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胃息肉,就会得胃癌吗?
01
什么是胃息肉?
胃息肉指胃黏膜局部隆起性病变,其通常无症状,多在胃镜检查中被偶然发现。
02
胃息肉有哪些病理类型呢?
胃息肉根据病理类型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而王阿姨的病理结果显示她此次检查出来的正是胃底腺息肉。
03
什么是胃底腺息肉?
胃底腺息肉是目前国内外最常见的胃息肉病理类型,尤其在我国,其检出率逐年攀升。它们多见于胃底部和胃体部,直径多≤0.5 cm,息肉数目多为单个。
其可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散发性胃底腺息肉和综合征型胃底腺息肉。
由于综合征型胃底腺息肉主要和一种遗传性息肉病相关,故我们在此不作赘述。而大多数人胃镜检查发现的胃底腺息肉为散发型,它可能与质子泵抑制剂的长期使用相关,一般不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多见于老年女性。
04
胃底腺息肉发病率这么高,它究竟和胃癌有什么联系?
首先,散发型胃底腺息肉发生癌变极为罕见,若有可疑征象,内镜医师可取活检行病理检查明确。
其次,散发型胃底腺息肉伴异型增生(一种癌前病变)的出现也较为少见(约 1%),其大部分为轻度异型增生,且目前的随访研究均显示其并不会进一步发展。
甚至有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得了胃底腺息肉,患胃癌的风险会更低。来自日本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中,共纳入了 1,227 名行胃镜检查的患者,结果显示胃底腺息肉的检出率为 9.4%,其中,非胃癌患者的胃底腺息肉检出率为 10.4%,而胃癌患者的胃底腺息肉检出率为 0,他们进一步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胃底腺息肉与胃癌呈负相关。
另一项来自美国的多中心研究,共纳入了 103,385 例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其结果同样显示胃底腺息肉与胃癌呈负相关。也就是说胃底腺息肉有可能是预测发展为胃癌低风险的有效指标之一,未来还需更多研究证据加以证实。
关于胃癌我们如何预防?
胃癌其实是可防可控的,首先我们应了解胃癌的相关预防知识(如根除幽门螺杆菌、低钠饮食,拒绝腌制、熏烤等加工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和豆类等有助于预防胃癌);其次,胃镜检查是发现胃癌前病变和胃癌最敏感和特异性的检查方法,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由于我国 40 岁以上人群胃癌发生率显著升高,因此,目前建议 40 岁以上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者作为胃癌筛查的对象人群:①胃癌高发地区人群;②幽门螺杆菌感染者;③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④胃癌患者一级亲属;⑤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胃癌筛查有助于早发现、早诊治,但同时应注意避免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并根据个体情况合理进行内镜相关检查及治疗,从而远离胃癌。
总之,散发型胃底腺息肉是一种良性的胃黏膜病变。如果您的胃内发现了此类息肉,无需过度担心,如息肉直径大于 1 cm 才有必要行内镜下息肉切除,若术后无异型增生亦可无需反复复查胃镜。
另外,如果您的年龄在 40 岁以下,胃镜检出多个胃底腺息肉,或病理显示有异型增生,建议进一步行肠镜检查以排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