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张新华

汉坦病毒造成的咳嗽有没有传染性呢?

汉坦病毒造成的咳嗽有没有传染性呢?

汉坦病毒病人咳嗽并不具有传染性,下面我来给大家一点一点的梳理一下有关汉坦病毒传染病学层面的知识要点。

 

 

什么是汉坦病毒?

 

“汉坦”是一个地名是因在韩国汉滩江疫区的老鼠身上分离出的一种病毒故因此而命名。

 

汉坦病毒是生物性危害等级最高的第四级病毒,会经老鼠传染给人类引发人类致命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染病。

 

汉坦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的直径相似在100nm左右,同属于单链RNA病毒。病毒由蛋白外壳和核心遗传物质组成,由于病毒外壳上面分布着不同的抗原蛋白,一旦侵入人体会诱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不同的中和抗体。汉坦病毒的外壳蛋白至少存在20多种不同类型,按照引发的疾病轻重缓急不同,可分为20多种血清型。

 

而此次云南省通报的死亡案例,目前的检测结果还没有将血清成分分析出来故我们尚不得知此次感染的病毒具体属于哪种血清型。

 

不过按照我国对汉坦病毒的流行病学分析其可能主要是一型病毒或者二型病毒。

 

汉坦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源主要包括确诊的患者以及无症状感染者,而汉坦病毒的传染源与此次疫情的传染源相差较大,人并不是主要的传染源,除了患者在发病早期尿液、血液中携带病毒导致的个案发生之外很少有人传人的案例发生。

 

主要还是通过老鼠的排泄物污染传播给人类

 

传播途径

 

相信大家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一定不陌生:

 

呼吸道、接触、存在长时间封闭环境气溶胶传播可能,已经烂熟于胸。病毒的传播方式依赖于其病毒外壳上面的抗原物质可以与人体细胞的受体结合,汉坦病毒也是按照这种程序感染人体细胞,病毒表面的血凝抗原可以吸附与细胞表面,通过引起低PH导致细胞融合触发感染。因此种途径比新型冠状病毒仅仅通过识别黏膜受体ACE发生感染更加可怕。

 

1、呼吸道传播

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尿液、粪便、甚至是唾液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通过接触呼吸道黏膜引发感染;

 

2、消化道传播

因误食被携带病毒鼠类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发生胃粘膜途径感染;

 

3、接触传播

破损的皮肤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会发生传播;

 

4、垂直传播

如果孕妇感染病毒,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因此汉坦病毒感染的患者通过咳嗽等途径并不会导致疾病的传播,那为何同乘人员需要进行隔离检查呢?

 

原因有二:

 

患者早期的血液和尿液不排除可能存在病毒的可能,没有做好卫生很可能污染食物通过消化道传播;

很可能同行人员与其一同接触过携带病毒的老鼠,或者同时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发生聚集性病例;

所以相关单位对可疑人员进行及时隔离治疗。

 

 

这个病到底有多可怕呢?

 

汉坦病毒导致的列性传染病全名叫做“肾综合征出血热”注意关键词有3:

 

1、出血

 

对病人进行尸检报告后发现死者全身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小血管、肾脏病变为主。

 

其中小血管、小静脉、小动脉、甚至是毛细血管内的内皮细胞细胞被病毒累及导致细胞坏死变性。坏死的内皮细胞无法维持正常的功能,血液自然而然的通过坏死的细胞间隙渗透引发出血。

 

或许大家对血管扩展的概念并不是很明确,这里给大家提一个严重的临床症状叫做休克

 

病毒进入机体以后会引发全身的免疫反应,免疫反应会广泛损伤全身的血管,加上浒关的活性物质作用,会引起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此扩张会产生类似于外伤大出血效果,人体内的全部血管可容纳20多升的液体,如果毛细血管全部扩张会直接导致血液循环滞留,导致全身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发休克。

 

2、发热中毒

 

这个病毒的凶残之处在于,病毒入侵机体之后会进入血液引发病毒血症。患者几乎所有的脏器组织均能检查到汉坦病毒的抗原。病毒进入血液遍布全身之后会进入各个脏器并不会停下脚步,它会直接破坏细胞的功能和细胞结构,诱发大量的免疫应答导致全身的中毒症状。

 

患者会因免疫应答导致39-40℃高烧,发热时间持续可达到10天以上,引发的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经典的三痛表现:“头痛、腰痛、眼眶痛”甚至全身酸痛。

 

3、肾脏

 

病毒累及肾脏器官会导致肾脏肉眼可见的脂肪囊肿、肾脏血管出血、肾皮质肾间质炎症。最严重的的会累计肾小管的变窄或者闭塞,肾小球充血甚至近曲小管变性,导致急性肾衰竭

 

病程进展

 

了解了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基本特征之后,我们在这里简单介绍下传染病学中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症状分期:

 

发热期------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尿量恢复期,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下:

 

简单串起来便是:

 

1、发热期------休克期

 

病毒侵入人体之后免疫反应第一识别入侵病毒,引起发热与全身中毒症状,随后的一周时间左右体温恢复正常,患者可能会进入休克期引起器官衰竭表现为累及大脑神志不清、累及肺部呼吸窘迫、累及肾脏急性肾衰竭。

 

2、休克期之后患者会进入少尿期,所谓少尿期就是因为肾脏肾小球受到损伤引发的肾脏对尿液过滤功能不全导致。

 

尿液必须要经过肾小球通过过滤作用进行过滤,肾小管进行收集,各级结构对源头的尿液进行重吸收加工最终形成尿液。病毒的入侵会引起尿液的源头进行过滤的肾小球受损,受损的肾小球有效滤过率严重下降,正常常年人会双肾每分钟会过滤127mL液体,而一旦肾小球的滤过率低于50就会引起严重的急性肾衰竭。

 

所以少尿期的患者要格外注意。

 

3、多尿期------尿量恢复期

 

此期是患者死亡最多的时期,多因为储留的尿素和氮以及血尿素氮和肌酐的累计引起死亡。不断累积的有毒物质会引感染、脑出血、甚至是心衰肺水肿等致命并发症。

 

汉坦病毒其实并不可怕

 

按照预防医学角度去预防疾病,做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疾病,保护易感人群的三大策略。

 

1、做好疫区的封闭管理

2、做好灭鼠工作,减少病毒污染以及接触鼠类

3、疫苗接种注射(疫苗很早就已经研制!!!!,只不过目前大多在少数流行区与使用)

 

做好特殊区域的鼠类监测工作以及上述措施,汉坦病毒想要大规模卷土重来根本不可能。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每天跑步半小时,相当于吃降压药?

提到高血压,大家都会觉得比较熟悉,因为它的发病率实在是太高了, 50岁以后高血压的发病率有显著的增加。根据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国内高血压的患病率超过了10%,这个数据是比较可怕的。 和高血压的患病率相比,大家对高血压的了解就比较少了,不少人看不出高血压的危害,认为血压高了就吃药,血压正常就不吃药,殊不知这种行为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很多朋友可能都听过跑步可以降低血压,那这种说法是否有科学道理呢?是否靠谱呢?为了解除大家的疑惑,我来分享一下相关知识。 跑步降低血压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都说生命在于运动,从这句话能看出运动的重要性,但是说到运动可以降低血压,估计很多人都抱有怀疑的态度,其实运动降低血压也是有科学依据的。血压就是指血液对血管内壁的压力,血管内的水分越多,血压越容易高,反之亦然。当人在跑步的时候,基础代谢率提高,人就会比较容易出汗,大量的出汗可以使体内的液体量相对减少,那血压肯定也会有一定的降低 另外人在运动的时候,产热增加,温度升高,这个时候就需要扩张毛细血管来帮助散热,但是体内血液的量就那些,这样的话血压就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除此之外,长期的运动也会使心率偏慢,看看那些职业运动员就知道了,而且长期的运动可以使心率减慢和心输出量降低,可引起体内分泌的缩血管作用,比如儿茶酚胺。运动也可以改善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使之处于愉快的环境中。 经常跑步有利于降低体重,对于那些肥胖者来说,他们大多存在一定程度的胰岛素抵抗,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就不得不努力分泌胰岛素。如果体内的胰岛素水平增加,就会造成水钠潴留,引起血压升高。 虽然跑步可以降低血压,但是却无法替代降压药物: 其实真正的科学的降血压是需要综合性的一些措施,比如运动、清淡饮食、保持乐观的心态、按时服用降压药等,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按时服用降压药物。虽然跑步可以降低血压,但是作用真的有限,就好比你一个月正业可以挣7000,做副业可以挣100,虽然副业也有收入,但是和主业相比差远了,不能用副业替代主业。 目前来说是没有办法治愈原发性高血压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的,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就是预防相关的并发症。

张新华

主治医师

临泉县杨桥中心卫生院

135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突发心梗后,应该怎么做呢?

钟南山院士是一个很牛逼的人物,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我国呼吸内科领域的泰山北斗,单纯从“院士”这个称呼就能看出他的不一般。院士的全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个称呼是我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呼,属于终生荣誉,截止到2019年全国的院士人数都不足1000人,能被评为院士的绝对是精英中的精英,即便是屠呦呦这样获得诺贝尔奖的精英人物也没有院士的称号。 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的时候,钟南山院士挑起来大梁,主动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当时在媒体上看到钟教授的时候,压根就没看出来他有80多岁,给人的感觉是他最多有60多岁。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钟南山教授曾经有一次因为没有休息好而诱发了心肌梗死,不过因为治疗及时,所以很快就恢复了。 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让钟教授认识到自己应该改掉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了,经过自己的努力,这十多年他的心肌梗死没有再复发,而且身体还很好。在后来的多次采访中钟南山院士都分享了自己的经验秘诀,为了让大家拥有更健康的身体,我来分享一下具体的内容。 1.坚持运动: 钟南山院士在多次被采访的时候,曾经提到了他的永葆青春的秘诀之一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运动,无论自己多忙碌,都会在一个星期内抽出来几天锻炼身体。 运动的好处 运动的好处大家也都是知道的,长期坚持运动能够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而且还能舒缓压力、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但是并不是每种运动都能起到相应的效果,如果运动不恰当不仅仅没有好处,反而可能会伤害身体。如果运动的量太少,那肯定也起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比较合适的就是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慢跑、快走、骑车、游泳等。每周的运动次数应该控制在5次左右,每次的运动时间可以控制在30~60分钟。如果是身体比较肥胖的人,可以选择游泳的运动方式,这种方式能最大限度减少对关节的磨损和压力。 运动并不是说越多越好,适当的运动才是最合适的。运动的量并没有什么标准,而是因人而异,同样是每天走1万步,有的人可能没有什么不舒服,但是有的人却可能会出现关节疼痛,所以根据个人的情况调整运动的方式和运动量是比较重要的。 超负荷量的运动对身体有很多危害。首先过量的运动会消耗很多的能量,这会让人感觉到比较疲劳、全身乏力、反应能力下降。其次,高强度的运动使得血液重新分布、氧自由基大量堆积、血液流动速度加快,这会造成脑部的供血、供氧减少,而且大量乳酸的生成还会影响脑部的能量供应。最后,剧烈的运动会增加关节的磨损,有很多人长期超负荷的运动后出现了半月板的破坏,甚至膝关节积水。 2.饮食不过饱,适当减少肉类的摄入、增加素食的摄入: 目前来说主流的预测生命的方法有3种,即性成熟期推算、生长期推算和细胞分裂次数推算; 性成熟期推算法认为人的寿命大约是性成熟期的8~10倍,大多数人的性成熟期大约在14~15岁,这样算来人类的寿命应该在112~150岁; 生长期推算法认为人的寿命大约是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周期在20~25年,所以人类的寿命在100~175岁; 细胞分裂次数推算法认为细胞的分裂是有限度的,超过了分裂次数细胞就会衰老死亡,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分裂的次数在50~55次,细胞大约2.4年分裂一次,这样算来人的寿命应该在120~132岁; 从上面的三种理论我们能看出人类的寿命应该在100岁以上,但是现实中真正活过100岁的人真的很少。当然了这个是很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人的寿命和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饮食、睡眠、心态等都有关系。 钟南山院士曾经自曝说自己饮食口味重,虽然一直坚持运动,但是这依然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自从得了心肌梗死以后,他开始清淡饮食,而且不吃的太饱。清淡饮食估计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是吃饭七八分饱做到的人就少了。 长期吃的太饱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加速消化系统的老化。消化系统对人来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吃进去的食物都需要它来帮助吸收,一旦它出现了问题,那就容易造成营养方面的问题。试问如果一个人营养有问题了,那免疫力会不会出问题呢?人体每天能产生很多的癌细胞,之所以大多数人没有得癌症,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强大的免疫力能及时发现异常的细胞,并及时杀灭它们。一旦免疫力下降以后,那对于癌细胞的监视和清除作用就会下降,这无疑会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 吃饭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素食的摄入,比如蔬菜和水果,适当减少肉类的摄入,特别是红肉,比如猪肉、羊肉、兔肉等。饮食不仅仅需要做到清淡,而且也需要注意荤素搭配,保持营养的均衡。吃饭的时候可以保持8分饱,不要吃到吃不下去才停止饮食。 3.其他: 要想获得健康和长寿,仅仅从运动和饮食下手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心态、不良习惯、定期体检、制定生活目标等方面下手; 之前有人对那些长寿的人群进行过调查,发现他们普遍存在良好的心态,无论外界发生多大的事,他们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心态不好,就容易造成情绪的问题,而情绪不好会降低免疫力,这无疑会增加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率。现代医学也明确指出,抑郁、焦虑、情绪低落等是癌症的高危因素。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另外,比较重要的就是去除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戒烟和戒酒、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身材。之前有人总是举出身边特殊的案例,得出结论吸烟和喝酒对寿命和健康没有多大影响,很显然这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从特殊的案例并不能得出一般的结论。虽然说吸烟、喝酒者也有长寿的,然而事实上经常吸烟、饮酒的人更多的是寿命缩短的和有慢性病的; 定期体检也是比较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人们早期发现疾病,避免耽误病情,但是现实中即便是土豪也可能因为没有这个健康的意识而不体检。每年至少一次的体检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中老年人。现在不少新闻媒体报道的猝死的人,很多就是因为自己不知道自己得了某种疾病而存在安全隐患; 现在有很多研究发现,有生活追求和目标的人更容易长寿。这是因为那些生活没有目标的人,通常情绪不好,可能存在迷茫、悲观、焦虑的情况,没有目标很容易让人迷失,让人失去活着的动力。

张新华

主治医师

临泉县杨桥中心卫生院

129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猪油会引起心血管疾病吗?还能吃吗?

最近几年来,心血管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这除了和我们的生活习惯有关,还和摄入的能量增高有关,特别是油脂性食物。在这些油脂性食物之中,争议比较大的就是猪油,有人认为吃它容易引起血脂升高,但是现实中也有不少人吃植物油的血脂自然升高,照样得心血管疾病。那到底猪油到底能不能吃呢?今天医者良言为您解答这个问题,让您做到心中有数。 猪油到底能不能吃? 在回答猪油能不能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先来介绍一下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这两个词语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从分子结构来看,这二者的最主要的区别是饱和脂肪酸没有不饱和双键,不饱和脂肪酸有不饱和双键。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楚什么是不饱和双键,这个不太好解释,大家只需要记住,不饱和双键是不稳定的,容易发生过氧化反应,而饱和脂肪酸不含有不饱和双键,所以它更稳定,不容易发生变化。 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这个,我来举个例子吧。不饱和双键就像一个没有吃饱的人,不管谁给它食物,它就会听命于谁,所以它不忠心、不稳定,容易变节。饱和脂肪酸就像一个吃饱的人,无论谁给它食物都很难收买它,所以它不容易变节,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角色。 饱和脂肪酸摄入多了以后,容易造成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对于人体而言,这三种脂质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它们的存在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像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都和摄入太多的的饱和脂肪酸有关。目前有大量的证据证明饱和脂肪酸还能增强脂肪合成酶的活性,更容易造成血脂升高。 不饱和脂肪酸对于人体来说具有比较多的好处,首先人家能调节血脂代谢、不让血小板聚集、抑制或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可能很多不太清楚啥意思,不管不需要管这么多,只需要知道血小板聚集的多了,在血液中容易形成堵塞血管的物质,所以能增加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风险。现实中很多人吃阿司匹林的目的就是为了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脑梗死、心肌梗死等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虽然不饱和脂肪酸有很多的优点,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缺陷。不饱和脂肪酸自身就不稳定,所以容易发生变化,特别是脂质过氧化反应。可能大家不太清楚脂质过氧化的严重性,这里需要介绍一下。脂质过氧化以后,会形成过氧化脂质,这种脂质已经从好人变成了坏人了,它们能破坏人体结构,比如生物膜、遗传物质等,这样的话能加速衰老、降低人体免疫力,增加脑梗死、心肌梗死、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率,我们平时看到的老年斑其实就和脂质过氧化有一定的关系。 不过需要注意,大多数的油都是混合性的,不太可能都只含有饱和脂肪酸或者不饱和脂肪酸,只不过它们是以哪一种脂肪酸为主罢了,要区分这个其实也不难。单纯从外观上来看,以饱和脂肪酸为主的油类在常温下是固态的,而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油在常温下是液态的。 一般来说动物油都是饱和脂肪酸,比如牛油、猪油、羊油等,不过这个也不是绝对的,有一些植物油是饱和脂肪酸,比如椰子油、可可油、棕榈油等。 既然猪油是不饱和脂肪,那吃它肯定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更容易得心血管疾病。不过需要注意,猪油虽然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但是也不是不能吃,吃少点也是可以的。 猪油到底能否引起心血管疾病? 通过上面的介绍,想必大家应该知道猪油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既然是不饱和脂肪酸,那就容易引起血脂异常,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我们的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太过。猪油虽然吃多了不好,但是也可以适当吃一点的。饱和脂肪酸本身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至少人家比较稳定,比较忠心、不容易被收买。 现实中很多人喜欢吃油炸食物,大部分人用的都是植物油。但是用植物油油炸食物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要知道植物油是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它不稳定,在高温的条件下,它容易变节,容易裂解变质,容易产生致癌性的物质。所以如果油炸食物的时候,可以优先选择动物油。 可能会有朋友觉得奇怪,既然植物油能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那在今天大家都很少吃动物性的情况下,为什么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升高的趋势?其实这个也好理解,当今的社会生活节奏比较快,大家的活动量和过去真的没法比。现在的食物能量比较高,而且摄入的不饱和脂肪酸也比较多,根据我国的膳食指南,一个人每天摄入的油应该控制在30mg以内,但是很明显,大多数人都是超标的,这些多余的饱和脂肪酸进入人体以后也会变成脂肪储存下来,也会引起高脂血症。 过去的人虽然主要的油脂来源是猪油,但是那个时候大家的经济条件都不怎么好,不可能吃太多的猪油,而且大家都经常干重活,吃进去的多余脂肪都被消耗掉了,所以不容易引起血脂升高,自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不会高。 平时大家在选择油的时候,尽量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大多数植物油含有的都是不饱和脂肪酸,比如豆油、菜籽油、橄榄油、花生油等。像动物油、清香油、奶油、棕榈油、椰子油、白油、烤酥油等这类饱和脂肪酸,应该尽量少吃或者不吃。即便是饱和不脂肪酸,也需要控制每天的摄入量在25mg左右,否则一样对身体不利。

张新华

主治医师

临泉县杨桥中心卫生院

1461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