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监测,要避免这10个错误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孙晗

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之一,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定期监测血糖,可以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是否理想、治疗期间是否有低血糖发生、了解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是否有效,并为调整饮食或用药提供依据。

但是,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血糖监测的结果准确可靠。但是大多数时候,患者都是回到家中进行自我检测血糖,内分泌科医生无法时时刻刻看到患者做了什么,这之中可能出错的地方就很多了。

为此,一定要提醒患者避免下面这些监测血糖的错误行为:

错误一:检查前暂停降糖药

无论是化验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不宜停药。化验空腹血糖时,头一天晚上的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应当照常应用;化验餐后 2 小时血糖时,当餐的药物(包括胰岛素)也应当照常应用。

因为化验的目的,就是是为了了解患者在药物治疗情况下的血糖控制情况。擅自停药非但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病情,反而会造成血糖波动而导致病情加重。

错误二:检查前一天故意少吃

有些患者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血糖检查结果,有意识地在检查前节食,这样测得的空腹血糖结果可能比较「理想」,但却不能代表平常状态下的真实血糖水平。

因此,内分泌科医生要记得提醒或者多问一句,患者检查前是否如常进餐、是否有过剧烈运动、是否抽烟、是否饮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等,这样再来分析检查结果才真实可信。

错误三:在家打完胰岛素之后再到医院抽血化验

一些患者先在家打完胰岛素,然后再来医院抽血,这样做其实很危险。因为来医院途中以及在医院排队等候抽血这段时间,往往人多而无法控制时间长短,如果不能在半小时内完成抽血,势必要推迟进餐的时间,这样很容易因进餐延迟而发生低血糖。

所以,一定不能忘记嘱托患者要随身携带胰岛素笔,在医院抽完血之后,立即注射胰岛素,然后及时进餐。

错误四:测「空腹血糖」抽血时间太晚

空腹血糖可以反映患者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水平以及头天晚上的进食及用药量是否合适。严格地讲,只有过夜禁食 8~12 个小时后并于次日早晨 8 点之前釆血所测得的血糖才算是「空腹血糖」。超过 12 小时的「超空腹」状态以及午餐前、晚餐前的血糖都不能称之为「空腹血糖」,其结果可能因空腹时间太久而偏低,当然也可能偏高(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即「苏木吉反应」)。

错误五:以为「餐后 2 小时血糖」=「吃完饭以后 2 小时的血糖」

餐后 2 小时血糖能够反映患者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增加糖负荷后机体追加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以及当餐进食及用药量是否合适。「餐后 2 小时血糖」指从吃第一口饭算起,到 2 小时采血所测的血糖值,但不少患者认为是从进餐结束后才开始计时,需要内分泌同仁们格外说明。正常情况下,餐后 0.5~1 小时血糖升至最高,餐后 2 小时血糖应基本回落至餐前空腹水平。

错误六:血糖监测只查空腹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对餐后血糖重视不够。一定要记得和患者强调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糖尿病在发病之初往往是先是餐后血糖升高,而后才出现空腹血糖升高,检测餐后血糖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血糖升高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更为密切,危害更加严重,严格控制餐后高血糖,有助于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错误七:「空腹血糖」偏高忘记加测凌晨血糖

空腹高血糖的原因既可能是由于头天晚上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不足所致;也可能是由于降糖药用量过大,夜间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所致。

这两种情况的临床处理截然不同,前一种情况需要增加降糖药用量,后一种情况需要减少降糖药用量。因此,对于空腹血糖高的患者,一定要记得告诉患者:加测夜间凌晨血糖,以便区分究竟是那种原因引起的空腹高血糖,而不可贸然增加药量。

错误八:血糖监测一劳永逸

有些患者怕花钱、图省事,往往间隔很长时间才测一次血糖,而且只测空腹血糖,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血糖监测应当经常化,具体频次要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病情较重、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为了全面掌握病情,往往需要一周选择两天,测全天的「血糖谱」,包括空腹(或三餐前)、三餐后、睡前及凌晨 3 点的血糖。另外,如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如出差、参加宴会等)或者身体出现状况时(失眠、感冒、心绞痛、怀孕等,)也要增加自测频率。但若病情稳定,一周选择一天,检测一下空腹及餐后血糖就可以了。

错误九:用「自我感觉」代替「血糖监测」

不可否认,血糖高低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关系,每个人对血糖变化的敏感性是有差别的,血糖高低有时与自我感觉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自觉症状轻重并不能准确反映患者血糖的真实水平。有些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尽管血糖很高,但症状却不明显,倘若这种高血糖状态一直得不到发现和有效控制,则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

错误十:不注意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

「随机血糖」反映的是采血当时的即刻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可反映最近三个月来的平均血糖水平,两者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前者受某些偶然因素(如饮食、睡眠、感冒发烧等)的影响较大,而后者不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以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最近 2~3 个月血糖控制的总体水平。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大家还在看
血糖监测误区多,到底怎么测才对?

血糖监测误区多,到底怎么测才对?

#居家 #检查 #患病护理
我是大医生
我是大医生
血糖仪总是测不准?图解:3步教你“玩转”血糖仪

血糖仪总是测不准?图解:3步教你“玩转”血糖仪

#预防 #其他 #内分泌科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导致血糖波动大的错误饮食方法有哪些 5大错误饮食法需避免

导致血糖波动大的错误饮食方法有哪些 5大错误饮食法需避免

刘云涛
刘云涛
这4种错误的睡眠方法,糖尿病人要避免

这4种错误的睡眠方法,糖尿病人要避免

#中年 #老年 #睡眠 #疾病概述 #其他 #内分泌科
张新华
张新华
患了糖尿病,做好这5点,血糖可以控制得更好

患了糖尿病,做好这5点,血糖可以控制得更好

#概述 #预防 #患病护理
主治医师张新华
主治医师张新华
血糖升高,要管住自己的嘴,改掉这5个坏习惯

血糖升高,要管住自己的嘴,改掉这5个坏习惯

#疾病预防 #疾病检查 #心血管内科
趣妙健康录
趣妙健康录
患了糖尿病,做好这5点,血糖可以控制得更好

患了糖尿病,做好这5点,血糖可以控制得更好

#饮食 #患病护理
主治医师张新华
主治医师张新华
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有4个常见误区,帮您控制好血糖

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有4个常见误区,帮您控制好血糖

#中年 #老年 #饮食营养 #疾病概述 #患病护理
张新华
张新华
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糖友的错误你别再犯

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糖友的错误你别再犯

#患病护理 #医学人文
主治医师张新华
主治医师张新华
预防糖尿病,九个危险因子莫轻视

预防糖尿病,九个危险因子莫轻视

#疾病预防 #内分泌科
罗萍艳
罗萍艳
低血糖的人应该吃什么

低血糖的人应该吃什么

#健康管理 #低血糖饮食 #饮食原则 #营养补充 #低血糖营养补充 #低血糖 #低血糖症状 #低血糖治疗 #疾病应对 #低血糖应对
减重手术不该成为其他治疗无效后的“无奈之举”

减重手术不该成为其他治疗无效后的“无奈之举”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糖尿病预防 #肥胖 #药物治疗 #肥胖 #药物治疗 #减重手术 #生活方式干预 #减重手术 #生活方式干预 #减重手术安全性 #糖尿病治疗
头皮神经炎的症状和治疗

头皮神经炎的症状和治疗

#头皮神经炎 #治疗 #卡马西平 #理疗 #热敷 #艾灸 #头皮神经炎 #治疗 #卡马西平 #理疗 #热敷 #艾灸 #症状 #针灸 #按摩 #糖尿病 #痛风 #心理调适 #体育锻炼 #症状 #针灸 #按摩 #糖尿病 #痛风 #心理调适 #体育锻炼 #维生素B族 #神经营养药物 #维生素B族 #神经营养药物 #日常保养 #镇痛药物 #原发病 #日常保养 #镇痛药物 #原发病
肺脓肿,糖尿病不能吃什么水果

肺脓肿,糖尿病不能吃什么水果

#治疗 #生活方式 #肺脓肿饮食 #糖尿病 #糖尿病水果禁忌 #糖尿病生活方式 #肺脓肿饮食禁忌 #肺脓肿 #饮食禁忌 #肺脓肿治疗
春季干燥吃美容水果宴补水

春季干燥吃美容水果宴补水

#芒果 #水果 #营养 #美容养颜 #火龙果 #春季干燥 #健康饮食 #春季干燥 #水果美容 #菠萝 #健康饮食
妊娠糖尿病可以吃小麦吗

妊娠糖尿病可以吃小麦吗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 #孕期健康 #饮食 #饮食管理 #小麦 #小麦 #孕期饮食 #血糖控制 #血糖控制
餐前血糖7.0是糖尿病吗

餐前血糖7.0是糖尿病吗

#血糖 #治疗 #血糖治疗 #血糖标准 #餐前血糖 #餐前血糖 #糖尿病诊断 #糖尿病 #诊断 #糖尿病饮食
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

#慢性病预防 #慢性病预防 #中医养生 #健康生活方式 #中医药知识 #中医养生 #健康生活方式 #中医药知识 #养生保健 #中医药发展 #预防为主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 #健康素养
热水烫脚 糖尿病足老汉险要命

热水烫脚 糖尿病足老汉险要命

#糖尿病 #并发症 #护理 #糖尿病 #护理 #糖尿病足 #烫伤 #预防 #武警三院 #糖尿病足 #烫伤 #预防 #武警三院 #治疗 #细胞治疗中心 #治疗 #细胞治疗中心 #足部护理
年度CDS科学贡献奖

年度CDS科学贡献奖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 #贾伟平 #贾伟平教授 #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 #科学贡献奖 #糖尿病防治 #糖尿病 #科学贡献奖 #糖尿病防治 #糖尿病研究
糖尿病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