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湿邪致病范围广泛,涉及人体五脏六腑和各组织器官,以及临床各科许多疾病。《内经》对湿病的论述,在病因、病机、治法、治则上甚是详备却略方药,而仲景创制了一系列治疗湿病的方剂,开湿病辨证论治之先河。历代医家对湿病的发展使得湿病的理论及辨证论治日渐趋于成熟。特别是宋金元时期,医学流派蜂起,各家争鸣,为后世治疗湿病留下了宝贵的理论及临床经验。到了明清随着温病派的湿热理论不断完善及成熟,对于湿邪致病的认识更为系统全面,使治湿之法达到成熟。
关键词:《内经》治湿之法则,仲景治湿,金元四大家,明清温病学派
湿邪致病范围广泛,涉及人体五脏六腑和各组织器官,以及临床各科许多疾病。叶香岩说过:“吾吴湿邪害人最广。”朱丹溪也认为:“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 湿邪致病[1]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婴儿索痉》" 索痉者,如产时居湿地久" ,认为是妇女在分娩时居处潮湿久,婴儿受湿邪的侵袭,而引起口噪、项强、筋脉挛急、搐搦的疾病。《内经》对湿邪致病有较全面的认识,其中阐述了湿邪的来源、湿病的病机、临床表现,提出了较完备的治疗原则,成为后世治疗湿病的圭臬。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内经》对湿病的论述,在病因、病机、治法、治则上甚是详备却略方药,而仲景创制了一系列治疗湿病的方剂,开湿病辨证论治之先河,其治湿之辨证、用药思路对后世影响为深远 。
1 张仲景在继承《内经》的湿邪致病的基础上,在《金匮要略》中首先将湿邪所致的疾病,作为独立的病种讨论,并随证出方。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二》中"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后文有"湿家""风湿" 等名,倶是湿病之名。仲景根据湿病的表里、上下、寒热、虚实,而辨证论治。
对于风湿在表宜用汗法,不可过大汗或火攻发汗以除湿邪,"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如风湿在表予麻杏饮甘汤,寒湿在表予麻黄加术汤,风湿表虚证予防已黄芪汤,风湿表阳虚证予桂枝加附子汤,表里阳气倶虚证予甘草附子汤
对于湿病在里又利水渗湿、通窍宣肺祛湿、清热利湿、健脾渗湿。《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二》:"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这利小便不管治疗湿病在里和在表及寒热虚实都可运用,是治湿病的法则。五苓散治疗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方中用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白术健脾助运湿,桂枝通阳化气解肌。《金匮黄疸病篇》在五苓散上加茵陈即茵陈五苓散治疗湿热黄疸,茵陈有清热退黄,五苓散有利水渗湿和内解外之功。猪苓汤证因阳明误下致津液损伤或素体少阴阴虚有热,致脏腑功能失调而水湿内停,后者因肾阴虚不能上济心火,阴虚火旺,最终导致水热互结,以猪苓汤育阴润燥,清热利水。"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气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这条脾气受损,失于健运,而致痰湿内生,浊阴不降,清阳不升,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湿。真武汤治疗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水气凌心,温阳化气利湿。甘姜苓术汤治疗寒湿困于腰部的肾着,散寒除腰中寒湿之邪。"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则愈。"仲景取此法以刺激鼻粘膜,令其人作嚏通气,水随嚏出,窍通肺宣,其湿必出。【2】
2 后世医家对治湿之法的发展
仲景之后,历代医家对湿病的发展使得湿病的理论及辨证论治日渐趋于成熟。特别是宋金元时期,医学流派蜂起,各家争鸣,为后世治疗湿病留下了宝贵的理论及临床经验。到了明清随着温病派的湿热理论不断完善及成熟,对于湿邪致病的认识更为系统全面,使治湿之法达到成熟。
2.1 朱肱《类证活人书》
不仅继承了《内经》、《难经》及《伤寒杂病论》的治湿理论上,还首次对湿温作定义并阐述。他认为湿温因其人尝伤于湿,因而中暑,湿热相搏而发,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脾属土而主湿,所以湿温之治在于太阴,朱氏立白虎加苍术汤以祛湿清热益气。
2.2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根据自身所处环境和自己对湿病的体会,提出了湿自热生的观点。张从正剑走偏锋,以汗、吐、下三法治湿,其效虽著,后世医家却多不敢袭用其法。李东垣从脾胃内伤的角度论述了脾胃损伤、中气下陷、内伤酒湿等证,并创见性地提出了"升阳除湿"的治疗方案。朱丹溪认为湿病以 "湿热相火为病甚多",并认识到湿病的发病不仅有地域特点,还与饮食相关,在治疗上分上、中、下三焦论治。
2.3 明清温病学派
随着温病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治湿之法的理论日臻成熟,尤其叶天士、薛雪、吴瑭、王孟英为主要代表对湿的邪证治阐述颇具临床意义。叶天士辨治湿病,主张三焦分化,在上焦则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启上闸,开支河,导水下行,湿滞中焦则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温运,在下焦则以苓、泽、腹皮、滑石等渗泻。叶氏治湿重视肺、脾、肾三脏之气的正常运转,对湿病的诊断重视舌诊。薛生白提出湿邪致病可单独为患,亦可兼挟为害,与暑合则化热,而易动风成痉厥之变;有湿无热,只能蒙蔽清阳,阻于上中下三焦;湿多热少,则蒙上流下;湿热倶多,则下闭而上壅。吴瑭认为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湿,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且提出了治湿三禁:禁下、禁汗、禁润。王孟英提倡用药物来净化饮水和空气消毒来预防湿病。【3】
2 小结
自从仲景开启对于湿病的辨证论治之先河,经后代医家不断补充和发展,治湿之法的理论已经不断得到完善,并在临床中经过不断的实践而得到不断运用。巴蜀地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潮湿温暖,加上地势是盘地地形,又食麻辣油腻,易导致体内生湿,湿邪致病常见。通过对历代医家对于湿病的整理和挖掘,以期治湿之法更好运用临床。
参考文献
【1】路志正.中医湿病证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17
【2】王恒照,刘旺国,王艳,杨蓉,《金匮要略》湿证辨治研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1,18(4): 1-3
【3】郑丽,王新佩,《金匮要略》论治"湿病"方证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5(4): 38-45
文章 养生技巧
王春荣
住院医师
安岳县中医医院
文章 眼皮跳动医案分享
王春荣
住院医师
安岳县中医医院
文章 盗汗医案
王春荣
住院医师
安岳县中医医院
文章 寒露
王春荣
住院医师
安岳县中医医院
文章 高血压为什么终身服药?
王春荣
住院医师
安岳县中医医院
文章 痛经的案例分析
王春荣
住院医师
安岳县中医医院
文章 失眠--你了解吗?
王春荣
住院医师
安岳县中医医院
文章 肥胖与减肥药的认识
王春荣
住院医师
安岳县中医医院
文章 脱发医案
王春荣
住院医师
安岳县中医医院
文章 医案分享
王春荣
住院医师
安岳县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