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康复功能锻炼
腰椎压缩性性骨折术后功能锻炼 腰椎压缩性骨折是指以椎体纵向高度被“压扁”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脊柱骨折,也是脊柱骨折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多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或年轻患者受到严重撞击所致,如车祸,高处坠落等。 腰椎压缩性骨折后功能锻炼主要为腰背肌及双侧股四头肌的舒缩锻炼。腰背肌的力量增强,可增加脊柱的稳定性,减少脊柱退变的发生,避免遗留慢性腰背部疼痛和畸形。双侧股四头肌的舒缩锻炼,可防治股四头肌的萎缩,增加腿部的力量,防止下床后摔倒。 功能锻炼一般在伤后一周左右开始,要循序渐进,每日坚持不懈。根据患者伤后的情况,依次采用下述锻炼方法。 第一阶段(共 3-5 天) 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及下肢屈曲运动:防止神经根粘连,初次运动由 30°开始,保持连续运动由 15 秒开始逐渐增加,每组 10 次,每天 2-3 组。 踝关节背伸跖屈运动:每个动作保持 10 秒,每组 20 次,每天 3-4 组。 抱膝触胸:仰卧位,双膝屈曲,手抱膝使其尽量靠近胸部,然后放下,坚持连续运动。 第二阶段(术后一周开始) 1. 五点支撑法 伤后 1 周可采用 5 点支撑法练习,方法: 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然后缓慢放下,一起一落为一个动作,连续 20-30 个。 2. 三点支撑法 伤后 2~3 周可采用 3 点支撑法练习。方法:让患者双手置于胸前,以头部及双足跟撑起全身,使背部尽量腾空后伸。 3. 拱桥支撑法 伤后 3~4 周可采用拱桥支撑法练习。 方法:患者双手及双足跟撑于床上,全身腾空呈一拱桥式。 4. 飞燕点水法 伤后 5~6 周可采用飞燕点水法练习。 方法:俯卧,颈后伸稍用力后抬起胸部离开床面,两上肢向后背伸,两膝伸直,抬双腿以腹部为支撑点,形似飞燕点水。 第三阶段(术后 30 天开始) 在佩戴腰围(腰围的选择应与患者的体型相应,一般上至上肋弓,下至髂嵴下,不宜过紧)的情况下,练习下床活动。 站立练习法,即站立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于腰部,挺胸凸腹,使腰背肌收缩。练习行走时,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抬头挺胸收腹。 坐位时必须端正,不要弯腰。注意不要连续使用腰围 3 个月以上,以免造成肌肉失用性萎缩。 术后 3-6 个月,避免剧烈活动及提重物,尽可能避免久坐、跑、跳,避免睡软床,从地上搬起重物时应采取屈膝、下蹲的姿势。 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经常改变坐姿,加强腰背肌锻炼并坚持半年以上,增强腰部肌肉及脊柱的稳
王庆
副主任医师
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144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颈椎骨折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功能锻炼指导 1.无脊髓损伤 术后病人清醒即指导进行功能锻炼,以观察神经恢复情况,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 术后病人可除去枕颌布兜牵引或颅骨牵引,平卧 4~6h,颈部不能扭曲,翻身时需头颈成一水平直线呈轴式翻身,颈部两侧用沙袋固定,以免再次发生移位损伤脊髓。 术后第一天开始做上肢伸展,扩胸运动,手的握力锻炼(用力握圈或捏橡皮球)及下肢的屈伸活动,第 3~4 天病情允许摇高床头,在医务人员的协助下带颈围练习坐起。 第 5~6 天下床活动,下床时带颈围先侧身坐起,逐渐将身体移至床边,双足下垂无头晕、眼花感觉时再站立行走,避免长时期卧床突然站立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而摔倒。 术后伤口拆线时间 5~7d,拆线后可以出院。出院后仍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带颈围 3 个月,3 个月后到医院复查拍片,决定是否拆除外固定物。应避免颈部受到外力的碰撞拆除外固定物后平时注意不要使颈部过度疲劳,如阅读、书写时要定时抬头,轻轻转动一下,让颈部稍做休息,要避免突然转动颈部,需要转身时务必使头部与身躯同时转动。 继续加强上肢和下肢的主动及被动锻炼,主要是为了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2.有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肢体的感觉、运动和反射完全或部分丧失,康复应自损伤之日开始,通过保持和改善损伤后尚存的肢体残余功能,促进与协调活动能力使用辅助装置,协助病人获得功能的更大恢复。 术后第 3~4 天,病情允许时在医务人员的协助下抬高床头,带颈围练习坐直于床上,使用辅助工具练习进食继续加强上肢肌力、背阔肌和各手指的锻炼在床上活动。 第 7~8 天在他人帮助下练习从床上到轮椅,从轮椅到床上的锻炼。坐轮椅超过 2h 时应注意每半小时左右用上肢撑起躯干,使臀部离开椅子避免坐骨结节处形成褥疮。 对瘫痪的肢体采取被动功能锻炼方式进行活动,每天 6~8 次每次 5~10min。 加强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生活能力尽可能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还可根据病人自身条件、文化水平、爱好选择与伤残后相适合的职业进行训练,为重返社会创造条件。 恢复期是长时期、最艰难、最痛苦的阶段医护人员及家属还应辅以心里治疗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大的努力求得病人各项功能的最大恢复。
王庆
副主任医师
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1456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