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大学那会儿,当地的人们十分喜欢吃火锅和焖锅。我也十分喜欢,每次热腾腾的一大锅,大家围成一桌,想吃什么下什么,想吃什么口味调什么样的蘸酱。读书的时候每次和同学们出去吃火锅,大家都十分喜欢点的一个菜便是山药,脆的嘎嘣爽口,粉的入口即化,味道鲜美,要是不想吃饭的多吃些山药也是可以的。后来学了中药学后,大家更喜欢这样一道菜了,由于当地就出产优质山药,每每回家还要带一点给家人尝尝。今天就给大家详细介绍这味药食两用的中药。
山药,其实最早应该叫薯蓣或者山薯蓣,但是却因唐代的唐代宗李豫和宋英宗赵曙避讳而从薯蓣更名为称山药。古时候因为河南怀庆府所产的山药质量最好,谓为“怀山药”。“怀山药”曾在1914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遂蜚声中外,历年来向英、美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中药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作用。《本草纲目》说它有补中益气,强筋健脾等滋补功效。药性平和,和平补脾肺肾三脏。用于治疗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等病证。山药当用麦麸炒制时,称麸炒山药,更擅长于补脾健胃,常常用于治疗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等病证。
山药入脾经,治疗脾虚食少的时候,精微不等运化,水湿停聚,出现体倦便溏,小孩可出现消化不良拉肚子,妇女可出现白带增多。此时山药常与人参、白术、茯苓等配伍,起到健脾益气、渗湿止泻的作用。代表方子便是参苓白术散。山药入肺经,治疗肺气虚或气阴两虚,清代游光斗有治疗痰气喘急的经验方,将山药捣烂半碗,加入甘蔗汁半碗,混合均匀,每顿加热喝下。山药入肾经,可用于治疗肾气虚,不能固摄尿液、精液、白带等,出现遗精、遗尿、白带清晰量多等病症。同时山药有很好的滋阴生津的作用,也可以用来治疗阴虚内热,导致的口渴多饮小便频数的消渴证,比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的消渴名方玉液汤。《儒门事亲》还记载了用山药治冻疮的一个方法:“山药少许,于新瓦上磨为泥,涂疮口上。”
山药既是药物,也是食物。有着十分悠久的药用、食用历史。这里为大家介绍一款山药做的美食——山药面。准备材料:面粉500g,鸡蛋2个,鲜山药250g,羊肉100g,鲜香菇3个,姜片,葱段。将山药去皮,煮熟捣烂成泥,与面粉、蛋清混合均匀,做成面条。将羊肉洗净切成小块,香菇洗净,切条。在锅中加入水,将羊肉、香菇、姜片、葱段放入后煮至沸腾,再下面条,大火煮熟后,加入适量盐调味。这款山药面,补益元气,对于身体虚弱、气血亏虚、身体瘦弱、恶寒喜暖、乏力困倦、稍稍活动就喘气出汗的朋友们十分适用。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