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的区别及用药!
一、两者的区别
1、发生率:2型糖尿病发生率大于90%,1型糖尿病发生率小于10%,由此可以看出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高于1型糖尿病发生率。
2、发病年龄: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30岁以下的人群,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30岁以上的人群。
3、发病情况:1型糖尿病多呈现急骤发作,2型糖尿病多呈现逐步发作。
4、体型因素: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瘦小的人群,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肥胖人群中。
5、临床表现不同:1型糖尿病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虚弱、疲乏、视物模糊;2型糖尿病临床表现为虚弱、疲乏、反复感染、长期出现血糖增高的情况。
6、胰岛素治疗方面:1型糖尿病所有病人都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少数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7、口服治疗方面:1型糖尿病口服治疗效果不明显,2型糖尿病口服治疗效果显著。
二、药物选择
(1)1型糖尿病:首选胰岛素注射给药,按作用时间长短可以分为超短效、短效、中效、长效、超长效等胰岛素。可以根据睡前和三餐前的血糖水平分别调整睡前和三餐前的胰岛素用量。调整范围为:每3-5天调整1次,每次调整1-4U。
注意事项:使用胰岛素注射时需变换注射部位,两次注射点需间隔2cm;另外未开启的胰岛素需要冷藏保存,冷冻后的胰岛素不宜使用。
(2)2型糖尿病:首选口服降糖药物进行对症治疗,目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有: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等。
注意事项:降糖药物的剂量调整需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进行调整,不可自行调整,以免引起低血糖。
三、联合用药
(1)阿卡波糖+甘精胰岛素
联用优势:阿卡波糖属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以降低餐后胰岛素水平,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甘精胰岛素属于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可持续平稳作用大于24小时。两药物联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糖,还可以避免2型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率。
用法用量:阿卡波糖一次100mg,一日3次,三餐时服用;甘精胰岛素于晚上22点皮下注射14单位。
(2)罗格列酮+二甲双胍
联用优势: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均有降糖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的抵抗能力,尤其对胰岛B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两药物联合使用能够更好的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能够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
用法用量:罗格列酮一次4mg,每日1次;二甲双胍一次500mg,每日1次。
(3)二甲双胍+格列美脲
联用优势:二甲双胍能够抑制胰岛素抵抗,能够通过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来改善糖代谢,能够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格列美脲能够有效改善体内胰岛素抵抗情况,具有抑制肝葡萄糖合成,促进机体组织对外周葡萄糖的摄取及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两药物联用能够有效降糖的基础上又可以防止产生低血糖情况,对于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
用法用量:二甲双胍与格列美脲均在第1-2周时每天服用1片、每天1次;第3-12周时每天服用2片,每天1次口服使用。
#男性健康#女性健康#概述#一般治疗#1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阅读数 436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典型症状为喝水多、吃饭多、尿多和体重减轻易引发肾、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目前法治愈,确诊后需终身服药简介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分型之一,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由胰岛素分泌足和胰岛素抵抗引(即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起血糖水平升高而导致。由于本病多见于成人,常在40岁以后起病,因此又叫做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喝水多、吃饭多、尿多和体重减轻。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本病目前法治愈,患者需终身治疗[1]。症状表现[1]:2型糖尿病多数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半数以上任何症状。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喝水多、吃饭多、尿多和体重减轻。诊断依据[2]:依据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加上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或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方可确诊2型糖尿病;糖尿病典型症状时同日≥2次血糖达以上标准亦可诊断。是否常见[2]?本病常见。2013年全国调查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1.2%,男性高女性(12.1%比10.3%)。;经济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发达地区,城市高于农村(12.0%比8.9%)。是否可以治愈[1,2]?2型糖尿病目前法治愈,患者确诊后需要终身服药,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合理膳食等方式维持患者血糖,保证患者生活质量。是否遗传[2]?会遗传。2型糖尿病会直接发生遗传,但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是否医保范围?是

大家还在看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