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三期愈合过程
中医将骨折的愈合过程概括为瘀去,新生,骨合。现代医学则将该过程分为三期,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期,骨痂改造期,整个过程是持续和渐进的。
一、血肿机化期
骨折后,由于骨折本身、骨髓、骨膜及周围软组织中的血管断裂出血,在骨折部形成血肿,血肿于伤后 6~8 小时即开始出现凝结。骨折断端及邻近组织细胞因血循环中断发生坏死,在骨折区很快引起一个急性炎症反应,血管扩张充血,血浆渗出,导致局部急性水肿。血肿与局部坏死组织可趋化许多细胞聚集,急性炎性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向骨折处迁移。急性炎症反应时间大约在 1 周左右。血肿逐渐机化,肉芽组织逐渐演变成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断端初步连接形成纤维性骨痂,组织学上把这一过程称为血肿机化期,约在骨折后 2~3 周内完成。如果在这一时期若发现骨折对线对位不良,还可以再次手法整复,调整外固定或者牵引方向加以矫正,此期应内服活血化瘀药物,以加强骨折断端局部血液循环,并清楚血凝块以及代谢中的分解产物。
二、原始骨痂期
骨外膜和骨内膜在骨折的愈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通过成骨细胞形成骨样组织逐渐钙化,膜内化骨形成外骨痂和内骨痂。骨折后 24 小时内,骨折断端处的外骨膜内层成骨细胞开始增生,肥厚,产生骨化组织,形成新骨,称骨膜内骨化。新骨不断增多,紧贴在骨皮质的表面,填充在骨折断端之间,层斜坡样称为外骨痂。在外骨痂形成的同时,骨折断端髓腔内的骨内膜也同样的方式产生新骨,填充在骨折断端的髓腔内,称为内骨痂。充塞在骨折断端之间的血肿机化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大部分转变为软骨,软骨细胞经过增生,变性钙化而骨化,称软骨内骨化。这种位于骨折断端间的骨痂,称桥梁骨痂。内外骨痂与桥梁骨痂形成的速度并不一致,往往在骨折处呈一个梯度变化,即在骨折中心含有血肿,血肿周围是松软的纤维软骨,软骨岛周围是塑形较好的软骨,在软骨外层是新生骨。这样,力学性能最差的位于中心,力学性能最好、塑形能力最强的位于外周。当内外骨痂与桥梁骨痂完全融合,其强度足以抵抗肌肉收缩和重力时,骨折已达临床愈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始骨痂期,一般需要约 4~8 周。如 X 线显示骨折线模糊,周围有连续性骨痂,则可解除外固定,加强患肢的活动锻炼。但此时发现骨折对位对线不良,则手法整复已相当困难,调整外固定也很难再改善。此期应以内服接骨续筋药物为主辅助活血化瘀药物。
三、骨痂改造期
骨折部的原始骨痂在肢体应力的作用下不断改造,成骨细胞增加,新生骨小梁也逐渐增加,且逐渐排列规矩和致密,而骨折端无菌坏死部分经过血管和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侵入,进行坏死骨的清楚和形成新骨的替代过程,骨折部位形成了骨性连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骨痂改造期,一般需要 8~12 周。
骨折愈合骨性连接后,随着肢体的活动和负重,在应力轴线上的骨痂,不断地得到加强和改造,而在应力轴线以外的骨痂,逐渐被清楚吸收,最后形成适应生理需要的永久性骨痂,骨髓腔再通,恢复骨的原来形状,完成骨的塑形,成人一般需要 2~4 年,儿童一般 2 年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