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习练易筋经导引法对18例肩周炎患者功能改善的临床报道
易筋经导引法是祖国医学之瑰宝,有着积极的医疗作用。笔者从2012年10月-2018年11月期间采用易筋经导引法治疗肩周炎患者1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回顾分析并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来自2012年10月-2018年11月就诊且愿意接受易筋经导引锻炼的18例肩周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45岁-61岁,平均年龄是50.6岁;左肩患病10例,右肩患病7例,双肩患病1例;患者病程最短为两个月,最长病程为11个月,平均病程5.4月;1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肩部疼痛以及肩部的活动受限(如:前举、后伸、外展、外旋等等)。X-ray示:肩关节骨质未见异常或肩周炎改变。患者均接受并能坚持易习练筋经导引法,期间不参杂其他任何疗法治疗。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骨伤学高级教程》诊断标准:⑴肩部刀割样疼痛或钝痛,夜间加重,甚至疼醒,昼轻夜重是其疾病特点;肩关节活动受限,肩部怕风寒;⑵肩部的肌肉痉挛和萎缩,尤其肩部三角肌和岗上肌;可触及压痛、结节或条索痛点;肩关节功能障碍;⑶X-ray示:肩关节骨质未见异常或肩周炎改变。
1.3纳入标准 ⑴患者居均为肩周炎冻结期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⑵患者接受并能够坚持习练张氏易筋经导引锻炼;⑶患者接受张氏易筋经导引法治疗之前未接受其他疗法治疗;⑷患者接受张氏易筋经导引法治疗期间中途不可退出观察。
1.4排除标准 ⑴排除肩周炎早期(疼痛期)的患者;⑵排除不能接受并不能坚持习练张氏易筋经导引法的患者;⑶排除观察期间患者参杂其他康复方法干预治疗的患者;⑷排除合并严重的肝、肾、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及排除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
2治疗方法
2.1导引方案 所有患者习练“张氏易筋经”导引法,该导引法系北京长祯国术馆“醉鬼张三门”功夫,该门功夫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中国明清武术文化形态的活化石”。免费传授患者“张氏易筋经导引法”并赠送光碟。分两阶段习练:⑴暖身训练:遛腿、熇腿、洗肩、磨腰、穿掌等等;⑵导引训练:韦陀献杵第一势、韦陀献杵第二势横担降魔杵、韦陀献杵第三势掌托天门、摘星换斗势、倒拽九牛尾势、击掌亮翅势、酒鬼拔马刀势、三盘落地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势、掉尾势。期间及时纠正患者动作及其呼吸吐纳的偏差。叮嘱患者要辩证练功、刻苦持恒,逐步递进,要微汗出且避风寒。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采用参照《康复医学评价手册》评判标准评判,主要监测指标为测量患者肩部角度:⑴盂肱关节的前屈角度、后伸角度、外展角度、内收角度;⑵肱骨中立位的内旋角度、外旋角度;⑶肩胛带复合功能之上举角度。所有患者观察周期为1个月,即在习练张氏易筋经导引法前和习练张氏易筋经导引法一个月之后,笔者测量其上述肩关节主动活动的范围角度并记录在案。
3.2统计学方法 将18例患者的测量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系统,采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11.6版本,给与所有数据行统计学处理,对于本组观察患者为设立对照组,仅将习练张氏易筋经导引法前和习练张氏易筋经导引法一个月之后数据前后对比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并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设定P值<0.05时,其数据统计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患者在习练张氏易筋经导引法四周之后与习练张氏易筋经导引法前其所有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对比,得出P<0.001,有显著性差异。可见习练后肩部关节前屈角度、后伸角度、外展角度、内收角度、内旋角度、外旋角度及上举角度较习练之前明显改善。详细情况见下表。
4讨论
肩周炎俗称“五十肩”,是临床常见病。随着中国社会结构老龄化的到来,该病的发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现代医学对于该病症的治疗主要是解决肩部疼痛和功能,关于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法颇多,各有优势,群说不易,但是运动疗法是康复治疗中值得肯定手段。肩周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痹症”范畴,以“风寒阻络或经脉瘀滞,气血难以濡养”为主要病机。中医治疗当以“却风寒,通经络,行气血”为主大法,中医导引功法在该病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正如《黄帝内经》所述:导引者,摇筋骨,动肢节,以行气血。在中医导引功法中最为典范的就是“易筋经导引法”。
易筋经导引法源于古代导引法,其中“易”取自于《易经》,意为“变易、变化、改变”之意。易筋经“弄壶中之日月,拎掌上之阴阳”,该功法具有伸筋拔骨、调畅气机、濡养脏腑及四肢百骸之功。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例如:骨伤科疾病、神经内科疾病、内分泌科疾病、心脑血管科疾病以及消化科疾病等等。近年来,易筋经导引法应用肩周炎疾病的治疗并取得满意疗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易筋经导引法对运动系统可有效改善疾病引起的肌肉减力及平衡稳定性,改善肌肉耐力,提高韧带柔韧度,增强整体的关节活动功能.
张氏易筋经导引法是清末张长祯(醉鬼张三)保钦差下江南办案,途经河南拓城县,得少林高僧所传并流传,经几代人实践与改良,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张氏易筋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导引与武术结合,理论和功法结合。习练张氏易筋经导引法具有武术的基础和练功特点,分为四部分:⑴基本呼吸法;⑵基本暖身法:遛腿、熇腿;其中有“遛为百炼之母”以及“熇如红焖坛肉烹制”的说法。⑶进阶暖身法:洗肩、磨腰、穿掌;洗肩指洗去肩部淤塞之垢。磨腰指磨转腰腹练通带脉。穿掌指练气量手足通撤无阻;⑷导引训练:起势力、韦陀降杵第一势、韦陀降杵第二势横担降魔杵、韦陀降杵第三势掌托天轮、摘星换斗势、倒拽九牛尾势、击掌亮翅势、酒鬼拔马刀势、三盘落地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势、掉尾势、收势。张氏易筋经导引法对患者肩部及颈腰部活动要求极高,在暖身法中的遛腿、熇腿、洗肩、磨腰、穿掌均有肩部参与。在导引训练中,韦陀降杵第一势、韦陀降杵第二势横担降魔杵、韦陀降杵第三势掌托天轮、摘星换斗势、倒拽九牛尾势、击掌亮翅势、酒鬼拔马刀势、三盘落地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势、掉尾势,通过颈椎、肩部及腰椎的拉伸合扭转,使得关节滑利,局部肌肉舒缩,血液循环加快,对抗炎性致痛物质,调节脏腑功能,进而有效缓解颈腰椎病及肩周炎的疼痛和关节功能活动。几乎每式导引都有肩关节参与并肩关节“开-合”的动作。笔者认为张氏易筋经导引法一招一式皆有呼吸吐纳之配合,意气相随,内气从关元上提经肩部直达手掌出劳宫穴,使患者感觉到肩部及上肢的气血灌注的满胀感,气血流通至于肩部其结果是对抗肩部“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的病理机制,进而缓解肩部的疼痛,疼痛的缓解则更好习练易筋经导引法,患者通过全方位主动肩部功能锻炼进而到达肩部功能恢复的康复需求。
笔者对本组18例肩周炎患者回顾分析,可见患者在习练张氏易筋经导引法一个月之后其肩部关节前屈角度、后伸角度、外展角度、内收角度、内旋角度、外旋角度及上举角度与习练之前比较有明显改善。此次研究也存在诸多弊端,由于研究时间和研究条件所限,本组观察样本含量少,没有对照组,未能体现出张氏易筋经导引法的优越性。患者的生活理念、居住环境及生活条件差异,可能影响观察结果。观察周期为一个月,周期较长亦可能影响患者依从性。但是通过本组患者取得满意疗效,可见张氏易筋经导引法是有效、安全、无副作用的疗法,今后需要从运动生理学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作出科学、客观、具体的评价。综上所述,易筋经导引法治疗肩周炎,取法自然,符合“简便验廉”特色,值得我们通过“勤务善悟”及“务必悟结合”的理念去推广并深入研究发挥其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严蔚冰,达摩易筋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79-95.
[2] 严蔚冰,中医导引方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14.
[3] 孙树椿,中医骨伤学高级教程[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6,412.
[4] 于兑生,康复医学评价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44-45.
[5] 韩春莉.肩周炎的中医治疗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9,38(9):157-159.
[6] 郭越.肩周炎的临床康复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15):2752-2754.
[7] 何勇,刘威,王大明,等等.肩周炎疼痛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35(10):987-990.
[8] 李琳琳,毕鸿雁,郝世杰.传统功法易筋经临床应用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20):50-53,56.
[9] 孔亚敏,严隽陶,史智君. 健身气功易筋经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26(02):133-136.
[10] 张国栋,惠礽华,陈宣伊,梁国强.健身气功在临床医学中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4):654-656.
[11] 廖炼炼.灵枢易筋经点穴配合推拿疗法治疗肩周炎[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8):23.
[12] 吕达,王树人,吕海洲.易筋经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0,25(2):208-209.
[13] 宋永嘉,郑吉元,李泽佳,等等.传统运动疗法在现代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04):462-464.
[14] 窦思东,许瑞旭,吴南茜,等等.健身功法易筋经的现代应用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05):1083-1085.
[15] 张晓航,张氏易筋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8.7-110.
[16] 申智妍,张宇.张宇骨伤科临证哲学思维撷要[J].中国民间疗法,2017,25(8):11-12.
[17] 吴特日格乐,张宇.张宇为医“务悟观”之思想撮要[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17):94
作者:
张 宇 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内蒙古林业总医院) 牙克石市 022150
张晓航 北京长祯国术馆(北京长祯堂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83
严蔚冰 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 上海市 2004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