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

哪些息肉需要警惕,又该如何治疗?
肠息肉如果较小,几乎没有症状,通常在肠镜检查时被发现;若息肉持续长大或者恶变,可出现便血、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症状。
 
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所造成的后果不一样。有的息肉生长缓慢,不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觉,也不会癌变,可以随访观察,不一定需要积极处理,而有的息肉有癌变风险,应予以切除。
 
大肠息肉的癌变风险与其种类有关:
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癌变可能性较低。
 
息肉病:如果在肠道出现数目多于80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肠息肉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时,此时怀疑患者患了肠息肉病。
 
腺瘤性息肉且符合以下任一标准,癌变危险性较高:
 
1、息肉个数3个及以上;
2、息肉直径≥1厘米。
 
3、不论大小,病理报告出现“管状绒毛腺瘤”或“绒毛腺瘤”;
4、不论大小,病理报告有“高度异型增生”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需要注意的是,息肉的数量、直径大小在“内镜检查”报告中会提到。而息肉是否属于“腺瘤性息肉”,只有“病理检查”报告才会告诉你,所以一定要关心病理结果。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肠息肉的癌变率越来越高。所以,结直肠任何小的息肉都有发生癌变的可能,发现有肠息肉,无论什么性质,都应尽早切除,以免它悄无声息地变坏。我们应当在它癌变之前切除它,以绝后患。
向本文作者提问
陈元鹏·住院医师
陈元鹏住院医师可处方
漳州市第三医院消化内科
好评98%|接诊量588|响应时长2分钟
擅长:擅长大便不成形、便秘等胃肠道功能紊乱,急性胃肠炎(成人及小儿急性胃肠炎 急性腹泻病以及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功能性胃肠病、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胃癌、结肠癌、消化内镜等,耐心为您介绍以及诊治消化内科疾病。另外还为您详细讲解胃肠镜报告以及病理报告以及幽门螺旋杆菌的诊治。
¥20
问医生
#概述#预防#肠息肉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主要症状有便血、腹泻、腹痛、消化良等大多数肠息肉以内镜下切除为主,严重者需切除部分肠管治疗肠息肉复发率高且易癌变,需定期监测与复查简介各种原因导致的消化道黏膜上隆起的病变,肠息肉是一种肠粘膜表面异常生长,且向肠腔内突出的异常组织,经长期肠道刺激后,肠息肉有出血、癌变的可能;小息肉常伴有临床症状;息肉渐大后,常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腹部隐痛、黑便或血便、腹胀、腹痛、排便异常等肠道症状;也可诱发肠套叠(指肠管套进了另一段肠管内)、肠扭转。在治疗上,大多数肠息肉以内镜下切除为主,严重者需切除部分肠管。症状表现肠息肉患者多数起病隐匿,大多数任何症状,只有少数患者可以出现腹痛、腹泻、腹胀、出血,消化良等相关非特异性表现。消化良的表现有时存在,结肠息肉巨大者可引起肠套叠、肠绞痛。直肠息肉最常见的特征是出血,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可诱发贫血症状。此外,息肉可脱出至肛门外。大的绒毛状腺瘤可导致水泻并发水、电解质紊乱。诊断依据该病依靠患者病史、家族史、症状及指检、肠镜、钡剂灌肠或组织学检查可做出诊断。对直径大于4cm的硬息肉,术前可做经肛门超声检查,判断肿块侵犯的深度。肠息肉有哪些类型?息肉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按组织学分为:腺瘤性息肉与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非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息肉、儿童型息肉(滞留性息肉)、其他。根据息肉与肠壁的关系可分为:带蒂息肉、亚蒂息肉和广基底息肉。按照发生的部位可分为:直肠息肉、结肠息肉、十二指肠息肉按照数目,可分为:单发和多发性息肉。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属于消化道常见病变,临床上以结肠和直肠息肉最常见。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本病的预后与息肉的数目、大小、类型、部位、形状、治疗手段和病理结果有关。治疗后,部分患者有很高的复发率。是否遗传?是是否医保范围?是
陈元鹏·住院医师郭鹏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