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发热

新生儿的核心温度(肛温)为:36.2~37.8℃,新生儿肛温高于37.8℃定义为发热;常由于环境因素以及感染所致。
新生儿发热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低热: 37.8~38.0℃
中等热:38.1~39.0℃
高热: 39.1~41.0℃
超高热:41℃以上
引起新生儿发热的原因有以下因素:
1.环境因素:当新生儿周围的环境温度过高:如新生儿包裹过严过多、住院患者暖箱温度及光疗箱温度设置过高、辐射床温控探头脱落等均可以引起新生儿体温迅速升高。
2.新生儿脱水热:多发生在生后3~4天正常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体温突然升高至39~40℃,宝宝多表现为烦躁不安、啼哭、面色潮红、呼吸增快,严重者口唇干燥、尿量减少及无尿,发病原因为摄入水分不足。
3.新生儿感染引起发热:各种病原体引起局部和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肺炎化脓性脑膜炎等。
4.其他: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的宝宝,新生儿颅内出血也可引起中枢性发热。母亲分娩时接受硬膜外麻醉也可引起母亲和新生儿发热。
治疗及处理原则:首先应明确发热的原因,如发热为感染引起,应查明感染源,积极控制感染。环境因素引起发热,应去除原因,如降低室温,打开新生儿包裹,调节暖箱。如发热因脱水引起,应尽快补充水分。
1.降温的护理措施
(1)去除病因:室内温度过高,应设法降低室温。应在病房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宝宝充分休息。室温调整为18~20℃,相对湿度50%~60%,光线应柔和,避免强光刺激。室内人员不要太多,限制一次性探视人数和时间,室内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降温方式:体温高于39℃时应尽快降温,以降低代谢率,减少耗氧量,防止惊厥发生。可给予物理降温。
(3)加强散热:松解宝宝衣被,促进体温下降,同时注意对腹部保暖。
(4)冷敷降温:将水袋置于血管丰富处,一般放置的部位是前额、颈部、或放于腹股沟、双侧腋窝等处,每次放置时间不应超过20分钟,以免发生冻伤,或是用冷毛巾敷于前额、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处,每2~3分钟更换一次。
(5) 温水擦浴:如体温>39.5℃可给予温水擦浴。擦浴用的水温一般为32~34℃。擦浴部位为四肢、颈部、背部,并擦至腋窝、腹股沟、腘窝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达3~5分钟,以助散热。新生儿忌用乙醇擦浴,防止体温急剧下降,甚至低到35℃,反而造成不良影响。
2.了解发热的原因:
(1)判断有无外界环境导致的发热;(2)观察宝宝的一般情况,如体温、脉搏、呼吸、神志、面色、食欲等;(3)观察病情进展,关注有无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4)观察宝宝的液体入量、尿量,注意有无脱水症状;(5)观察应用退热药和抗生素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3.保证营养的供给:
保持水分摄入,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肠蠕动减慢,消化液生成减少,因此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应给予少量多餐,对于不能进食,严重者需住院观察,按医嘱从静脉通路补充营养与水分,同时监测宝宝的尿量和出汗情况,以便调整补液量,并保持大便通畅。
4.加强基础护理:
(1)皮肤护理: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促进舒适度。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暖。
(2)口腔护理: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容易发酵,利于细菌繁殖。再加上抵抗力的下降,口腔炎症就会发生。因此高热时要特别注意口腔护理,每天2~3次,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洁口腔。
向本文作者提问
张艳·主治医师
张艳主治医师自营医生可处方
吉林市妇产医院新生儿科
好评100%|接诊量1106|响应时长20分钟
擅长:擅长新生儿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ABO溶血病,新生儿湿肺及肺炎,新生儿红斑,新生儿呕吐及便血等。常见症状的解答,如发热,鼻塞,咳嗽,呛奶,屁多,稀便,奶瓣多,哭闹,睡觉不踏实,伸懒腰,哼哼唧唧,腹胀,腹泻,便秘等。新生儿护理指导、母乳喂养及人工喂养的方式方法等知识
¥15
问医生
#婴儿#小儿症状#新生儿环境性高温
阅读数 2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新生儿肛温超过37.8℃,腋温超过37℃多由感染、脱水、环境或母体因素引起以物理降温为主,慎用药物;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简介新生儿发热在新生儿中较常见。新生儿正常的体表温度为:肛温36.2℃~37.8℃,腋下温度36℃~37℃。当新生儿肛温超过37.8℃,腋温超过37℃时,即为新生儿发热。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感染性因素(如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脑膜炎等)和非感染性因素(新生儿脱水、环境温度高、母体因素)等有关。主要表现为异常哭闹、精神振、吃奶、皮肤灼热、口唇干燥等,严重者可出现惊厥(突然丧失意识、肢体抽搐等)。本病多采用物理降温进行治疗,可缓解或消除发热症状;如果物理降温效,或发热是由感染性疾病(化脓性脑膜炎等)引起,需及时就医。如治疗及时或规范,持续发热,尤其高热(体温超过40℃)可能引起惊厥、脑损伤、神经系统后遗症等,甚至威胁患儿生命。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异常哭闹、精神振、吃奶、皮肤灼热、口唇干燥等。个别患儿表现为哭、爱动等。诊断依据:除了解病史及临床表现(如哭闹、吃奶、精神振)外,还需根据体格检查(体温检测:肛温超过37.8℃、腋温超过37℃,可确诊发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清C反应蛋白、尿常规、粪常规等检查是否存在感染,明确病因;血培养及脑脊液检查用于筛查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影像学检查(胸腹部X线、颅核磁共振:查看有组织脏器病变及病变位置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新生儿发热有哪些类型?本病暂分型。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患病率暂流行病学数据统计。是否可以治愈?本病可治愈。多采用物理降温进行治疗,可缓解或消除发热症状;病情严重、伴有感染时应及时就医,大多预后较好。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张艳·主治医师梁卫兰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