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
肺血栓栓塞症是肺栓塞最常见的类型,是由来自静脉系统(以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占急性肺栓塞的绝大多数,通常所称的急性肺栓塞即为肺血栓栓塞症。
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合称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两者具有相同的易患因素,可理解为同一疾病病程中两个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
病因症状
就医治疗预后日常图解
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
主要病因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死亡风险
早期预防是关键
疾病定义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和右心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脂肪栓塞、羊水栓塞
肺血栓栓塞症是肺栓塞最常见的类型,是由来自静脉系统(以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最为常见)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占急性肺栓塞的绝大多数,通常所称的急性肺栓塞即为肺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引起肺血栓栓塞症的主要血栓来源,深静脉血栓多发于下肢或骨盆深静脉,脱落后随血流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肺血栓栓塞症常为深静脉血栓的合并症。
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合称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两者具有相同的易患因素,可理解为同一疾病病程中两个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
发病率
我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的最新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2016年,基于住院患者资料及2010年我国人口普查数据获得的静脉血栓栓塞症人群患病率从2007年的3.2/10万人上升到2016年17.5/10万人。肺栓塞人群患病率从2007年的1.2/10万人上升至2016年的7.1/10万人。
住院患者中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比例从2.9‰升至2016年的15.8‰,急性肺栓塞的比例从2007年的1.1‰升至2016年的6.3‰。
我国妇科手术后无预防措施的患者中,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达9.2%~15.6%,深静脉血栓患者中肺栓塞的发生率高达46%。
肺栓塞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国际注册登记研究显示,肺血栓栓塞症7天全因病死率为1.9%~2.9%,30天全因病死率为4.9%~6.6%。
我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的最新数据表明,静脉血栓栓塞症住院期间病死率从2007年的4.7%下降为2016年的2.1%,急性肺栓塞住院期间病死率从2007年的8.5%下降为2016年的3.9%。
发病趋势
年龄大于40岁者较年轻者发病风险增高,其风险大约为年龄每增长10岁风险增加1倍。
好发人群
高龄人群,有肿瘤、静脉曲张
及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患者发病率较高,另外,手术后患者发病率也较高。
疾病类型
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根据栓子性质不同,肺栓塞实际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
、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多个类型。
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肺血栓栓塞症占据肺栓塞的绝大多数,有时医生、大众会将肺血栓栓塞症简称为肺栓塞。
在临床中,医生还会根据肺血栓栓塞症疾病进展情况,进一步将其分为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两个阶段,以便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
高危肺血栓栓塞症
以休克
和低血压
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病情变化快,预后差,临床病死率大于15%,需要积极予以治疗。
中危肺血栓栓塞症
血流动力学稳定,但存在右心功能不全和(或)心肌损伤。此型患者可能出现病情恶化,临床病死率为3%~15%,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低危肺血栓栓塞症
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右心功能不全和心肌损伤,临床病死率小于1%。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血栓栓塞肺动脉后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肺血管阻力(PVR)增加,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增高可引起右心室肥厚和右心衰竭
,称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常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运动耐量下降。
参考资料
[1]
葛均波,徐永健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9-106.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栓塞症诊疗与预防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14):1060-1087.
展开全部
上一节:病因
下一节:就医
以上内容由聂绍平主任医师参与编审
肺血栓栓塞症是肺栓塞最常见的类型,而引起肺血栓栓塞症的血栓主要来自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此,深静脉血栓症(DVT)是肺栓塞的主要病因。
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症具有相同的诱发因素,包括任何可以导致静脉血流瘀滞、血管内皮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因素。
诱发因素
遗传性因素
与凝血、抗凝、纤溶过程相关的基因突变或抗凝血酶、蛋白S、蛋白C、纤溶酶原缺乏等等。
获得性因素
血液高凝状态
高龄、肥胖、口服避孕药、妊娠或产褥期、植入人工假体,部分疾病,包括恶性肿瘤、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巨球蛋白血症等等均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血管内皮损伤
)、中心静脉置管或植入起搏器、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肿瘤静脉内化疗等因素均能够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诱发肺栓塞。
静脉血液瘀滞
如瘫痪、长途航空或乘车旅行、急性内科疾病、住院、居家养老护理等。
上一节:病因
下一节:就医
以上内容由聂绍平主任医师参与编审
肺栓塞的症状比较多样,且没有特殊的辨识性症状。有些患者栓塞不严重,可能没有症状,有些会出现呼吸短促、胸痛或咳血等症状。
典型症状
大部分肺栓塞患者可能会有呼吸困难,典型的胸痛和咯血则较少见,各病例可出现以下症状的不同组合,但都不尽相同。
呼吸困难活动后症状更明显。
胸痛发生突然,咳嗽时症状可加重。
咯血多发生在肺栓塞后24小时。
咳嗽多为干咳,或有少量白痰,也可伴有喘息。
晕厥脑循环障碍或脑供血不足引起。有国外研究显示,以晕厥就诊的患者中约1/6为肺栓塞患者,应引起高度重视。
精神紧张,烦躁不安,惊恐甚至有濒死感。多因严重的呼吸困难、胸痛等引起。
肺栓塞可能会危及生命。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短促、胸痛或咳嗽并有血痰,请立即就医。
医生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常规的血液、心电图、胸片、超声等检查会初步怀疑此病。
接下来会通过CT肺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肺通气/血流灌注(V/Q)显像、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肺动脉造影、肺动脉造影这4项确诊检查明确诊断,确诊检查中只需其中1项结果为阳性即可确诊。
肺栓塞治疗的目的是使栓塞的肺动脉再次开通,并防止形成新的血栓。
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是肺栓塞的基本治疗手段,可分为抗凝、溶栓、病因治疗等。
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预防严重并发症或死亡至关重要。
肺栓塞会危及生命。大约三分之一未确诊和未治疗的肺栓塞患者无法存活。但当病情被及时诊断和治疗时,存活率会上升。
此外,肺栓塞的复发率较高,肺栓塞的复发多在治疗后的6~12个月,且男性高于女性,恶性肿瘤人群复发率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