,增加癌新抗原的释放,方便 CD8+ 效应 T 细胞识别靶点,还能减少免疫抑制的 Treg 细胞,增强 CD8+ T 细胞的杀伤力。
当然,这只是一个 2 期临床的结果,虽然带来了希望,还需要严格的对照试验来证明联合治疗的疗效。
只靠 CXCR4 激动剂这样一只沙漠骆驼,也很难将胰腺癌变成免疫细胞的绿洲,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达到真正的绿化免疫沙漠的目的 。
期待胰腺癌被「绿」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文章 来自上海赤面恐惧症病友术后分享

周晓
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文章 赤面恐惧症手术

周晓
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文章 手汗症手术

周晓
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文章 赤面恐惧症手术

周晓
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文章 (五)手汗症术后注意事项

周晓
副主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文章 肺结节患者应该看哪个科室医生

周晓
副主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文章 高血压患者慎重食用的6种食物

周晓
副主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文章 心律失常有哪些典型症状

周晓
副主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文章 尿液颜色变化与肾脏健康的关系

周晓
副主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文章 临床上观察癌症患者治愈的三个指标

周晓
副主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头面部出汗严重,伴有脸红,持续三四年,尝试过中药治疗无效果。患者男性22岁
就诊科室:胸外科
总交流次数:45

周晓
副主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胸部闷,胸部CT检查,需进一步检查确诊。患者男性34岁
就诊科室:胸外科
总交流次数:6

周晓
主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早期微润肺腺癌,乳腺导管扩张,导管内有结节,彩超报告4a。患者女性48岁
就诊科室:胸外科
总交流次数:7

周晓
主任医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周晓
主任医师
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