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哮喘解读
最新哮喘口袋书解读-(GINA2018)
哮喘是我国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严重的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随着GINA指南在我国的逐渐普及,我国哮喘的防治工作逐渐与国际接轨,诊疗逐渐趋于规范。相较于以前在武汉,北京的哮喘患者应该来说控制的要好得多,很少看到重症哮喘患者,除非患者哮喘只是其它疾病的一种表现,比如ABPA。
2018版GINA指南总共有162页,阅读起来比较冗长,当然从最开始学习GINA开始,还是应当完整的阅读一遍原文。由于大家并非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完整版GINA,GINA口袋书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总共只有29页,不足GINA正式版的1/5,这部分均是其精华,我今天通过阅读其全文,将阅读感受写下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口袋书第三页为其目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纲挈领,包括什么是哮喘、怎么诊断哮喘、评估哮喘、管理哮喘、哮喘的急性发作等。2014年哮喘指南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订,以后每年修订一次。
全球约有3亿哮喘患者,其可能的发病人群包括男女老幼,这点不同于慢阻肺,大部分发生在吸烟的老年患者。哮喘是一个常见的又是潜在的严重的慢性疾病,它会明显的增加患者、家庭及社区的负担,哮喘可以引起呼吸道症状、影响患者的活动、出现急性发作,有时候可能是致命的。幸运的是,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哮喘可以导致喘息、气短、胸闷、咳嗽症状,这些症状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变化,引起症状的原意是可变的气流受限,气道的收缩、管壁的增厚及粘液的高分泌均可导致气流受限。
诱发哮喘加重的因素有病毒感染、室内或者职业过敏原的存在(比如室内粉尘、花粉、蟑螂等)、烟雾、运动和心理压力。还有一些药物比如阿司匹林、p-受体阻滞剂也可以诱发哮喘。
大家对哮喘的治疗要有信心,不仅仅是普通的老百信,很多的奥运会运动员、著名领导、名人都患有哮喘,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治疗。
哮喘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呼吸道症状和可变的气流受限,在患者的诊断过程中,症状加上肺功能结果哮喘诊断成立。如果症状符合、病情紧急不适合做肺功能,其他疾病不像,则可以考虑经验性治疗,经验性治疗的药物主要靠吸入激素和短效的p-受体激动剂,诊断性治疗的时间需要1-3个月来评估疗效。如果首次检查没有气道高反应性的证据,但患者仍有临床症状,则需要在其他的时间安排再次检查。比如可以考虑停用药物12小时后再次进行检查。
气道高反应性的检测除了做激发试验和可逆实验,也可以通过抗炎治疗1个月后复查肺功能,如果FEV1增加了12%和200ml,也支持存在气道高反应性。
哮喘的评估也很重要,至少要在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分别是哮喘症状控制和危险因素、治疗情况、是否有其他的合并症,这里的治疗情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患者正确使用了吸入药物,要在患者直视下使用药物确保患者使用的正确,在合并症方面要关注患者是否存在鼻炎、鼻窦炎、反流性食管炎、肥胖、睡眠呼吸阻塞、抑郁及焦虑。
哮喘症状控制的评估主要看看患者在过去四周里是否有白天症状、夜间症状、使用缓解药物、活动受限。肺功能的监测应该在用药前、用药后3-6个月,以后每1-2年最少做一次。
向本文作者提问

胡志强住院医师
沈丘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1174|响应时长1分钟
擅长:擅长大内科呼吸,心血管动各种疾病。
¥15起
问医生
#概述#呼吸内科#哮喘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使用激素治疗后仍能有效控制症状的哮喘表现为喘息、气促、胸闷、咳嗽及对激素耐受临床上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简介激素抵抗型哮喘是一种即使患者长期或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仍能得到较好疗效的哮喘。该病的发作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典型哮喘症状以及对糖皮质激素疗法的耐受性。临床上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暂手术疗法。经过正规且及时的治疗,轻症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病情严重的患者预后容乐观,需要定期复诊,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防范以避免出现严重的呼吸系统并发症。症状表现表现为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典型哮喘症状以及激素耐受性。诊断依据依据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典型哮喘症状以及激素耐受性(正常哮喘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后,喘息和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好转,而本病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后,症状明显改变)表现,结合过敏原检查和血常规检查可明确诊断。激素抵抗型哮喘有哪些类型?本病分期分型。但应注意与激素敏感型哮喘、激素依赖型哮喘的鉴别诊断。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本病少见,由于缺乏相应的流行病学资料,暂有明确的发病率。是否可以治愈?难以完全治愈。经过正规且及时的治疗,轻症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良好控制并达到治愈。但病情严重的患者的预后容乐观,需要定期复诊,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防范。是否遗传?是,具有复杂的多基因遗传倾向,具有家族聚集发病现象。是否医保范围?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