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

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

肾病综合征有哪些病理类型?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有多种,常见的有下面四种,而比较常见的是前面三种,虽然临床表现相类似,但不同病理类型的肾小球病变是非常不同的,治疗效果也预后也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对首次诊断的肾病综合征常常建议病人做肾活检的原因。

  • 微小病变型肾病这是一种比较轻的病理改变。儿童及青少年多见,60 岁以上的患者发生率也比较高。绝大部分使用激素有效,但易复发,复发率可以高达 50%。对于经常复发或呈激素依赖型患者,必要时需要用环磷酰胺或其它免疫抑制剂治疗。
  • 特发性膜性肾病40 岁以上中老年人多见,起病隐匿,肾功能损害的进展慢,但非常容易出现血栓栓塞的并发症。治疗方面,部分患者保守治疗有效,单独应用激素常无效,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能使部分患者达到临床缓解。对于治疗效果的判断,则不一定追求尿蛋白完全转阴,即达到完全缓解(尿蛋白量≤0.3g/天),部分缓解(尿蛋白≤3.5g/天或尿蛋白下降>50%,血清白蛋白>30g/L)同样能有效地改善患者预后。
  •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男多于女。多数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呈慢性进展,最终出现肾衰竭,少数患者病情进展较快,较早出现肾衰竭。治疗上不主张单用激素,激素+环磷酰胺或环孢素 A 或霉酚酸酯治疗,能使部分患者达到临床缓解。
  •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本病理类型比较少见,主要见于少儿及青年,部分患者可起病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常伴较严重的贫血和肾功能减退,大多数病人预后差。病情常进展迅速,约 50%的病人在 10 年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一旦发生,及时找专科医师诊治至关重要。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

1.5亿+
累计服务患者
99%
患者满意度
30秒
平均响应时间
相关文章

文章 血尿背后的秘密:揭秘泌尿系统疾病与血尿的关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令人担忧的健康问题。其中,小便时出现血尿就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让人不禁心生疑虑。血尿,顾名思义,就是在排尿过程中尿液呈现红色或棕色。那么,血尿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血尿通常是由泌尿系统疾病所引起的。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当这些器官出现炎症、感染、结石或其他病变时,都可能导致出血,进而引发血尿。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形成尿液。当肾脏受到损伤时,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就可能导致尿液中的红细胞增多,从而出现血尿。此外,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炎症、感染、结石或肿瘤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出血,引起血尿。 除了泌尿系统疾病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感染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血尿。例如,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以及败血症、病毒感染等感染性疾病,都可能影响血液的凝固功能,导致出血。 面对血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要保持冷静,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其次,要积极配合治疗。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具体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 为了预防血尿,我们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多喝水、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长时间憋尿等。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泌尿系统疾病,也是预防血尿的重要措施。

全球医疗视野

14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糖尿病肾病:早期症状及治疗方法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及微量白蛋白尿,这一阶段可能持续数年。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无症状性蛋白尿,开始为间歇性,以后逐渐变为持续性。这种持续性蛋白尿的出现,往往预示着肾脏病变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医生的判断。严重的肾小球硬化会导致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此时,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及肌酐清除率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90%以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还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针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疗措施可能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药物治疗方面,可能会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来降低血压和减少蛋白尿。生活方式调整方面,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 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肾脏功能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个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故事。张先生是一位糖尿病患者,他在患病多年后开始出现尿蛋白的症状。起初,他并未重视,认为这只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然而,随着病情的加重,他的肾功能逐渐下降,最终被确诊为糖尿病肾病。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张先生的病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健康解码专家

13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糖尿病肾病如何进行日常治疗与保养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预防肾病的关键。首先,患者需要严格遵守医嘱,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和服用降糖药物等方式,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除了控制血糖,患者还需结合自身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等。药物治疗方面,患者可能需要服用ACE抑制剂或ARB类药物来降低血压,减少尿蛋白的排出。饮食治疗方面,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避免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和脂肪。 除了药物治疗和饮食治疗,患者还需要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例如,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减少精神压力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从而延缓肾病的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尿蛋白的变化。 2. 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了解肾功能的状况。 3. 遵循医嘱,按时服药,不得擅自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 4.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5. 定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总之,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需要患者、医生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治疗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延缓肾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医疗星辰探秘

13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高血压患者如何应对小便隐血?中医治疗优势解析

高血压作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许多高血压患者往往会在早期忽视症状,导致病情加重。其中,小便隐血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往往预示着肾脏功能的损害。那么,高血压患者如何正确对待小便隐血呢? 一、了解高血压引起小便隐血的原因 1. 肾炎:肾炎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使得血液中的红细胞容易透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尿液,形成血尿。 2. 高血压肾病: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肾脏血管硬化,从而引发肾脏损害,导致蛋白尿和血尿。 3. 药物副作用:一些降压药物可能具有肾毒性,导致小便隐血。 二、高血压患者如何正确对待小便隐血 1.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小便隐血,应立即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2. 严格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要遵医嘱,按时服药,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3.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减轻肾脏负担。 4. 关注肾功能: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肾脏疾病。 三、中医治疗小便隐血的优势 中医认为,小便隐血属于‘血证’范畴,主要与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有关。中医治疗小便隐血以调理肝肾、补益脾肾为主,具有以下优势: 1. 标本兼治:中医治疗既关注症状的改善,又注重病因的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 安全无毒:中医治疗以天然草药为主,无毒副作用。 3. 整体调理: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健康饮食指南

14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肾囊肿:治疗与预防的要点

肾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成因尚不完全明了,可能与多囊肾的成因相似,但程度不同。 目前,医学界对于肾囊肿的治疗还没有特效方法。对于体积较小的肾囊肿,如果患者没有症状,通常不需要进行治疗,但需要定期复查,观察囊肿是否继续增大。 对于无症状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尿培养,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肾功能检查,如内生肌酐清除率等。由于感染是肾囊肿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除非十分必要,否则应避免进行尿路创伤性检查。 肾囊肿穿刺治疗的效果有限,且容易感染、复发,长期观察也不能延缓肾功能损害的发生。手术切除囊肿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因为肾脏深部的囊肿切除难度较大。 如果囊肿较大且有恶变的可能,可以进行手术探查。如果确认是良性囊肿,可以切除肾表面的囊肿壁,并用肠线与肾实质连续缝合,残留的囊壁涂以碘酊。如果一侧肾实质广泛破坏,而对侧肾功能正常,可以考虑进行肾切除术。

精准医疗探秘

13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糖尿病肾病:早期识别与综合治疗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它主要发生在病程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身上。这种病症的早期症状可能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排除增加,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征等症状。 糖尿病病史和眼底改变是鉴别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两个重要特征。对于这类患者,医生会根据他们的详细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个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故事。张先生是一位糖尿病患者,他患有糖尿病已经15年了。在最近的一次体检中,他发现自己的尿蛋白指标升高,经过医生的诊断,他被确诊为糖尿病肾病。医生为他制定了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医生的指导下,张先生积极调整了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治疗:包括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 2. 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3. 定期复查: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肾功能、尿蛋白等指标的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4. 心理支持:糖尿病肾病患者需要得到心理支持和关爱,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疾病。

健康解码专家

14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症状与治疗策略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主要发生在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上,病程通常在5年以上。这种疾病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尿微量白蛋白排除增加的情况。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患者会出现大量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的症状。这时,糖尿病病史和眼底改变等特征性表现,将有助于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只是医生根据患者简单描述所给出的初步意见。要确诊糖尿病肾病,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详细病情,为其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个真实案例:张先生,60岁,患有糖尿病多年。最近,他发现自己尿液中的蛋白含量明显增加,而且视力也出现了模糊。经过检查,医生确诊他患有糖尿病肾病。在医生的建议下,张先生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控制血糖、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先生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日常保养非常重要。他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格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 2. 均衡饮食,减少蛋白质的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3.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 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健康解码专家

15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老年人肾病综合征不治疗会怎样?

老年人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多样,包括肾淀粉样变、肿瘤、糖尿病肾病等。其中,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以膜性肾病最为常见。免疫因素被认为是肾病综合征致病的主要机制。 对于老年人肾病综合征,不进行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旦确诊,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疾病解码者

11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小儿肾病综合症不治疗会怎样?

小儿肾病综合症如果不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可能导致尿毒症,甚至需要长期肾透析或肾移植。 预防小儿肾病综合症的中药包括:雷公藤多甙片、强肾片、滋补肝肾丸、肾炎水肿片、尿毒清冲剂、玉米须、黄芪、益母草、白茅根、大枣等。 这些中药可以用于不同类型的肾病,如阴阳俱虚、肾气不化、肝肾阴虚、寒湿困脾、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

远程医疗新视界

12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肾素高不治疗会怎样?

肾素高如果不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引发严重并发症。 1. 肾动脉狭窄: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 2. 肾小球肾炎:可能导致尿毒症。 3. 肾病综合征:可能导致严重水肿、高血压,甚至心力衰竭。 4. 肾功能衰竭:可能导致尿毒症、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 5.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能导致高血压、低钾血症等。

医疗新知速递

11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相关问诊

我有肾病综合征,想知道能否服用膳食补充剂?

就诊科室:营养科

总交流次数:38

医生建议: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选择膳食补充剂时需谨慎,确保其成分安全、符合标准,且不含激素等不良成分。建议遵循医生指导,按推荐量服用,避免过量。日常饮食上应控制蛋白质摄入,选择优质蛋白质,限制盐分,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查看详情

30岁男性,身高一米七,体重75公斤,患有肾病综合征十五年,目前使用激素治疗,想了解是否适合及其他治疗方法。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19

医生建议: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长期使用激素治疗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体重增加、骨质疏松等。建议定期检查肾功能,评估治疗效果。除了激素治疗,患者还可以尝试中医调理,通过辨证施治,从根本上调理身体,减轻西药的副作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避免高盐、高蛋白的食物,适量运动,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同时,定期复查肾功能,监测病情变化。

查看详情

9岁儿童患有肾病综合征,出现食欲不振,询问是否可以服用某药物改善食欲。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8

医生建议:对于患有肾病综合征的儿童,食欲不振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包括疾病本身、药物副作用或心理因素等。**建议**家长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儿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评估后给出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日常生活中,应确保孩子饮食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避免高盐、高脂肪的食物。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有助于改善食欲。对于药物的使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隐私保障 · 不满意可随时结束咨询 · 全程无推销
去咨询
plus免费
健康小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