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又到高发期,6岁以下宝宝要当心!

京东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京东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随着天气逐渐转暖,令家长们头疼不已的手足口病又要来了。一旦班级中有一个小朋友感染手足口病,很容易造成班级内相互传染。虽然手足口病通常1-2周可自愈,但宝贝患病遭罪,家长还是倍感心疼。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于儿童的传染病,一般多发于6个月-5岁左右的孩子。一般每年的4-6月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及手、足、口、臀等部位的斑丘疹或疱疹。可伴见咳嗽、流鼻涕、不想吃饭等症状。这是手足口病的普通病例,一般症状较轻,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 1 -2周内痊愈,无后遗症。

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症状,类似于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疾病的症状体征,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

部分手足口患儿在病后 2~4 周有脱甲的症状,新甲于 1~2月长出。

二、手足口疫苗

 

手足口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导致手足口病的重要病原之一。

2015年,中国自主研发了全球第一个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EV71 疫苗),并在年底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自 2016年9月起,EV71疫苗开始在全国投入使用。

建议给满6月的婴儿接种该疫苗,需要接种两针,两针之间需间隔1个月,减量在孩子一周岁前完成接种工作。

三、该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呢?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一定要注意做好孩子的防护,降低感染手足口病的几率。

1.    在外玩耍时,多消毒洗手(尤其是接触不洁物品后),回家后立即洗手,更换衣物;本病流行期,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玩耍。

2.    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

3.    对于孩子日常接触的玩具、餐具、地面等做好日常消毒;

4.    尽早接种手足口疫苗;

5.    患病之后,需要做好隔离工作,避免剧烈运动。

#婴儿#儿童#青少年#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育儿#感染内科#手足口病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典型症状为手、足、口腔部位的皮疹、溃疡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合理治疗后多数可在1周内痊愈简介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1]。症状表现[1]: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皮疹周围有炎症引起的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疼痒,皮疹恢复时结痂、留疤。少数病情严重的患儿可出现精神差、嗜睡、烦躁、心跳加快、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发花等症状,甚至出现口唇发紫、咳粉红色泡沫痰、血压降低或休克等严重症状。诊断依据[1]:临床诊断:好发于4~7月,多见于学龄前儿童,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表现为手足口腔出现皮疹或出现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为实验室确诊病例。(1)病原学检查:咽拭子、脑脊液、疱疹液或血清以及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或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血清学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疾病类型[1]: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本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普通病例重症病例(1)重型(2)危重型是否具有传染性[3]?本病为国家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通过什么方式传播[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怎么预防[2]?预防:重点是做好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避免在疾病流行期间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对于儿童用品要做到定期消毒,与此同时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进行预防。是否常见[1]?常见。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是否可以治愈[1,2]?可以治愈。轻症病例大多病情温和,具有自限性,水疱、皮疹多在1周内消退。重症病例需入院严密观察,维持呼吸循环稳定,并针对受累器官进行对症治疗。如治疗或治疗及时,易引起心肺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京东健康·首席健康管家王艳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