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彭林

小窗口解决大问题——简介几种无需做内固定的脊椎微创手术 

小窗口解决大问题——简介几种无需做内固定的脊椎微创手术 

遇到需要打开椎管切除椎管内的占位病灶,例如各种肿瘤,囊肿,清除血肿,处理血管畸形等,是否需要做脊椎内固定确实是一件令人揪心的事。传统来讲当手术影响到脊柱稳定性的时候需要做内固定,不然脊柱就像被拆掉承重墙的房子会坍塌,后果不堪设想。那有没有微创的方法达到既可以切除或清除椎管内的病变,又不影响脊柱稳定性因而可以省略内固定呢?答案是肯定的!

这里简介几种微创方法,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1、半椎板入路:简单来讲就是切除半侧椎板,在显微镜下显露和切除椎管内病变。相当于在墙角开了扇门,墙面不会倒。本方法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故此不需要内固定。适用于脊椎的各个节段,一般来讲多用于椎管内脊髓外的病灶,以及偏侧的脊髓内肿瘤。

2、微创通道下半椎板入路:在直径约一元硬币大小的专用扩张器辅助下,在显微镜下切除半边椎板,然后再处理椎管内的病灶。多用于较小的椎管内病灶切除,尤其是圆锥马尾部位的肿瘤切除。

3、椎板间入路:这种方法是切除上位椎板的下半和下位椎板的上半,形成一个骨窗。打个比喻,就像在墙上开个窗,不影响承重。由于椎板的连续性是完整的,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因而不需要做脊柱内固定。本方法适用于横径较大、上下较局限的髓内病变,目前少用。

4、劈开棘突:这一方法是从后方中央劈开椎骨,撑开椎管,切除病变后让劈开的椎骨自动弹回去,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所以不必做内固定。

5、在颅颈交界部(寰枕部),例如枕骨大孔区域或者 C1-C2 的哑铃型肿瘤,常常只需要打开枕骨大孔后缘,切除寰椎后弓,部分患者还需要切除 C2 的部分椎板,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很小也可以不做内固定。

上述方法均需要术者具备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要在显微镜或神经内镜下完成操作,目前多在有脊柱神经外科亚专科的神经外科中心开展。术式各有优劣,具体的适应证要咨询专科医生,切不可自作主张。

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脊髓脊柱组熟练开展了上述术式,成功治疗了大量来自四面八方的病患。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小窗口解决大问题——简介几种无需做内固定的脊椎微创手术 

遇到需要打开椎管切除椎管内的占位病灶,例如各种肿瘤,囊肿,清除血肿,处理血管畸形等,是否需要做脊椎内固定确实是一件令人揪心的事。传统来讲当手术影响到脊柱稳定性的时候需要做内固定,不然脊柱就像被拆掉承重墙的房子会坍塌,后果不堪设想。那有没有微创的方法达到既可以切除或清除椎管内的病变,又不影响脊柱稳定性因而可以省略内固定呢?答案是肯定的! 这里简介几种微创方法,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1、半椎板入路:简单来讲就是切除半侧椎板,在显微镜下显露和切除椎管内病变。相当于在墙角开了扇门,墙面不会倒。本方法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故此不需要内固定。适用于脊椎的各个节段,一般来讲多用于椎管内脊髓外的病灶,以及偏侧的脊髓内肿瘤。 2、微创通道下半椎板入路:在直径约一元硬币大小的专用扩张器辅助下,在显微镜下切除半边椎板,然后再处理椎管内的病灶。多用于较小的椎管内病灶切除,尤其是圆锥马尾部位的肿瘤切除。 3、椎板间入路:这种方法是切除上位椎板的下半和下位椎板的上半,形成一个骨窗。打个比喻,就像在墙上开个窗,不影响承重。由于椎板的连续性是完整的,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因而不需要做脊柱内固定。本方法适用于横径较大、上下较局限的髓内病变,目前少用。 4、劈开棘突:这一方法是从后方中央劈开椎骨,撑开椎管,切除病变后让劈开的椎骨自动弹回去,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所以不必做内固定。 5、在颅颈交界部(寰枕部),例如枕骨大孔区域或者 C1-C2 的哑铃型肿瘤,常常只需要打开枕骨大孔后缘,切除寰椎后弓,部分患者还需要切除 C2 的部分椎板,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很小也可以不做内固定。 上述方法均需要术者具备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要在显微镜或神经内镜下完成操作,目前多在有脊柱神经外科亚专科的神经外科中心开展。术式各有优劣,具体的适应证要咨询专科医生,切不可自作主张。 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脊髓脊柱组熟练开展了上述术式,成功治疗了大量来自四面八方的病患。

彭林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133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椎管内肿瘤、囊肿看哪个专科好?神经外科?骨科?脊髓脊柱亚专科?

椎管内肿瘤或囊肿是看骨科还是神经外科?人们可能很纠结,或者是听熟人朋友推介,要不就是凭感觉。这是因为骨科和神经外科都在做椎管内肿瘤手术,一般人、甚至一些医务人员对如此专业的问题确实不了解。现在就这 2 个专科各自的特点简单分析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椎管内包含脊髓和神经根,而脊髓和神经根是非常娇嫩的组织,必须精心的保护,一旦损伤则难以恢复,可能遗留永久性的感觉障碍、肢体单瘫、偏瘫或截瘫,大小便失禁或困难,性功能障碍甚至性无能;在上颈段甚至会导致呼吸与吞咽困难、咳嗽无力,危及生命,因此后果显然很严重。手术是否精细、准确直接关系到预后,所以要求解剖清晰,操作精准。首先看得清楚无疑是解剖清晰的基础,毫无疑问显微镜(而不是戴在头上仅仅放大 2-3 倍的放大镜)可以让医生看的更加清楚,因为显微镜可以放大十几倍、二十几倍,举例来说显微镜可以让头发丝变得像筷子一样粗;其次显微外科操作技术也是精细操作的前提。 骨科在国外叫做矫形外科,顾名思义就是纠正骨性畸形,例如脊柱侧弯、脊柱后凸或前凸,各种脱位、骨折以及脊柱的退行性疾病等。对象决定了风格,骨科医生行事多大刀阔斧,注重脊柱稳定性的保护与重建,所以喜欢内固定,常常是先做脊椎内固定然后再处理肿瘤。传统上脊柱手术不需要显微放大,因此基本上是裸眼手术(也许有戴放大镜的),极少用显微镜。而神经外科医生注重脊髓和神经根的保护,显微镜使用和显微神经外科操作技术娴熟,动作较精细。既往是切除椎板来显露和切除肿瘤,不做内固定,对于多节段肿瘤手术潜在脊柱稳定性不足的可能。目前有多种手段可以做微创手术、既能够切除肿瘤或囊肿,还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故而不需要脊柱内固定,省时、省钱,效果还好。因此,神经外科医生做椎管内手术不一定要做脊柱内固定。 [请参考本人的另外一篇文章《椎管内手术一定要内固定吗?有没有不需要内固定的微创方法?》] 兼容并蓄是发展的总体趋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早已有融合了神经外科和脊柱骨科的脊柱外科,集中了 2 个专科的优势,形成了 1+1>2 的格局。它属于神经外科的一个分支(亚专科),专门诊治与脊柱和脊髓相关的疾病,包括肿瘤、囊肿、各种先天性畸形、出血、创伤、血管疾病等。国内部分医院逐渐在神经外科建立专门的脊髓脊柱亚专科(组),涌现了一批掌握了脊柱内固定技术的神经外科医生,广泛开展前述疾患的诊治。 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脊柱脊髓与神经疼痛亚专科已经成立,早已全面开展了脊髓/神经及相关脊柱疾病的诊治,在脊髓血管瘤、神经鞘瘤、脊膜瘤、脊髓圆锥和马尾肿瘤,枕骨大孔区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脊髓室管膜瘤和胶质瘤、Chiari 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与脊髓空洞、脊髓栓系综合征以及哑铃型椎管肿瘤的手术治疗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欢迎有需要的人士垂询。

彭林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132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脑膜瘤相关的几个问题解答(良恶性、是否要立即手术?治疗方式、复发与预后等)

1. 脑膜瘤是良性的吗?术前是否可以判断其良恶性? 2. 无症状、偶然发现的脑膜瘤是否要手术切除? 3. 脑膜瘤术后会复发吗?复发了怎样处理? 4. 脑膜瘤除了手术还有其它治疗方法吗? 5. 非良性脑膜瘤怎样治疗? 上述 5 点应该是多数人非常关心的事情,也是临床医生经常需要回答的问题。下面我结合国际文献报道尝试给予简捷的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脑膜瘤种类较多,按照 WHO 2016 分类标准可以分为 3 级 15 种亚型。然而,绝大多数脑膜瘤(约 80%为 WHO I 级)是良性的,换言之,我们日常见到的脑膜瘤几乎都是良性的,因此,临床医生时常会告诉您脑膜瘤是良性肿瘤。当然,少部分脑膜瘤非良性,例如非典型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 脑膜瘤可以按照其病理分级判断其良恶性,WHO I 级是良性的,II 级就非良性,III 级肯定是恶性。那么,术前能不能判断脑膜瘤的良恶性呢?根据本人临床发现并结合国外文献报道,我认为以下几种情况提示肿瘤可能非良性甚至是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3cm3/年;MRI 图像 T2 加权显示高信号和肿瘤周围水肿,肿瘤边缘不规则;瘤周脑脊液信号消失,肿瘤突破蛛网膜或者侵犯邻近大血管与破坏颅骨;肿瘤初始体积(第一次发现时)较大。这些肿瘤,常常为非典型或恶性脑膜瘤。多发脑膜瘤却并不一定恶性,术前做 PET 扫描可以协助判断良恶性和有无转移灶,确诊需要术后病理诊断。 2.随着 CT 与 MR 等仪器设备的普及和大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偶然发现的脑膜瘤逐渐增多。临床上因为健康体检或其它原因做头颅 CT 或 MRI 扫描者中偶然发现的脑膜瘤逐年增多,还有一些人由于外伤后做头颅影像扫描意外发现脑膜瘤等其它疾病。因为无症状,脑膜瘤也不大,是否要手术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2020 年 2 月《Neuro-Oncology》的 1 篇文章尝试回答这一问题。在回顾性分析 9 年共 441 例(其中单发 426 例,多发 15 例)共 459 个脑膜瘤,随访发现 44 例(11.4%)进展,包括肿瘤变大,出现新发症状,瘤周信号改变和侵犯静脉窦。无进展生存率分别是 5 年 83%和 10 年 70%。作者根据 MRI-T2 或 FLAIR 加权序列高信号与肿瘤体积建立模型 1,又按照瘤周信号和邻近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建立模型 2。依据年龄调整的查尔顿指数(age-adjusted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ACCI)以及患者功能状态(performance status, PS)作风险分层,得出以下结论: ACCI<6 和 PS 为 0-1 的低、中风险组可以观察,无需接受临床或影像学监测(也就是什么都不用做),但应告知需要复查的临床症状(出现什么状况需要看诊);其余 4 类需要监测(定期门诊随访)。ACCI≧6 或 PS 在 2-4 的高危患者要行影像学随访(定期查 MRI),个性化设置随访时间点,评估肿瘤生长、疾病进展、瘤周信号、与毗邻神经血管关系及治疗时机等,酌情决定治疗或随访方案。近期国外有人研究用 18F-FLT PET 显像来预测脑膜瘤进展,论文发表在 2020 年 12 月的《Brain》杂志上,其结论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认为好是好,但是用得起的人不多。 3.脑膜瘤的复发多与切除不彻底、肿瘤级别高和生长快相关。总体来说脑膜瘤多是良性肿瘤,切除彻底(Simpson I 级切除)不容易复发;非良性、尤其是恶性脑膜瘤比较容易复发,少数恶性脑膜瘤即使综合了手术切除+放疗+化疗也不能阻止其复发。临床统计脑膜瘤复发率可以达到 20%,因此,术后需要长期随访。临床上还见到有些良性脑膜瘤术后可以很快复发,而另一些高级别(非良性)脑膜瘤却能够长期保持无进展状态,这是为什么?德国海德堡 Ruprecht-Karls 大学神经病理科 2017 年 5 月发表在《Lanct Oncil》的 1 篇论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分子生物学分类以帮助预测脑膜瘤的预后。通过对 497 例脑膜瘤的高通量测序,根据不同临床预后、基因表达和突变,共分为 2 大类 6 种亚型——A 类: MC ben-1,MC ben-2,MC ben-3,MC int-A;B 类: MC int-B,MC mal。各种亚型脑膜瘤中,MC mal 预后最差,MC int-A 和 MC int-B 次之,MC ben-1,MC ben-2,MC ben-3 预后最好。这种分子生物学分类可以明显区别出 WHO I 级中高复发与 WHO II 级中低复发脑膜瘤。国外新近研究提示 TERTp 突变是与脑膜瘤不良预后相关的生物学标志,有在高级别脑膜瘤中富集的表现,在高级别脑膜瘤中可以高达 14%-23%(在全部脑膜瘤中约占 4.5%-11%),继续深入研究有可能产生针对突变基因的靶向药物,进一步提高疗效。 复发脑膜瘤多半还是先选择手术切除,然后再酌情辅助放疗/或和化疗(包括分子靶向治疗,请参阅下一条)。 4.手术是治疗脑膜瘤的优选和有效手段,效果立竿见影。除了手术还有没有其它治疗脑膜瘤的方法?答案是肯定的。伽玛刀、射波刀或质子刀均是治疗脑膜瘤的有效方法,好处是无创,坏处是不一定显效、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这些治疗多用于术后残余、复发的早期、不愿意或者承受不了手术治疗者,深部的小型脑膜瘤。对于某些复发的恶性脑膜瘤也可能选择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此外,国外也有报道使用药物控制复发脑膜瘤,例如针对脑膜瘤的生长抑素 2 型受体表达增强和 Pi3k/Akt/mTOR 通路激活,用依维莫司+奥曲肽治疗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作用,20 例患者治疗 3 个月时 78%的肿瘤体积增长率下降>50%,包括 WHO I 级 2 例,WHO II 级 10 例,WHO III 级 8 例。中位生长速率从 3 个月前的 16.6%降到 3 个月时的 0.02%/3 个月和治疗 6 个月时的 0.48%/3 个月。因为样本不大,还需要更多病例来验证其效果。 5.非良性脑膜瘤也是先做手术,术后酌情辅助治疗。如果是扩大或彻底切除的 WHO II 级脑膜瘤,一般来讲可以观察,如果有复发迹象可以选择放化疗。有条件做分子生物学检测的患者,如果是属于 MC mal,MC int-A 和 MC int-B 这几种类型,最好术后做放化疗以减少复发机会和延长复发间隔。而对于 WHO III 级的恶性脑膜瘤,术后一定要做放疗,酌情选择化疗,且要严密随访,及时将复发肿瘤处理在早期状态,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生命和保存患者脑功能。 最后提醒一句: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士做!有需要的时候与专家面谈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彭林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1339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