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李颖飞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桂枝的用法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桂枝的用法

桂枝的用法,以便以后到临床上更好地应用。

如果要总结桂枝,唯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论述最为全面。

桂枝∶味辛微甘,性温。力善宣通,能升大气(即胸之宗气),降逆气(如冲气肝气上冲之类),散邪气(如外感风寒之类)。仲景苓桂术甘汤用之治短气,是取其能升也;桂枝加桂汤用之治奔豚,是取其能降也;麻黄、桂枝、大小青龙诸汤用之治外感,是取其能散也。而《神农本草经》论牡桂(即桂枝),开端先言其主咳逆上气,似又以能降逆气为桂枝之特长,诸家本草鲜有言其能降逆气者,是用桂枝而弃其所长也。

小青龙汤原桂枝、麻黄并用,至喘者去麻黄加杏仁而不去桂枝,诚以《神农本草经》原谓桂枝主吐吸(吐吸即喘),去桂枝则不能定喘矣。乃医者皆知麻黄泻肺定喘,而鲜知桂枝降气定喘,是不读《神农本草经》之过也。桂枝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横恣,又善理肝木之郁使之条达也。为其味甘,故又善和脾胃,能使脾气之陷者上升,胃气之逆者下降,脾胃调和则留饮自除,积食自化。其宣通之力,又能导引三焦下通膀胱以利小便(小便因热不利者禁用,然亦有用凉药利小便而少加之作向导者),惟上焦有热及恒患血证者忌用。

桂枝非发汗之品,亦非止汗之品,其宣通表散之力,旋转于表里之间,能和营卫、暖肌肉、活血脉,俾风寒自解,麻痹自开,因其味辛而且甘,辛者能散,甘者能补,其功用在于半散半补之间也。故服桂枝汤欲得汗者,必啜热粥,其不能发汗可知;若阳强阴虚者,误服之则汗即脱出,其不能止汗可知。”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文章 化湿方法的运用

湿气按照夹杂邪气不同最常分为寒湿、湿热、湿热。按照生成途径不同又可分为外湿、內湿。但万变不离其宗,治疗起来不离三大法则。《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朱丹溪主张:“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综上所述,治疗湿气有健脾燥湿、利小便、温阳化气等方法。”遇到不同分类的湿气,要兼顾治疗,如寒湿要侧重温阳,湿热要温清并用且针对比例各有侧重,暑湿要兼顾解暑等 。

李颖飞

主治医师

河北燕达医院

168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喝了红豆薏米水,湿气并没有得到改善呢?

不得不承认,红豆薏米水确实有祛湿气的效果,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薏苡仁能健脾胃、消水肿,久服可以轻身益气;红豆能利水、消肿、健脾胃,养炎夏火旺之心,二者为药食同源之品,购买加工较为容易。 这个小验方祛湿的途径主要是利小便,红豆、薏苡仁和猪苓、泽泻等,都属于甘淡渗湿之品,具有沉降下行利小便的作用,根据《黄帝内经》“在下者,引而竭之”,用其健脾同时以利小便,导湿下行而消阴邪。 但这两个药健脾的作用是很小的,而且性质都偏寒凉,所以服用起来对于祛湿效果比较局限,如东垣提到“用淡渗之剂以除之,病虽即己,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就是说这两个药没有升发脾阳的作用,沉降下行的属性不利于脾气的升发也就不利于脾气的健旺,因为脾阳是主升向上向外的,其次他们偏凉的属性又有伤阳助邪之弊端,这也有悖湿邪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但红豆薏米水不是不能选用,要和其他祛湿方法相伴而用。

李颖飞

主治医师

河北燕达医院

174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湿气的来源

为什么会有湿气?湿气是如何发生的? 正常人体内是没有湿气的,但因为气候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影响、生活习惯的改变,我们的体质就发生了变化,如贪凉饮冷、冒雨感寒、过食肥甘厚味、熬夜晚睡、暴饮暴食、缺乏运动、久坐久卧等,均会损伤我们的脾脏,导致脾气亏虚、无力运化,尤其是脾阳不足,使得本该化成水谷精微的精气得不到蒸腾气化反而变成湿气蓄积在体内,这是內湿的根源。 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外湿,如脾气本为亏虚,皮毛汗孔不够固涩,外界湿气就会通过皮毛孔窍乘虚而入,停留在体内某个部位而发病,从而形成外湿。

李颖飞

主治医师

河北燕达医院

174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中医谈如何甘温健脾

东垣众多明方如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通气防风汤、黄芪人参汤等无不以甘温健脾为中心,其中属补中益气汤最为代表。补中益气汤首列黄芪、人参、甘草三味药,他认为“以上三位,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此三味药为甘温益气之上品,为东垣甘温健脾最常用,能益元气以泻火邪也。补中益气汤另有甘温之当归身活血补血,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亏虚则气血生化乏源,伍用当归可气血同补。又血为气之帅,血可生气亦可载气,配当归可奏活血化瘀行气之效。脾为太阴湿土,主运化,脾气亏虚不能运化水湿,遂脾虚往往与湿邪内胜相伴,湿邪又反困脾土,故治疗阴火化湿也很重要。 对于湿邪,东垣认为“用淡渗之剂以除之,病虽即己,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若渗泄淡味,皆为滋阴之味,为大禁也”,故治疗湿邪,东垣提出“必用升阳风药即差”,如用薏苡仁、茯苓等淡渗之剂势必配伍风药以防清阳下陷。

李颖飞

主治医师

河北燕达医院

167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脱发

给有脱发困扰的朋友提供一个小方子,很多患者使用后都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此方具有减少油脂分泌、止痒和生发的作用。 组方如下: 当归20g,生熟地各15g,川芎10g,白芍10g,霜桑叶12g,制首乌15g,侧柏叶15g,红花10g,桃仁10g, 白藓皮15g,泽泻10g,蝉衣6g,炒薏苡仁30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本方需要用黑芝麻做药引,煎药时,放上一小撮即可 (具体应用请咨询专业中医)

李颖飞

主治医师

河北燕达医院

168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喝了那么久的红豆薏米水,湿气为什么祛不了

正常人体内是没有湿气的,但因为气候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影响、生活习惯的改变,我们的体质就发生了变化。 湿气从何而来? 中医讲湿气是六淫邪气之一,是治疗中最为棘手的一个。 贪凉饮冷、冒雨感寒、过食肥甘厚味、熬夜晚睡、暴饮暴食、缺乏运动、久坐久卧……均会损伤我们的脾脏,导致脾气亏虚、无力运化。 尤其是脾阳不足,使得本该化成水谷精微的精气得不到蒸腾气化反而变成湿气蓄积在体内,这是內湿的根源。 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外湿,如脾气本为亏虚,皮毛汗孔不够固涩,外界湿气就会通过皮毛孔窍乘虚而入,停留在体内某个部位而发病,从而形成外湿。 外湿病程多且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常会出现胸闷腹胀、纳谷不香、不思饮食、头重身困、四肢酸楚、大便黏腻、阴囊潮湿、白带增多、湿疹疮疡等表现。 如果湿气不及时治疗,湿停日久可生痰饮,百病皆为痰作祟,一旦成痰,就有中风(脑梗塞或脑出血)、胸痹(心肌梗死)、痴呆、癫痫等较为严重的风险。 治疗湿气有哪些误区? 不得不承认,红豆薏米水确实有祛湿气的效果。 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薏苡仁能健脾胃、消水肿,久服可以轻身益气;红豆能利水、消肿、健脾胃,养炎夏火旺之心。 二者为药食同源之品,购买加工较为容易。 这个小验方祛湿的途径主要是利小便,红豆、薏苡仁和猪苓、泽泻等,都属于甘淡渗湿之品,具有沉降下行利小便的作用。 但这两个药健脾的作用是很小的,而且性质都偏寒凉,所以服用起来对于祛湿效果比较局限。 这两个药没有升发脾阳的作用,沉降下行的属性不利于脾气的升发也就不利于脾气的健旺,因为脾阳是主升向上向外的。 其次他们偏凉的属性又有伤阳助邪之弊端,这也有悖湿邪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但红豆薏米水不是不能选用,要和其他祛湿方法相伴而用,如健运脾气、升发阳气、温阳化湿等。 中医来源于自然,湿气就像自然界的雨露,早晨偏寒凉、雨露多,当太阳当空普照大地时,雨露就蒸发了,或者雨露慢慢渗透到大地。 那么我们身体也是小的一个自然界,太阳就是脾阳、肾阳,阳气健旺就有能力化湿,渗透到大地的过程就是利小便,采用导湿下行的药物促进下行。 那么雨露除了遇到热会蒸发,还需要空气流通,也就是风,中药界就有风药,有升发清阳、健脾燥湿的作用,如升麻、葛根、黄芪等,可以祛风燥湿。 如何正确祛湿 湿气按照夹杂邪气不同最常分为寒湿、湿热、湿热。 按照生成途径不同又可分为外湿、內湿。 但万变不离其宗,治疗起来不离三大法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朱丹溪主张:“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综上所述,治疗湿气有健脾燥湿、利小便、温阳化气等方法。” 遇到不同分类的湿气,要兼顾治疗,如寒湿要侧重温阳,湿热要温清并用且针对比例各有侧重,暑湿要兼顾解暑等。 根据自身症状可以大致判断自身湿气分类,咨询有经验的中医师给出合理的祛湿建议。 切勿盲目选择,因为湿气较容易出现夹杂,尤其是湿热邪气缠身,治疗难度较大,务必保持心情舒畅防止气机不畅化热助邪。 作者 | 李颖飞 主治医师 河北燕达医院 中医内科 责任编辑 | 毛十三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李颖飞

主治医师

河北燕达医院

165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失眠之心肾不交

中医叫失眠为不寐。中医认为睡眠和营卫有关,《灵枢》中说,卫气夜晚不入于阴的时候,则阴气虚,故目不瞑。 白天卫气行于体表,它能够保护机体,起到一个温煦保护防御的作用。晚上的时候它应该入里,失眠后它不入里了,不入里后,阳气就会很盛。有个阳跷脉和阴跷脉,有两个功能,一个是主下肢的走动,二是主眼睑的开合,阳跷主开,阴跷主闭。当阳跷脉盛而阴气又亏虚的情况下,阴跷脉虚弱,就会出现眼睛老想睁着。所以这就是一个阴阳失和的问题。阴阳失和分很多种,其中最典型的一种就是心肾不交。心肾不交可以简单理解为肾阴亏虚心火旺盛。 交泰丸功能交通心肾,适用于心肾不交、夜寐不宁等症。心为阳,属火,居上焦;肾为阴,属水,居下焦,两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相互交通。

李颖飞

主治医师

河北燕达医院

156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应用甘麦大枣汤治疗抑郁症一则

抑郁症 病案:吴某某,女,16 岁。 初诊: 2009-12-2 患者因情志怫郁伴体重减轻 10 个月就诊。诉去年 5 月起与家人不快后逐渐消瘦,目前体重仅 60 斤。已休学 4 个月。此前于某医院住院 2 月,各种检查除 AFP 28 mg/L,血常规白细胞 3.3×109/L 外均正常,腹腔镜检查亦阴性。月经紊乱,停经已半年余。情志怫郁,面色萎黄。时口苦,无食欲,大便一周一行,用药始能下。脉细苔薄。证属肝气郁结,心脾两虚;治拟疏肝理气,健脾养心。 处方: 柴胡 9 克 郁金 15 克 香附 9 克 赤白芍各 9 克 炙甘草 15 克 淮小麦 30 克 大枣 6 克 当归 12 克 仙灵脾 30 克 苁蓉 30 克 桃仁 12 克 茜草 30 克 枳实 30 克 莱菔子 30 克 火麻仁 30 克 炙鸡金 15 克 十四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 2009-12-16 有食欲,胃纳渐增,心情稍舒畅,大便可下,仍偏干。夜寐可。月经未行,足肿。脉细苔薄。 处方:守方加炙黄芪 15 克、茯苓 15 克、瓜蒌仁 15 克再进十四剂。 三诊: 2009-12-30 胃纳续增,心情改善,体重增加至 68 斤。大便日一行,不干。面色萎黄。月经未至,肛门偶有下坠感。脉细苔薄。 处方:守 12-12 方去仙灵脾,加炙黄芪 30 克、丹参 30 克、全瓜蒌 30 克、升麻 6 克。再十四剂。 此后,随访 2 月余,均守方随证加减。胃纳渐增,大便转畅,足肿消退,体重增加至 72 斤。唯月经未行。恢复正常上学。 【按】:本患者处于青春期,因与家人龃龉后情志不舒,肝失调达,气机不畅,肝火犯胃,胃肠有热,则见口苦而便秘;久郁伤脾,饮食减少,生化乏源则气血不足,心脾两虚,故见面色萎黄,体重减轻,脉细苔薄;郁久化火易伤阴血,肝肾失养,冲任不调,故而月事不行。《丹溪心法·六郁》中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弗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六郁之中,又以气郁为先。就本患者而言肝郁为其因,脾胃虚弱为其本,经闭便秘为其主要表现,故而组方时以柴胡、郁金、香附行气解郁为先,同时予白芍柔肝、敛肝。并秉承《内经》“六腑以通为用”的法则,先畅其大便,疏通与通降、润降合用,活血化瘀,润肠通便,一剂而初见成效。再诊又加入黄芪、茯苓补脾胃,以固其本、缓图复其元。 再者,本例患者二诊时出现足肿症状,考虑甘麦大枣汤中炙甘草用量较大,有类似激素的水钠潴留作用所致。故伍入茯苓一则健脾助运,二则淡渗利湿,一举两得

李颖飞

主治医师

河北燕达医院

157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我为什么喜欢用桂枝?

桂枝辛温散邪之要药,能发汗解肌、助阳化气,散寒止痛。外感风寒表虚证、风湿痹痛、经闭痛经、或虚寒胃痛等用之已成共识。临证运用过程中其功效还有很多衍义,不辨不明。 那些顽固性虚寒病证,需伍用桂枝方可达到温经散寒之效。桂枝尚能降浊阴之冲逆,《金匮》中奔豚汤,以及治疗心中痞、诸逆、心悬痛的桂枝生姜枳实汤等均取其此性。现代临证对于脾胃虚寒之嗳气、痞满、呃逆、呕吐等桂枝当可起到和胃温通平逆的作用。 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中桂枝亦是一个“核心”,其与白芍、生姜、茯苓、甘草、饴糖相配,对消化性溃疡或胃食道反流病中见虚寒脘痛、嘈杂泛酸等多有良效。当然桂枝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消化性溃疡活动期等用量宜从 6 克用起,而且与白芍同用以增和营宁络收敛之功,并辅以瓦楞子、乌贼骨等止酸收敛之品。 桂枝尚有通阳、利水的功效,心脾阳虚之痰饮证、膀胱蓄水证等应用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等逐饮利水之品时,非桂枝而不能助阳化气以利水。临证对于慢性心衰等出现阳虚水泛者,桂枝还可伍熟附子、黄芪、龙牡等共用以温振心肾之阳。桂枝配薤白、枳实、栝楼实等用以温通心阳,治疗胸痹等。 桂枝调和营卫,能解肌发汗,又能止烦止汗。其为邪从汗出而汗自止之意。对于自汗不止、动则更甚而又易外感者,黄芪与桂枝、白芍相合,则能固卫且辛散风邪,和营止汗之功。 桂枝气味芳馥,轻扬升散,祛营卫风寒之时亦能治太阳中风头痛症。临证对反复发作之偏头痛、绝经期后头痛而非属肝旺火热者,常可与细辛、蔓荆子、藁本、吴萸、川芎、当归合用,共奏通脉止痛之功。

李颖飞

主治医师

河北燕达医院

155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体会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状为烧心、泛酸、嗳气或胸痛、咳呛(尤其夜间咳呛)等。治疗该病体会有四点。 一要辨证论治:根据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肝胃之气上逆所致,该病患者不少均夹有情志因素或因情志抑郁而诱发,或因病久而产生焦虑、忧郁。因而此类患者多情绪紧张,易引起恐癌症,治疗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常用方为旋复代赭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代赭石有重镇作用,镇逆作用较好,但因其为矿石类药物,某些患者服用后胃有不适感,故起始剂量不宜过大,往往用 15 克。如患者无不适反应,而病情又未缓解者则可加大剂量。另外,降香亦具有较好的降气止痛作用,对嗳气胸痛或胸痛彻背多用之。沉香同样具有类似降香的作用,但因其价格较贵,故常以降香取代之。但此类药均比较香燥,阴虚者少用,或增其他滋润之品加以制约,以缓和其燥性。 二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尤其是症状不典型时,要从西医的诊断方面加以鉴别。如胸痛、背痛或胸痛彻背,应与通常所见的冠心病心绞痛或胆囊炎胆石症进行鉴别。尤其是冠心病心绞痛,应该仔细询问病史,包括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及其他伴发症状等。必要时应做心电图及相关检查。因为两者的治疗方法完全不同。又如少数患者可出现咳嗽,应与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加以鉴别,前者多为呛咳,干咳少痰,可伴有嗳气、烧心等症,且尤以夜间发作性咳嗽为多见。后者则多伴有呼吸系统其他症状。曾有一患者,咳嗽近半年,辗转就医,始终按“气管炎”治疗,均未见效,予以疏肝解郁、和胃降逆为主的中药,未及一周即获缓解。再如该病每每出现咽部不适或吞咽受阻为主的临床症状,亦应与梅核气甚至食管癌等进行鉴别。 三要对症用药:该病多以酸反流或酸碱混合反流为主,单纯碱反流较少。目前西药主要用质子泵抑制剂和胃肠动力药等治疗,中医治疗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乌贼骨、煅瓦楞等敛酸;如有胸部灼热,酌予蒲公英、芙蓉叶等消炎;口苦苔黄者,则加知母、黄芩、山栀等清热;胸痛者酌加香附、延胡、白芍等止痛,如胸痛仍不能缓解则改用制乳没,以加强活血通络之力。 四要注意饮食起居调摄:该病在饮食上要注意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及饮料,保持大便通畅。由于此类患者往往对该病比较担心,故易产生焦虑甚至恐慌心理。要注意情志调摄,如夜间易出现反流者,则应注意入睡姿势,宜短期采取半卧位。睡前不宜饱食,这些均有助于病情的缓解。

李颖飞

主治医师

河北燕达医院

1550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