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睡就睡,真的是因为睡眠好么?

手护妈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擅长小儿推拿
手护妈妈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擅长小儿推拿

每年3月21日为国际睡眠日,可是当今有多少人被睡眠所困扰,“失眠”“熬夜”“睡不着”“早醒”……这些词汇基本成了我们朋友圈的话题Top 1。

每个人都想要有“说睡就睡”“想睡就睡”的这种本领,可殊不知,这可是一种“病”!!!困扰了很多青年人,伴随着不可抑制的睡眠同时出现的现象可能还有——在大笑中突然跌倒在地、睡觉时出现“鬼压床”甚至有的人会出现幻觉等,那究竟是什么病这么神奇??

没错。这种病的名字就叫“发作性睡病”。病如其名,它最核心的症状就是白天突发的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可以发生在静息时,也可以发生在运动中,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与正常人的疲劳不同,它不能被充足的睡眠所缓解。

患者要注意避免从事危险的体育活动或工作,如登山、驾车、机械操作等。如果去医院做检查,发作性睡病患者的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通常是大于15分的。

一、发作性睡病是什么呢?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病理性的睡眠,属于睡眠障碍,是一组以为病理性睡眠(也称白天过度嗜睡症)为核心症状或伴有猝倒、睡眠幻觉以及睡眠瘫痪的临床综合征。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发布的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3版(ICSD-3)将发作性睡病分为2型,包括发作性睡病1型(发作性睡病伴有猝倒),发作性睡病2型(发作性睡病不伴猝倒)。

二、发作性睡病病因

目前病因仍不清楚,可能与基因、环境因素及某些中枢神经疾病有关,也有研究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机制与睡眠结构的功能改变和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有关。还与限制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对下丘脑产生的神经元的破坏有关。

发作性睡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具有高度相关性,这导致了许多猜测,发作性睡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作性睡病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疫苗接种、链球菌感染均可增加发作性睡病的风险。有研究报道杀虫剂和除草剂与发作性睡病有关,亦有报道头部肿瘤卒中与发作性睡病有关,可能是影响了下丘脑分泌素水平。

二、发作性睡病如何诊断呢?

1.诊断1型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病伴猝倒):

①每天均出现难以抑制的嗜睡,持续≥3 个月。

②以下一项或两项:MSLT试验平均睡眠潜伏期≤8分钟,出现2次或以上睡眠始发的快速眼动睡眠;睡眠起始15分钟内出现的快速眼动睡眠期可以替代MSLT 试验中的1 次睡眠始发的快速眼动睡眠。脑脊液Hcrt⁃1/Orexin⁃1水平≤ 110 pg/mL或低于正常对照者平均值的1/3。

2.诊断2型发作性睡病(发作性嗜睡不伴猝倒):

①每天均出现难以抑制的嗜睡,持续≥3 个月;

②MSLT试验平均睡眠潜伏期≤8min,出现≥2次睡眠始发的快速眼动睡眠;睡眠起始15分钟内出现的快速眼动睡眠期可以替代MSLT 试验中的1 次睡眠始发的快速眼动睡眠;

③无猝倒发作;

④未测定脑脊液Hcrt⁃1/Orexin⁃1,或测定的脑脊液Hcrt⁃1/Orexin⁃1 水平> 110 pg/ml,或超过以同一标准检验的正常对照者平均值的1/3;

⑤嗜睡和(或)MSLT试验结果不能以其他原因更好地解释,如睡眠不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睡眠时相延迟、应用药物或毒品。

#睡眠#失眠#神经内科#发作性睡病
阅读数 35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一种罕见的、与遗传有关的慢性睡眠障碍表现为日间嗜睡、猝倒发作、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可治愈,可通过行为心理疗法、药物治疗改善症状简介小儿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明的慢性睡眠障碍,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较罕见。临床主要特征为日间过度嗜睡、猝倒发作、睡眠瘫痪(处于半睡半醒状态,有时可听到周围的声音,但身体法动弹)和睡眠幻觉(梦见奇怪的人、事或物),被称为睡病四联症。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患儿常伴有肥胖、性征发育提前、情绪行为障碍等异常,可严重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危害身心健康。目前,本病尚有效的治愈措施,可通过行为心理疗法、药物治疗等改善症状[1]。症状表现:小儿发作性睡病的主要症状为日间过度嗜睡、猝倒发作、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其中以日间过度嗜睡最为常见,可在任意场景下(如上课、吃饭、做作业)突然发生难以控制的困倦,并能很快入睡。诊断依据:患儿的典型症状(白天难以控制的困倦和睡眠发作,且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伴有猝倒发作等)是判断小儿发作性睡病的重要依据。此外,结合疾病发作时的多导睡眠图、脑脊液检测等可以做出诊断[4]。小儿发作性睡病有哪些类型?发作性睡病1型(猝倒型)发作性睡病2型(非猝倒型)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较罕见。关于小儿发作性睡病的发病率,各个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综合欧洲6个国家的报道,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为每年0.13/10万,5~19岁为每年0.83/10万,其中15岁儿童为发病高峰[2]。是否可以治愈?法治愈。本病病程很长,症状可持续终身,目前尚有效的治愈措施,只能通过心理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减少发作次数。是否遗传?是。本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若家族中有确诊的患者,其一级亲属的患病风险是正常人的10~40倍[3]。是否医保范围?是
手护妈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擅长小儿推拿赵文慧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