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危害,预后如何,怎样预防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危害: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被认为“致命的感染性疾病综合征”之一,属于急危重病。起病急,病程短,病情严重,有全身中毒症状,治疗不及时患者多在数日或数周内死亡。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预后:
预后取决于治疗早晚。如不积极治疗,多在1~2个月内死亡。
目前由于抗生素广泛应用,治疗4~6周后体温和血沉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改善和消失;尿常规转阴可治愈。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防
对于人工瓣膜、老年退行性变、先天性心脏病等高发人群,加强感染的预防。
积极治疗身体部位发生的感染,如化脓性骨髓炎、产褥热等。
医护人员规范无菌原则,避免医源性有创检治导致的感染。
戒毒,避免非法静脉使用药物。
加强营养及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向本文作者提问
吕常智·副主任医师
吕常智副主任医师三甲可处方
丹东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44169|响应时长203分钟
擅长:擅长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断与治疗,及冠心病,心律失常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在急性,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炎,心包炎,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原发性及继发性高血压,心脏神经官能症等方面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亦有较深的造诣。
¥80
问医生
#概述#心血管内科#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心内膜炎#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阅读数 3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常伴赘生物形成常表现为发热、皮肤状态的改变(如瘀点等)多采取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预后一般简介感染性心内膜炎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一般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等)循血行途径直接感染心脏瓣膜、心室壁内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伴赘生物的形成。患者常表现为发热、皮肤状态改变(如瘀点、Osler结节)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适、乏力、食欲缺乏和体重减轻等症状。本病为循环系统常见疾病,好发于40岁以上患者,男女比例约为2:1。本病多采取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预后一般,死亡率高,院内或3个月内死亡率为18%~25%[1][2][3]。症状表现:患者常表现为发热、皮肤状态改变(如瘀点、Osler结节)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适、乏力、食欲缺乏和体重减轻等症状。诊断依据:临床医生结合体格检查(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心脏杂音及皮肤瘀点)、血培养、尿液检查、超声心动图等综合做出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类型?1.根据病程可分为:(1)急性(2)亚急性2.根据获得途径可分为:(1)社区获得性(2)医疗相关性(院内感染和非院内感染)(3)经静脉药物滥用者(4)纹身3.根据瓣膜材质可分为:(1)自体瓣膜心内膜炎(2)人工瓣膜心内膜炎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本病常见。好发于40岁以上患者,男女比例约为2:1,欧美发达国家的发病率为每年3~10/10万[2][4]。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及时发现并及时采取药物及手术等规范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达到治愈的效果。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吕常智·副主任医师贾一新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