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胡秀文

倒头就睡的秘密是什么?

倒头就睡的秘密是什么?

失眠的人苦恼的是累了也睡不着,睡着了有点动静又给吵醒了;羡慕的是,为什么别人能倒头就睡?一个宿舍鼾声四起,唯有自己辗转难眠?

一号男生说他让室友不要讲话,不要打游戏,可是还是睡不着。室友的一点点动静都惊醒他,室友身体和衣服的摩擦音都让他烦恼。

二号男生说疫情期间在家,附近工地开工,每天各种噪音扰民,夜夜无法安睡,日日盼望开学归校。好不容易等到开学,才发现,学校周围的工地更多,半包围状对着宿舍。更加难以入睡了。这样半年多没有睡好了,头脑经常昏昏沉沉,严重到影响学习、生活。

三号男生说室友打呼噜,鼾声如雷,床板都震响,而且上闹钟,闹钟响了,别人都闹醒了,唯有上闹钟的人不醒。。。。。

那么,睡不着主要是别人的原因呢,还是自己的原因呢?

我的观察,睡不着,多数是自己的原因。

某男士是倒头就睡的典范,从来没有睡眠的烦恼。首先他每天体力活动多。别人出门困难,总想着几件事攒在一起出趟门,而他随时出门办事,可以说一天要跑出门好多趟。他的同事说:您有几点与众不同,经常去办事,经常去医院,经常去爬山。宅不下来。这样的结果,体力上比较疲劳,“困得睁不开眼”,自然促成“倒头就睡”。

其次,他没有什么顾虑担忧烦恼,即便有烦恼,也自己化解了,睡觉时只睡觉。而失眠的人躺倒,人静下来了,思虑还在奔驰,心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比没躺下想得还远还深,大脑自然就有兴奋点,无法平静入睡了。

有人得了胃息肉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担心癌变,甚至焦虑抑郁疑病症出来了 ,但是他不烦恼。胃不舒服就吃药,让复查胃镜就复查。医生说五年复查,这个事就到此为止了,没有额外的联想,等五年再说。他也喜欢上闹钟,闹钟响了,自己知道几点,对睡眠没有影响,每天上了两个闹钟轮番闹,他依然睡得着。

可以这样说,一有动静就惊醒、噪鹃唱歌能引发心律失常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比较容易烦恼的人,对各种繁杂事物的忍耐度也是比较差的。

因此,倒头就睡,不只是倒头就睡。它关系到一个人平时如何处理日常事务,如何对待生活事件,如果平复内心的波澜,如何应对各种应激。

如果想倒头就睡,就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把控自己,才能决胜千里,即便只是在三尺宽的床上。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文章 减肥从这里开始

现在人们对体重的关注度很高。减肥的第一步是什么呢? 我的建议是,做好评估,下个决心。 首先,肥不肥?有没有超重甚至肥胖? 不肥就不用减了,太瘦未必健康也未必好看,身材适中即可。 判断肥不肥,比较简单的办法是计算理想体重,身高(厘米数)-105=理想体重公斤数。这有一个范围,上下 10%内都是适中,超过 10%理想体重,为超重,超过 20%理想体重,为肥胖。 还有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是计算体重指数 BMI:体重(公斤数)/身高(米)*身高(米)。判断标准是 18.5~23.9 为身材适中,24-27 为超重,更多则为肥胖。 其他还有根据腰围判断,根据体脂判断,等等。 当我们发现自己真的胖了,就要下个决心了,减还是不减。我的经验是及早干预,减五斤轻松,减二三十斤难度更大。

胡秀文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165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跑步减肥好吗

运动讲究循序渐进。 如果体重超标,平时很少运动,建议不要立马开始跑步运动。 对自己的身体耐受程度先做些探索。准备好舒适轻便的有弹性的运动鞋,选择好路线,空气好的地方,地面平整。避开极端天气。先从步行开始,摸索自己能够耐受的运动量运动强度。 我们都看过这样的报道,跑步中突然心脏骤停,健身房突然心脏骤停,马拉松赛突然倒地。所以,安全第一,不要给自己的身体突然很大的压力。长时间的运动,还有可能导致关节韧带损伤,这也是要避免的。有人跳绳引发韧带损伤,有人暴走导致膝关节损伤。 循序渐进,了解自己的身体,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根据需要调整运动方式运动量,做到减重不伤身。

胡秀文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164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快速减肥还是慢慢减?

体重增加往往不知不觉,等发现重了许多,往往恨不得马上回到苗条健康。所以,很多人想快速减肥。 朋友问我如何快速减肥,我的回答还是慢慢来,除非演员运动员有紧急任务。 秀出来的快速减肥可能是一种假象,失去的可能是水分,一旦补足水分,体重也就回来了。我们的目标是减少脂肪,让身体更健康,这需要一个过程。 懒人减肥好吗,不节食不运动,一个月减十斤二十斤? 个人意见不要急于求成。健康是基石,身体是本钱,脱离了这个根本,用极端的办法减重可能得不偿失。 比如,有人断食 54 天,离开了人世。有人盲目追求减肥效果,结果导致厌食症和暴食症,受尽折磨,甚至没有回头路。 体重一天天升上来的,我们有信心让它一点点减下去,重建生理心理平衡,重新树立一个更健康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才是长久之计。

胡秀文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166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管住嘴迈开腿?

给体重超标和糖尿病人士的经典教育就是“管住嘴迈开腿”,不不,我不建议您这样操作。 我的建议是先迈开腿。原因如下: 一,食欲很难控制。特别是糖尿病人,“消谷善饥”,控制食欲困难。体重超标的人士也可能出现饿得快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食欲可能出现低血糖。 二,管住嘴迈开腿,双管齐下,不易掌握。比如,运动增加消耗,自然吃得就多,这跟管住嘴似乎水火不容,让人纠结自愧。我的建议是先保住吃货们的基本需求,吃还是吃,先增加运动量。运动量增加,消耗增加,坚持不懈,体重自然下降,无需多虑。不管我们减不减肥,运动都是需要的,所以,原来运动不足,增加运动量没错。因为运动量增加,饿得快食欲增加想多吃点,您无需愧疚,正常现象。运动时应该备点零食,以备腹饥时用,可以预防低血糖。糖尿病患者都知道,低血糖比高血糖更不好。有人担心,那不是白运动了?不是又吃回来了?只要不是大吃大喝,不用担心,运动加餐是必要的,否则可能发生低血糖。 三,研究表明,吃什么不是最重要的,老老人,百岁老人,喜欢吃什么的都有;运动却是共同的,重要的。所以,我更愿意强调运动。一个体重超标不爱动的人,只要他迈开腿,他就开启了崭新的生活方式。 所以,开始吧,运动吧,即便体重没有马上减轻,您也收获了运动的好处。

胡秀文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165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躲不开的节食

体重超标和节食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几个人能潇洒得完全不考虑控制饮食? 节食是减重绕不过的永恒的话题。 我想说的节食不是把自己整得痛不欲生的苛刻,所以,放轻松。 有人节食晚上不吃饭,过了几天,反酸水,来开胃药吃。有人节食顿顿吃番茄,自然,几天就吃不消了。有人直接断食,甚至发生严重后果。有人轻断食,看似比较诗意美妙,起伏不定。有人吃代餐。您的打算呢? 我的建议是增加运动一段时间,建立新的生活方式,爱运动的生活方式,同时不发生低血糖,再考虑节食~控制饮食,或者用我的说法,调整饮食。 首先评估自己的饮食,营养均衡吗,有没有足够的蛋白质?热量超标吗?有没有缺少什么营养?有什么过剩? 然后先从容易减的入手。比如,奶茶一天两杯可以改为两天一杯,冰淇淋天天一个,可以三天一个。肉类超标,可以减少肉食,用豆制品,奶类或者鱼类替代,以减少热量摄入。 最后,在保证营养的情况下,选择自己喜爱的食物,保持饮食的乐趣。早餐午餐是重头戏,营养基本够了,晚上轻松餐,不饿肚子,不低血糖,吃点容易消化的,可以素食为主。晚餐早点吃。不吃夜宵,如果饿了,可以加餐,但不吃多。如果吃多了,迈开腿,增加消耗。 关于代餐,改日再议。

胡秀文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165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减肥比高考难吗

说起减肥,都觉得难。如果跟高考比,您觉得哪个更难呢? 如果体重超标的人士都是减肥学校的同学,关于减肥,大家怎么看?为什么有人学习好,为什么有人不及格,为什么有人学习过程中生病了? 同学们可能这样分析:一班老师教得好,二班是子弟学校,家长督促得好,三班同学学习自觉,还有人方法不当,搞坏身体了。 哪个因素最重要呢?没错,在同等条件下,自觉最重要。 所谓自觉,我理解,就是自己想减肥,认识到减肥的重要性,想改变现状。也就是说,心里有个目标,行动有个方向,自我觉察清晰,愿意生活方式改变。高考难,有目共睹,但是高考只是人生那几年的事情,而减肥,形成一个有利于健康有利于体重管理的生活方式,却是需要长期自觉的。

胡秀文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165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减肥这么难 找个小伙伴

减肥不是一天的事,如果有个小伙伴共同运动再好不过了。 曾经看到一个肥胖的男士,养了一只狗,每天出去遛,把体重遛下来了。 一个人天天出门有难度,如果参加集体活动就有人喊了,有伴了,这也是为什么广场舞热的原因。一边会友,一边健身。 只要是爱运动的朋友,哪怕他在增肥,您都可以与之同行,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他为什么瘦。 有户外活动队,有徒步队,有人游泳,有人爬山,有人打球,看着他们的朋友圈,也是一种陪伴,鼓励自己坚持。 全民健身热。只要有心,就能找到人同行。在减肥的路上,我们真的不孤单。给自己找个小伙伴吧,把减肥进行到底,收获健康,收获友谊,收获乐趣。

胡秀文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163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身边减肥成功的例子

我自己疫情期间减了十斤,算不算成功呢?哈哈,还在路上。 Z 初中毕业那年暑假,180 斤,面孔圆圆的。出去玩时喜欢上一个女孩,女孩看看他,说:“你也是靓仔的,就是胖了点。”Z 回来家后决心减肥,一是少吃,以前一顿五个鸡腿,改为一两个,主食也减了;二是运动,爬旁边的小山,一天爬五趟。暑假下来少了四十斤。小区店老板问 Z 父亲:“你有两个儿子吗?一个瘦儿子,一个胖儿子?”后来 Z 喜欢篮球,背包里总是带个,天天打球,体重一直 140 斤。 还有一个是患者,年轻时得过肝炎。过去都是大玻璃瓶葡萄糖注射液,500 毫升装。肝炎主要是休息营养,她住院一个月,打了 150 瓶葡萄糖,胖了 40 斤,得了糖尿病。出院回家,原来的衣服没有一件能穿。于是她决心回到原来体重。她主要靠步行。后来,减了四十斤,但是胰岛功能还是受损了,吃一点点药,控制得很好,现在八十多岁了,每天游泳。 步行强度不大,时间长了也减肥。我自己也亲身体验,疫情期间减少坐车,增加步行,减了十斤,虽然不多,体重也回到正常范围。 只要有信心,坚持不懈,减肥没有那么难。现在年轻人也通过缩胃手术减肥,个人认为,首先运动。因为即便缩胃后体重下降,仍然需要运动的,运动的意义不只是减肥。我个人体会运动比节食容易做到。

胡秀文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165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便秘的自我调理

很多人有便秘的烦恼。我的建议如下: 1、做一次肠镜筛查。 先了解有无肠道病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比如,发现肠息肉及早切除,以防发生恶变。 2、喝好清晨一杯水。 早晨起床后最容易排便,起床后喝一杯水,大约 250 毫升(半斤),然后走动走动做点事,便意明显则及时排便。排便时避免大力屏气,特别是老年人,可按压左下腹敏感处,帮助排便。有便意又排不出,可用开塞露帮助排便。有人觉得开塞露力道大,也可用痔疮栓,帮助润滑排便。也可服用乳果糖。平时预防便秘,可以服用乳果糖、芪蓉润肠口服液、麻仁丸等,可以根据情况间断服用。 3、吃好三顿饭。 便秘吃什么,可能大家比较清楚,比如多吃蔬菜水果等等。便秘怎么吃,也很关键。细嚼慢咽第一条。细嚼慢咽不仅对胃好,对肠道也好。充分咀嚼后食糜容易消化吸收,水分含量增加,转变成的便便也容易排出。饮水足够,特别是燥热的食物,比如煎炸之物,可以在汤水里浸泡,吸收水分,再细嚼慢咽。最好写饮食日记,头天吃了什么,次日便便如何,就更清楚明白了。 4、生命在于运动,排便也是如此。 如果突然剧烈运动,可能大便次数增多 。每天保持足够的运动量,不仅达到健身的目的,也能促进肠道运动,促进排便。 5、放松身心。 肠镜做了没有大碍,心情放松,有利于康复。养成定点排便的习惯,饮食运动跟上,摸索规律,大部分便秘可以得到改善。 欢迎反馈。

胡秀文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164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减肥的心理准备

1、牢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是以健康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是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 不走极端,不破坏食欲,不搞坏身体,保持身心健康。 2、准备“持久战”: 体重管理不是一个星期一个月的事,为了健康,要几十年,一辈子。所以,不要急于求成。只要方法得当,体重就能管理好。 3、遇到困难怎么办: 寻求专业的指导。现在大医院一般都有营养科门诊,可以提供饮食指导,帮助制定适合自己的食谱。 运动引发的低血糖、运动损伤,也要注意防范,一旦运动发生不适,也应及时就诊。 做自己熟悉的运动,如果开始一项新的运动项目,应多了解一下注意事项。 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心里有准备,遇事不慌张!

胡秀文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161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我颌下有四个淋巴结,两个大约1cm多大,已经快5个月了,偶尔会有牙痛,想知道这是什么情况?患者男性24岁

就诊科室:普通内科

总交流次数:36

医生建议:根据症状,可能是由于口腔问题如智齿引起的炎症导致的颌下淋巴结肿大。建议到口腔科检查智齿是否需要拔除,并进行淋巴结超声血常规检查以排除其他问题。同时,注意口腔卫生,避免感染。

胡秀文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查看详情

痛风发作,脚疼两天,饮食注意,工作压力大,服用非布司他效果不明显。患者男性25岁

就诊科室:普通内科

总交流次数:197

医生建议:痛风患者需要调整饮食,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增加运动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药物治疗方面,建议服用秋水仙碱缓解疼痛,并根据尿酸水平调整降尿酸药物的使用。

胡秀文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查看详情

我最近经常感到中腹和下腹疼痛,有时下腹也会痛,伴随着反酸烧心和胸痛背痛的症状,做过CT和胃镜,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目前正在服用奥美拉挫肠溶胶囊。请问我该如何治疗?

就诊科室:普通内科

总交流次数:27

医生建议:根据您的描述和检查结果,初步判断您可能患有非萎缩性胃炎,建议继续服用胃药,改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规律的作息时间。同时,注意饮食,少吃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胡秀文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