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真的有依赖吗?

新患者在谈及药物治疗时,总是会担心服药之后会产生依赖。而且这个问题,不管我们医护人员怎么讲,他们总是有自己的一套观念,难以改变。

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多么希望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和广大患者朋友结为短时的朋友,相伴互助。我们更希望的是,总有那么一天你们能微笑着告诉我们,“再见了,但希望再也不见了!”但不少患者,在治疗之路上,总是要和我们纠缠不休,难以分别。

其实这很大原因就是觉得药物有依赖,要不就是稍有好转就自行停药,亦或是不好时吃药、好时不吃,导致疾病反复复发,硬生生将疾病搞成慢性化、顽固化。他们在这个过程不知反思反省,甚而转过头来口径一致怪“药物具有依赖性”。在科室常常遇到“三进宫”的患者,见多了,就不奇怪也不生气。

今天,我想把“依赖”这个问题好好理一理,希望能对患者朋友有所帮助,改善患者朋友的不良认识,促进疾病的好转和恢复。

到底什么是依赖?

依赖是指外来药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特定的心理和生理变化,使人体对它产生心理生理上的嗜好,非要经常应用不可。而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药物的每次使用剂量和频率也会增加,否则便无法解除心理生理上的渴望。如果减停药物将会产生心理及生理的不适反应,也叫戒断反应。

概念很枯燥,我们举一个有画面感的例子——毒品。一个人第一次吸毒后,会产生身体极度舒适、心理极度满足的愉悦感。身体和心理上极度满足感,会使人体和吸毒建立一个强链接。当他想获得这种满足感时,他就会想要吸毒。随着吸毒时间增加,他不再满足于每天只吸一口。为了不断达到那种极度满足感,他们可能会每天吸好几次,每次吸好几口。当没钱买不到毒品了,他毒瘾发作时就会全身痛苦至极,如浑身蚂蚁在爬在咬,这就是戒断反应。这个过程就是上面概念的形象化。

那再抽象一点,依赖需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 强链接,使用之后马上就能解决问题,得到满足感。
  • 边际效用,需要不断增加使用的剂量和频次,才能得到之前的满足。
  • 戒断反应,不适用就会出现戒断反应,让你戒断不了。

记住有这三点才是依赖!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机理,要么是通过调节体内某一个机制达到治疗的目的,要么是补充或减少某一类物质来治疗疾病。那么在吃药之前,一定是医生评估、判断、诊治患者的病情后,才会给患者开具药物来治疗。所以药物是用来治疗疾病的。药物进入体内后会消耗一部分,吸收一部分。吸收的部分在体内不断累积达到血药浓度后,就可以治疗疾病,这之间有一个过程,而不是迅速起效。所以没有强链接这点。

医生予以患者服药,虽然初期会根据病情从小剂量增量,那是为了让患者适应药物,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当药物达到治疗量,我们将不会调整药物。而不是像毒品一样,逐渐增加剂量来满足患者。就像高血压或者糖尿病患者这种终身服用的药物,均是在病情稳定时,便不再变动维持治疗,偶尔根据病情变化微调。所以药物也没有依赖所需的边际效用。

减药停药的“戒断反应”,对于这一点我们医护人员只能很无奈很无奈。患者不听医嘱自行减药停药,病情复发波动,却偏偏认为自己是药物依赖后的戒断反应。真的很无奈。

药物一定是用来治病的,是对我们有好处,才会进入医院为患者使用,药物就如同朋友。在人生这条道路上,有时我们会难以独自完成,这时就需要很多朋友,有的朋友不适合自己,很快就散了忘了;有的朋友曾经无偿帮助我们,帮助了也不求回报,甚至有些连名也不留;有的朋友帮助我们度过难关,但他们会收取一些回报;也有时我们会遇到和我们相伴一生的朋友。

患者朋友们在治疗这条道路上,也需要药物这个朋友,遇到不同的疾病就需要不同的朋友。有的药物有过敏反应,就再也不要用了;有的药物服用一次,病就好了;有的药物需要服用一定疗程,再逐渐减药,而且不能减得太快停得太快,还要维持一段时间,不然疾病会死灰复燃;还有的药物可能要终生服药,如治疗高血压或糖尿病。

有!

在药物分类中的精麻药品会产生依赖,麻药常手术时用,那是为了救命。精神药品常见的就是安定类的,如阿普唑仑、氯硝西泮、艾司唑仑。这类药物主要在睡眠病房用于两类患者。一是焦虑患者,如惊恐障碍的患者,惊恐发作时难受至极,需要药物迅速作用缓解症状。其次是睡眠差的患者,其他药物起效需要一个过程,在治疗初期需要加用,起到早期治疗效果,待其他药物起效,我们会逐渐减停。是否使用是根据患者当时病情所决定,给患者的利大于弊是我们医生使用的前提。

希望在治疗这段旅程里,各位患者朋友并不孤单,有照顾你的家人,有帮助你的医生护士,还需要治疗你的药物。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