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宝宝消化不良怎么办?试试这几种方法!

宝宝消化不良怎么办?试试这几种方法!

 

宝宝消化不良有什么表现?

 

1、腹泻

 

单纯性消化不良的表现是一天腹泻10次以下,大便黄色或带绿色,水分不多,腹部胀气,偶有呕吐,有时发热,但不太高,食欲不振,但是精神尚可。

 

2、大便恶臭

 

吃进去的食物消化不良,不同成分产生不同气味和性状便便。

 

如果是泡沫多,有灰白色的呈奶油状,表示脂肪消化不良,应减少油脂类食物;如果便便带腐败性酸味,泡沫多,说明糖类或淀粉类过多导致消化不良;便便臭味明显不成形,表示蛋白质过多导致消化不良。这个时候就需要减少奶量了。

 

3、腹胀、厌食、有口气

 

摄入过多会导致宝宝胃酸增多,食物在宝宝肠胃内不断发酵,产生气体,造成腹胀,有嗳气往上返,恶心厌食。

 

 

4、夜晚哭闹出汗多

 

晚上吃太多容易积滞在肠胃产生内热,翻来翻去睡不安稳,胃不和而卧不宁,入睡时出汗多。

 

不易消化的食物常见黑榜:包子、饺子、粽子、卷饼、汤圆等等,都是常见的“积食制造犯。

 

孩子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饮食结构应该符合科学的营养配比,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是不可或缺的,只要喂养得当、排便正常,通常并不会发生积食。

 

消化不良和积食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3个方面:

 

1、食物的烹调方式

 

选择合适的烹调方式对食物的吸收难易程度影响会很大,举个例子:同样是土豆,蒸土豆泥,炸土豆条和红烧土豆块,你选哪个?

 

食物烹饪原则:少油少盐不爆炒不油炸,食物切碎剁细小口吃。

 

 

2、食物搭配

 

给孩子的食物里,肉类应尽量避免和面饼、糯米等混杂在一起,以免引起消化不良与积食。

 

3、食物不耐受或过敏

 

很多孩子对麦麸蛋白、河海鲜等食物不耐受,家长在喂养孩子过程中需要细心观察,特别是开始喂养辅食的阶段,孩子在吃了哪些食物后会出现熊爱华不良的症状,这种食物就不能再出现在宝宝的食谱中。

 

促进消化的方法

 

1、适用积食的儿童推拿与无痕刮痧手法:

 

补脾经,清大肠,捏脊,摩腹,揉按足三里,运内八卦,退六腑,拿肚角

 

2、还有日常饮食控制

 

“三分治七分养”,想要避免孩子出现积食和消化不良,日常饮食控制是根本手段:

 

  • 控制进食量,选择易消化食物,不能只吃肉,还要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和粗纤维多的食物,像地瓜,也可以将粗粮与大米一起煮杂粮饭。
  • 进食时间要固定,尤其是晚上,给孩子养成在七点前吃完晚饭,之后就不能再进食了。
  • 注意运动量,饭后要带孩子散步,每天要有运动量。
  • 专心吃饭不说话,少喝水。边吃饭边喝水会稀释胃酸,消化能力会下降。
  • 少吃冰饮和零食。冰饮会刺激胃液的正常分泌,零食会打乱摄食规律,偶尔解馋可以,但千万不要给孩子养成吃零食的习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

1.5亿+
累计服务患者
99%
患者满意度
30秒
平均响应时间
相关文章

文章 陈淑华医生简介

引言 在儿科领域,陈淑华医生以其在小儿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诊治方面的卓越贡献而闻名。作为成飞医院儿科的副主任医师,陈医生不仅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旨在介绍陈淑华医生的专业背景,并基于最新医学研究,探讨小儿呼吸道感染、小儿消化不良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实用的健康信息。 1. 陈淑华医生的专业背景 陈淑华医生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自1994年起便投身于儿科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2000年,她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进修儿科专业,进一步深化了其在儿科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陈医生擅长诊治儿童咳嗽、小儿便秘、小儿呼吸道感染、小儿消化不良及小儿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其专业成就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 2. 小儿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小儿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陈淑华医生指出,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关键。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胸部X线片等),可以有效地确定病因。治疗上,除了针对病因的特异性治疗外,加强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补充水分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3. 小儿消化不良的诊断与治疗 小儿消化不良是指儿童在进食后出现的消化系统不适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等。陈淑华医生强调,饮食调整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基础。家长应注意孩子的饮食习惯,避免过量进食、过快进食以及食用难以消化的食物。对于症状较重的患儿,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如使用助消化药物等。 4. 日常预防建议 预防胜于治疗。陈淑华医生建议,家长应注重孩子的饮食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可以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生。 5. 结论 通过对陈淑华医生专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小儿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的探讨,本文旨在为家长提供科学、实用的健康信息。面对儿童健康问题,及时就医、遵循医嘱是关键。同时,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同样不可忽视。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能够帮助更多的家庭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生物医疗创新站

6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郑庆雄医生简介

引言 在儿科领域,找到一位既有丰富经验又能耐心倾听的医生,对于患儿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郑庆雄医生,作为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的主治医师,以其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哮喘、小儿消化疾病及重症抢救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 郑庆雄医生的专业背景 郑庆雄医生在儿科领域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不仅在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上有着独到的见解,更在儿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成功案例。郑医生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耐心细致地解答每一位患者及家属的疑问。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的问题之一。郑庆雄医生指出,预防是关键。家长应确保孩子有足够的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和污染物。此外,适当的户外活动和均衡的饮食也对增强孩子的免疫力有着重要作用。 儿童哮喘的管理与治疗 儿童哮喘的管理需要家长和医生的共同努力。郑医生强调,了解哮喘的诱发因素,如花粉、宠物毛发等,并尽量避免接触,对于控制病情至关重要。同时,遵循医嘱使用药物,定期复查也是管理哮喘的关键。 小儿消化疾病的日常护理 对于小儿消化疾病,郑庆雄医生建议家长应注意孩子的饮食习惯,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鼓励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也有助于消化系统的健康。 重症抢救的专业知识 在儿科危重症的抢救治疗方面,郑庆雄医生展现出了其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他强调,及时就医对于危重症的治疗至关重要。家长应学会基本的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术,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第一时间采取行动。 结论 郑庆雄医生凭借其在儿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无数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希望。通过了解和采纳郑医生提供的预防和治疗建议,家长们可以更好地照顾孩子,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选择一位专业且有爱心的医生,如郑庆雄医生,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老年健康守护者

7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产后乳汁不够,宝宝肚子咕噜,怎么办?

产后乳汁不足,宝宝出现肚子咕噜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宝宝没有吃饱或者消化不良引起的。面对这种情况,妈妈们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法来改善。 1. 增加哺乳次数 尝试更频繁地给宝宝喂奶,即使宝宝似乎已经吃饱了。频繁的吸吮可以刺激乳腺,增加乳汁分泌。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乳汁产量,还能确保宝宝获得足够的营养。 2. 确保正确的哺乳姿势 正确的哺乳姿势对于有效的乳汁分泌至关重要。它有助于宝宝更有效地吸吮,从而刺激乳汁分泌。如果不确定自己的哺乳姿势是否正确,可以咨询专业的哺乳顾问来帮助调整。 3. 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休息 充足的营养和良好的休息对于提高乳汁质量和数量非常重要。妈妈们应该多喝水,保持饮食均衡,尽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因为这可能会影响乳汁的分泌。 4. 尝试泵奶 使用乳汁泵可以帮助刺激乳汁分泌,同时也能让妈妈们了解自己实际的乳汁产量。如果发现乳汁量确实不足,可以考虑适当补充配方奶,确保宝宝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5. 保持心情舒畅 情绪紧张、压力大等都可能影响乳汁分泌。尽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紧张。可以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放松心情。 6. 考虑使用催乳食品或草药 有些食物和草药被认为有助于增加乳汁分泌,如燕麦、啤酒酵母、茴香等。但在尝试任何草药或补充剂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意见,确保安全性。 7. 观察宝宝的反应 如果宝宝除了肚子咕噜外,还表现出其他不适,如体重增长缓慢、尿布更换次数减少等,可能需要考虑是否需要额外的营养补充。密切观察宝宝的反应,及时调整喂养策略。 8. 咨询专业人士 如果尝试了上述方法后,乳汁分泌仍然不足,或者宝宝的不适症状没有改善,建议及时咨询儿科医生或专业的哺乳顾问,获取专业的建议和帮助。 每位妈妈和宝宝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可能需要尝试不同的方法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重要的是保持耐心,给予宝宝足够的关爱和照顾。通过上述方法的综合运用,大多数妈妈都能成功解决产后乳汁不足的问题,确保宝宝健康成长。

药事通

3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放屁总使劲不治疗能自愈吗?

宝宝放屁总使劲通常不会自愈。 放屁总使劲可能是由消化不良或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消化不良会导致宝宝出现放屁总使劲、腹部排气多等症状,还可能伴有舌苔厚腻、口臭、大便中有不消化食物或奶瓣等。胃肠功能紊乱则可能导致肚子胀、肠鸣音加快等症状。 对于消化不良,可以尝试应用山楂、麦芽、神曲熬水喝;对于胃肠功能紊乱,可以应用小培菲康、合生元、妈咪爱等药物缓解症状。 因此,如果宝宝出现放屁总使劲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运动与健康

18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婴儿大便干燥不治疗能自愈吗?

婴儿大便干燥多数情况下是可以自愈的。 6个月之前的婴儿,大便干燥多与喂养食物有关。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干燥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而配方奶喂养的婴儿,由于配方奶成分的影响,大便干燥的机会较多。 6个月以后,婴儿开始添加辅食,如五谷杂粮、蔬菜等,这些食物含有纤维素,有助于通便,减少大便干燥的发生。 此外,蔬菜可以调整大便性状,使大便变得柔软,易于排出。 因此,对于婴儿大便干燥,家长无需过度担心,保持良好的喂养习惯和饮食结构,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愈。

未来医疗领航员

15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拉奶瓣不治疗会自愈吗?

宝宝拉奶瓣不需要特别治疗。 奶瓣是宝宝蛋白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常见于小月龄宝宝的大便中。 奶瓣的存在并不代表宝宝有消化不良或其他健康问题,大部分情况下,奶瓣可以自行消化吸收,无需特别处理。 家长可以观察宝宝的整体健康状况,如果宝宝精神状态良好,食欲正常,生长发育正常,则无需担心。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出现其他症状,如腹泻、便秘、呕吐等,或者奶瓣量异常增多,应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健康饮食指南

17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新生儿长期食用超浓奶粉不治疗会怎样?

不建议新生儿长期食用超浓奶粉。 新生儿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过量摄入高浓度奶粉可能导致消化不良、便秘等问题。 建议家长调整奶粉浓度,增加母乳喂养比例,并注意观察孩子的消化情况。 如果孩子出现便秘,可适当使用稀释后的开塞露。 同时,建议增加孩子的水分摄入,以促进消化。

医者荣耀

17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拉肚子不治疗能自愈吗?

宝宝拉肚子不治疗能自愈吗? 宝宝拉肚子可能是由于脾胃虚弱引起的,如果症状轻微,不治疗也有可能自愈。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宝宝拉肚子持续时间较长,或者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呕吐等,应及时就医。 针对宝宝拉肚子,可以尝试服用乳酶生和多酶片来调理肠胃,同时注意饮食,避免生冷食物。

疾病解码者

17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宝宝吐奶不治疗能自愈吗?

宝宝吐奶是常见的现象,特别是50天大的婴儿,由于吞咽功能尚未完善,吐奶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 如果宝宝只是偶尔吐奶,没有其他不适症状,通常不需要特别治疗,可以通过调整喂奶姿势和量来改善。 喂奶时,将宝宝的身体稍微抬高,头部和上半身呈一定角度,有助于防止吐奶。喂奶后,轻轻拍打宝宝的背部,帮助消化。 如果宝宝吐奶频繁,或者伴有呕吐物中有血、发烧、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医疗新知速递

16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15个月宝宝吃奶、吃饭、吃水果...不治疗能自愈吗?

15个月大的宝宝吃奶、吃饭、吃水果等,不需要特别治疗就能自愈。 宝宝在这个阶段,可以吃饭,也可以吃奶,只要保证营养均衡,饮食多样化,一般不需要特别治疗。 建议家长给宝贝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保持饮食规律,注意日常调理。如果宝宝出现消化不良等问题,可以适当配合使用助消化的药物,如小儿江中健胃消食片。

健康饮食指南

15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相关问诊

宝宝一岁九个月,胃口好但不长肉不长个,晚上睡不踏实,经常便秘,爱出汗,之前有过用药,现正在补钙,想知道如何改善这些症状。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26

医生建议:针对宝宝的症状,考虑到可能存在的脾虚夹滞,建议通过中药调理,选用能够益气健脾、消食化积的药物,同时注意补充钙质,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日常生活中,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寒凉油腻刺激性食物,注意防热防冻,定期监测宝宝的身高体重变化。对于晚上睡眠不踏实和出汗多的问题,可以通过调理体质和改善睡眠环境来缓解。

查看详情

4个月宝宝吐奶,且便便中有泡泡,可能是消化不良或肠道菌群失衡,如何处理?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43

医生建议:对于4个月大的宝宝出现吐奶和便便中有泡泡的情况,可能是消化不良肠道菌群失衡的表现。建议遵医嘱给宝宝服用适当的益生菌制剂,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用药时应使用凉开水冲服,避免使用热水,以免破坏药物的活性成分。同时,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有不适或症状未见好转,应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保持宝宝的饮食规律,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有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

查看详情

宝宝五个月大,想转二段奶粉,询问转奶时间和注意事项。

就诊科室:产科

总交流次数:32

医生建议:对于转奶,建议在宝宝六个月大时进行,此时宝宝的消化系统更加成熟,更易适应新奶粉。转奶时应选择宝宝身体健康的时期,避开疫苗接种前后一周,转奶期间不要添加新辅食,密切观察宝宝的消化、胃口、精神和睡眠情况。转奶应逐步进行,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咨询医生。平时还需保证宝宝饮食均衡,适时添加辅食,保证充足睡眠,定期体检,及时接种疫苗,家长也应保持良好心态,为宝宝提供健康成长环境。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隐私保障 · 不满意可随时结束咨询 · 全程无推销
去咨询
plus免费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 消化不良 的内容
AI医生助手

AI智能健康助手

在线服务中
24小时 24小时响应
智能诊断 智能症状分析
专业保障 专业医疗保障
扫码咨询 扫码咨询
健康小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